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中的亲情与长大——是抱紧还是放手

2023-6-15 10:33| 发布者: v5ao50qj06| 查看: 1623| 评论: 0

这里是默认签名
《家庭教育促进法》的正式出台,表明教育系统中家庭教育的份量越来越重了,尤其在当今教育的主要认知集中在财富逻辑之上的时代。正如复旦大学哲学教授王德峰先生所说:“在市场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资本逻辑造成了一种进步强制,几乎把每个人都置入了不断竞比的轨道[1]”。“现在的父母其实也很尴尬,不得不拿着一套西方的价值观来教育着孩子[2]。”在这样的教育环境氛围里,如何让孩子以身心健康的状态在竞比的赛道中长大,家庭教育便是一个重要的支撑,可以弥补教育系统中存在的不足。但是家庭教育中的亲情与长大需要有一个“抱紧”或“放手”的平衡,才能产生和谐的状态。本文将亲情与长大的关系中如何“抱紧”或“放手”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抱紧”或“放手”,就是指家庭教育中对亲情和长大的一种状态或方式。
  “抱紧”或“放手”在家庭教育中是互补的,两者缺一不可。它不是限于在某一个阶段,而是贯穿长大的全过程。因为在家庭里,人的一生都是处在被父母教育和教育下一代的过程中,如何摆正抱紧或放手的状态,显得十分重要。当今家庭教育中对亲情和长大的抱紧或放手一般存在以下几种状态。



第一种状态:“抱紧”亲情、“抱紧”长大。
  “抱紧”亲情、也“抱紧”长大,就是父母总是担心孩子的能力不够,怕孩子吃苦,包办孩子的一切造成严重溺爱。
  中小学校也成为了“抱紧”长大的重要推手之一。由于独生子女的原因,抱紧孩子长大成为了普遍共识。“陪伴孩子长大”的一些教育观点在中小学校教育中盛行。比如:陪伴孩子阅读、陪伴孩子做作业、陪伴······很多孩子从小在家里除了完成家庭作业外,不会去学做任何家务劳动。
  过去的课间十分钟,学生们如放飞的小鸟,在操场里做各种娱乐活动,来缓解紧张心情,可是现在的课间十分钟,学生们除了上厕所外都被关在教室里,这样的抱紧长大,又怎能让疲惫的心灵得到合理的释放呢?
  这种抱紧方式不利于培养孩子的自我长大,甚至是有碍孩子自我天性的发展。当下教育中的精神修养教育是严重缺失的,孩子在精神上难以找到寄托,使得一些孩子一旦到了高中和大学,如果没有在学习中得到成就感或欢快,加上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不足,就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所以高中和大学阶段成为了青少年心理疾病爆发的高峰期。北大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的徐凯文先生曾发表《北大4成新生找不到人生的意义》的演说,从中可看出,从小学到高中阶段的教育不是帮孩子寻找人生的意义,而是演变成一种固定的圈养模式。虽然有许多学者呼吁要重视精神修养教育,和培养孩子的独立学习能力、生活的自理能力,但改变甚微。
  “抱紧”亲情、也“抱紧”长大,是一种过度的保护,如果时间过于长久,让孩子失去了在生活中体验适度的挫折、忍受适度的焦虑、欲望和冲突的机会,就不容易发展出照顾自己的较好能力(包括心理抗压能力)。也就容易造成人的心理抗压能力变弱,一旦遇到自我认为不可解决的困难,就容易产生偏激行为,极端想法。
   第二种状态:“放手”亲情、“放手”长大。
  “放手”亲情、“放手”长大,就是在家庭教育上把教育孩子寄托于他人或物质。
  以留守儿童为例,父母背井离乡打工,认为努力赚钱创造好的生活条件,孩子在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的照顾下同样能健康地长大。这是把长大教育寄托在物质条件和他人身上,忽视了与孩子情感的链接和精神思想的培育。因此有的孩子在成年后,由于早年亲情缺失引起的孤独、恐惧,造成的心理创伤未能得到合理的修复,内心世界将不停地产生出向父母索取的欲望,时不时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从言行里表露出来。当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后很不愿意分开去独立生活,这是因为:其一是心理深处需要补偿,其二是心理深处依然担心有再次失去的恐惧。尽管有的孩子在成年以后在生活上独立性很强,也从现实生活中理解了父母当初的行为,但还是因为年少时亲情缺失而遗留下的心理伤痕,在很多年以后依然难以愈合。我接待过一位研究生来访者,他讲述幼年时被父母强行留在家里的场景,时常出现在梦里,那种孤独、失落的煎熬至今对他的心理影响深刻,内心深处对父母的埋怨难以抚平。
  长大教育缺失了亲情和精神的注入,变成“放手”亲情、“放手”长大这样的状态,不但容易造成心理伤害,也容易使得亲情的信任感降低,也为建立良好的亲情责任感带来严重的影响。特别是幼年期如果亲情的过度缺失或者是破裂,使孩子未能有一点安全感,这将可能形成引发未来成人精神病的内核。因为孩子在幼年时,需要温暖亲情的保护。
  第三种状态:“抱紧”长大、“放手”亲情。
  “抱紧”长大、“放手”亲情,就是对孩子的长大过程中的每一步都舍不得放手,对孩子的观点、决定权进行大量干预,只要不符合父母的意见,就尽力阻止。甚至用贬低、辱骂、暴力惩罚等手段来压制孩子,迫使孩子遵从父母的意见。父母自认为这是在教育孩子,帮助孩子在长大的道路上少走弯路,这种现象在家庭教育中经常出现。
  比如一些孩子只要表露出自信,父母就认为孩子骄傲自满,想尽办法找到孩子的缺点进行打压、贬低,迫使孩子认为自己的判断不准,能力不够,还得依靠父母解决问题,导致没有离开父母后独立生活的勇气。而父母却自认为是在教育孩子懂得谦虚的道理,其实这是父母的内在欲望,需要在孩子的依偎中找到自我成就的满足。这种方法容易造成孩子自信心缺乏自我独立更加迟缓,也容易伤害到亲情。有些严重的语言攻击和暴力体罚带来的伤害,甚至会让一些人的内心一生都难以得到修复,致使亲情责任感也不易得到良好的建立,这种“放手”亲情、“放手”长大状态,也是不利于孩子健康长大的。
  第四种状态:“抱紧”与“放手”的平衡状态式。
  “抱紧亲情”就是指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不因忙于赚取财富,而忽略对孩子在亲情上的给予。也不因孩子的叛逆,或表现不如意,使用伤害亲情的方式来试图改变孩子而满足父母的意愿。孩子在叛逆时亲情的拥抱容易缓解叛逆的情绪,和调整孩子偏颇的言行;在孩子受到挫折时,用亲情的温暖给予孩子继续拼搏的力量,使孩子可以变得更坚强,因为亲情是人心灵母体的最重要构成部分。“放手长大”是父母要学会尽早放手,让孩子在生活自理上及社会功能的锻炼上,有更多的独立思考、经历、体验、总结、决策,提高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功能,并从中获得更多的智慧与自信,从而也容易让孩子找到自我的天性。放手得越晚,孩子的依赖性越强,独立性就更弱。古训“男儿有志在四方”就是讲放手长大。如果一味的依靠父母协助甚至是决策,不但容易限制自我独立思考和实践体验,也不利于相对客观的总结经验,而且也容易阻碍自我功能的提高,更不利于自我责任感、家庭责任感、社会责任感的建立。



