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经历了近五百位君王的统治,其中能被后世人铭记赞扬的却并不多。
今天我们要聊的是无论是哪个时代都无法撼动其在后人心中地位的皇帝:秦始皇嬴政、汉太祖刘邦、唐太宗李世民和明太祖朱元璋。
他们在中国历史上做出的贡献是不可否认的,大家肯定好奇这四位“千古一帝”谁的综合能力最强,评判标准又是什么呢?
其实毛主席早就给了我们答案,他认为评价历史人物最根本的出发点是“看其作为是否有利于生产、有利于人民”,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详细的了解一下这四位“千古一帝”的生平,所作出的贡献等。
一、秦始皇嬴政
嬴政十三岁继承王位,在其二十二岁时平定长信侯的叛乱,除掉权臣吕不韦,将权力集中在自己身上,开始了一统天下的霸业。
公元前230年间至前221年,嬴政亲自率兵出征,先后灭六国,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起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至此开始了改用郡县制、统一度量衡等大刀阔斧的改革,推动了中国历代管理制度的又一次飞跃。
但到了晚期,秦始皇开始炼丹制药,梦想长生成仙,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修建秦始皇陵,对百姓的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后人对秦始皇褒贬不一,有人认为他下令焚书坑儒,实行的律法残酷,实乃暴君一个;
但也有人持相反的态度,称其焚书禁书是为了统一思想,修筑长城是为了抵御匈奴,他是不可多得的明君。
二、汉太祖刘邦
刘邦出身于农家,在陈胜起义后,攻占沛县,自称沛公,并于公元前202年赢得楚汉之战,建立西汉,迁都长安。
刘邦称帝在位虽然只有短短的八年,但在这期间他采用了郡国并行制,与匈奴缓和了关系,又通过修订律例、减轻田租等赢得民心。
陈蕃也称赞其“昔高祖创业,万邦息肩,抚养百姓,同之赤子”,史料记载的刘邦不仅擅长用才,而且相当善于交际。
但他登基时已经步入晚年,猜忌之心也越发严重,那些曾同他一起南征北战的大臣们都被他所杀。
最终虽平定了淮南王的叛乱,但却因日夜忧思和自身病情的加重导致在六十二岁时就已逝世。
刘邦亲手斩杀了自己的左膀右臂,让自己的后代都处在孤立无援的状态,这又何尝不是作茧自缚呢?
三、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虽不是开国之君,但毫不夸张的说,唐朝的半壁江山都是他在马背上打下来的。
李世民即帝位不久,就招揽了如房玄龄、杜如晦等贤才,又以科举代替门第,让寒门子弟也能入朝为官;
在经济建设方面李世民采用的均田制更是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实现了休养生息、国泰民安的一系列举措,后人称为“贞观之治”。
但在李世民的晚年时期他却说出了“百姓无事则骄逸,劳役则易使”这样的话,不断的加重百姓徭役,大兴土木。
并且他独断专行,对朝廷里的大臣动辄问罪,轻则贬黜,一时间民不聊生,怨声载道,最后更是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四、明太祖朱元璋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一生波澜壮阔,传奇而又备受争议。朱元璋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中,灾祸后家中只剩下他与二哥两人。
朱元璋只好边走边乞讨,在这片广阔的土地上流浪了三年,在二十五岁时投奔红巾军。
在不断的征战中,朱元璋于汉武元年正月初四正式称帝,建立了大明王朝。
朱元璋可谓是对前朝的制度进行了彻底的改革,采取中央集权制,通过三权分立来达到权利相互间的制衡。
但是这样一位英雄人物在晚年却因为妻子和儿子的离世而性情大变,不断斩杀有功之臣。
五、综合能力对比
无论是“千古一帝”中的哪一位单拿出来,其地位和贡献都是无可非议的。
如果借用毛主席的评判标准,那么汉太祖刘邦就是这四位中综合能力最强的。
其一、有利于生产——用人能力;明太祖朱元璋用人疑心太重,而秦始皇嬴政和唐太宗李世民手下虽猛将如云,
但这些人才都是他们根据自身的阅历以及眼光亲自挑选出来的,而且也不能说明他们对手下是百分百的信任。
唯有汉太祖刘邦因为萧何的举荐,就敢将一半的军权交给韩信,这不就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最高体现!
其二、有利于人民——决策能力;
汉太祖时期,士兵复员归家,推行按军功授田宅的制度,社会鼓励生育,大力发展农业等等的一系列的举措真正的实现了安民生息。
这位来自社会底层的皇帝刘邦,也曾被毛主席夸赞为“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
这四位“千古一帝”都有各自的优势,但在刘邦的身上我们能看到他知人善用和宽广的胸襟,
我们也能看到作为一个“草根”,他审时度势的能力和豪迈的气概,所以个人认为汉太祖刘邦是四人中综合能力最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