以下是对家庭教育中几个阶段的建议:
  在0—4岁,进幼稚园前,无疑是要抱紧亲情,也要抱紧长大。这个阶段孩子处于朦胧期,需要为孩子提供无微不至的温暖关怀,和一切安全保障,并建立信任感。
  4—6岁,制定初步规则,从幼稚园开始就逐渐进入到抱紧亲情,放手长大的教育状态中。这个阶段应继续提供无微不至的温暖关怀,同时让孩子开始学习自己穿衣吃饭、收拾书包和背包上学,在他的整个学习中父母教孩子的是方法,而不是去包办孩子的事情。可以给孩子讲述简单的儿童励志故事。
  6—12岁,细化规则,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期,让孩子养成独立学习的习惯。当孩子遇到难题时,告诉孩子尽可能地在学校向老师请教解决,不要让孩子养成把学习中的问题带到家里的习惯。并开始让孩子在父母的关注下学习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例:扫地、洗衣、做饭、买卖日用品等。这个时候不宜批评孩子做得慢或者做得不好,而是要不断地给予鼓励。这样有利于提高孩子的积极性和生活动手能力,克服自卑感,让孩子获得成就感,感受到劳动中所带来的乐趣。可以继续给孩子讲述励志的故事。
  12—18岁,孩子快速长大期,也是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期,“哲学家休谟明确的表示,习惯是人生最伟大的指南。也就是说无论你在理论上得出什么骇人听闻的结论,你在实践中仍然只能遵循习惯而行。[3]”培养孩子的自我做主、决策能力,逐步注入自我责任感、家庭责任感(亲情责任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同时尽可能发现孩子的天性,寻找自我目标,树立理想,让孩子学习认识人生(生命的意义)。
  18—28岁,引导已成年的孩子继续以谦虚、勤奋、刻苦的态度向人生的目标前进,让孩子为自己的人生多做决策,承担责任,尽快的让思想变得丰富而沉稳。
  孩子的长大不会事事都尽如人意,甚至有时也会违背父母的想法,千万不要以“放手”亲情的手段,来惩罚孩子。如:用贬低、痛骂、及恶毒语言攻击、或暴力体罚等,这种方式不但不宜孩子的身心健康长大,也容易造成孩子与父母之间相互攻击,甚至有可能造成难以修复的心理伤害和亲情伤害。



  最后举一例说明“抱紧亲情”、“放手长大”的运用。
  例如:一个成年人当面抱怨父母的能力不行,创造的财富少,导致自己的起步低、压力大,生活过得不开心,这个时候很容易激起父母的愤怒情绪,通常就会有以下回答:
  回答1:你这个不争气的,怪父母。(放手亲情)
  回答2:为什么别的孩子是学霸,你就不行呢?(放手亲情)
  回答3:父母的没能力,只能怪你爷爷没给你父母留任何东西呀!(放手亲情)
  以上三种的回答,父母都没有试着去理解孩子,是以被伤害,以及子女不尊敬父母的角度直接对孩子进行反击,使得双方都易受到伤害。
  这个时候父母即便心理受刺激而不舒服,也要稳住自己的情绪,从理解孩子的情绪出发,抱紧亲情,以共情的语言回答。
  即回答4:父母的确没有能力来满足你的一切愿望,正因如此,才希望你比父母做得更好、更优秀。(抱紧亲情)
  对于孩子提出的要求,有些也许是无理的,有些也许是因孩子自我能力无法解决的当下的急需问题,而需要父母的帮忙才能解决。只是他未明白找父母帮忙满足自己的所需,是需要用感谢的语言来和父母商量沟通的。作为子女,如果认为父母的一切财富给予子女是理所当然的事,这显然在认知上有偏颇。作为成年人需要思考的是,既然父母是靠他们自己的劳动来满足自己的所需,为什么我们不靠自己的劳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呢?假如父母觉得被孩子抱怨、轻视而自责,或发怒直接把情绪投向孩子,不但容易使双方直接对抗而破坏亲情,也不利于促进孩子在认知上的提升。
  中国的绝大多数父母都想为孩子创造最佳的生活条件,然而却又使得当下不少孩子失去了磨练的机会和条件,也让不少孩子抗压力弱,生活动手能力低下,甚至感觉不到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在当今以财富逻辑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上,把每个人都置在比拼的赛道,追求财富及个人的享受,却把家庭与亲情演化成了一种剥离状态,这与中国人内在传承的固有亲情关系无意识的形成对立,如果一旦脱离过久就会出现问题。成为学霸、成为赚取财富的巨子,或成为不劳而获却能过着富裕生活的人,并不等于是找到了欢快和生命的意义。其实,具备自我责任、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的情感依恋,并能主动地开启自我生活功能和社会功能,从中获得欢快,找到人生的意义,才算是真正的健康长大。因此,家庭教育中的“抱紧亲情”与“放手长大”的平衡状态,就是引导人健康长大的最佳状态。
  本文只针对父母教育孩子时期的“抱紧”或“放手”的状态进行了讲述,关于孩子赡养父母的“抱紧”或“放手”在后续的文章中再谈。--写于濠江之畔
参考资料:
注[1]王德峰《王德峰中西必修课》哲学课记录
注[2]王德峰《寻觅意义》第120页、山东文艺出版、2022年
注[3]赵林《西方哲学史讲演录》第92页、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年


作者曾红兵:心理咨询师,健恩心理工作室发起人之一,中国心理学会广东分会注册会员,珠海心理健康促进会会员,珠海市心理危机干预中心公益咨询师,珠海工会工友驿站兼职咨询师,积极心理学研究员。取向:精神分析(含梦的解析)+后现代心理治疗,诗词与心理。主要辅导方向:神经症性抑郁、焦虑、强迫;婚恋与家庭、亲子关系、心理危机干预等。咨询微信号ZHBJEXL
这里是默认签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一篇:“别人很容易得到的亲情,对于我却遥不可及”杭州姑娘恋上励志小伙伤自尊了

下一篇:母爱与奋斗的传承,残疾母亲携寒门学子,激励追梦成功华丽蜕变

sitemap.txt | sitemap.xml | sitemap.html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彩虹邦人脉系统 ( 皖ICP备2021012059号 )

GMT+8, 2024-6-2 22:20 , Processed in 0.215025 second(s), 47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