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克利夫和罗拉德派的传奇人生故事

2023-3-19 18:56| 发布者: ucxzwfj6xzhcnw| 查看: 2404| 评论: 0

这里是默认签名
14世纪宗教危机产生的原因

14世纪的宗教危机产生的原因相当复杂。最深刻的根源是教会对财富的过度占有激起了社会的不满。按照惯例,教会和修道院不必像俗人那样照章缴税,而只需根据其头目的议决,“自愿”将他们收入的1/10捐献给政府。



教会代表除能出席上院和在政府担任要职外,还可以参加由坎特伯雷大主教和约克大主教召开的会议,决定与宗教或教士有关的所有问题,对教会的佃户拥有完全的司法权力。使国王和贵族最感不满的是,英国教会每年向教廷缴纳巨额宗教税。
自1378年以来,罗马教廷严重分裂,互相敌对的两任教皇分别驻在罗马和法国的阿维农,降低了天主教会的权威。而英国教会受制于负责征收宗教税的法国红衣大主教,使大量财富流入法国,这又使英国统治者担心加强对手的实力。
此外,英国人颇为反感的是,许多教士不但不认真地履行职责,还生活糜烂荒唐,霸占大量地产,偏好美食荡妇。本来,游方行乞的托钵僧能够忍耐清苦生活,可现在贪婪懒惰,不顾教规,饮酒食肉。所有这些成为威克利夫反教权主义激进思想产生的背景。



14世纪20年代以来,英国反教会势力在国王支持下采取行动。1333年,爱德华三世拒绝执行1213年以来一直履行着的允诺,不再向教皇缴纳贡物。1351年颁布《圣职候补人遴选法》,试图终止教皇对英国神职人员及其薪俸的控制。两年后,又通过《王权侵害罪法》,禁止教会将国王裁定过的案件向教皇申诉。
终于,英国思想界发出了改革的呼声。1371年,高级教士威克姆被免去了大法官的职位,随即议会就教会税收问题展开激烈讨论,甚至提出了没收教会财产的动议。爱德华三世为加强王权,支持这些做法。
神学思想家约翰·威克利夫提出教皇权不应逾越王权

在英国乃至欧洲历史上,约翰·威克利夫(1324—1384年)被视为宗教改革的先驱。他出生于约克郡农户家庭,在牛津大学潜心研究神学,1372年获得博士学位。1374年担任拉特沃思教区长。兼任牛津大学神学教授。因支持爱德华三世抵制教皇,曾受国王派遣,赴布鲁日与教皇代表就英格兰缴纳教廷赋税以及圣职任免等重大问题谈判。



威克利夫是位果敢的神学思想家,出于对本国反抗罗马教廷行为的理解和支持,他历时多年,撰写了《论神权》4卷、《论政权》和许多有关形而上学、神学和逻辑学的论文。他的著作多用拉丁文写成,语句晦涩,包含着激进思想。
威克利夫在著作中特意声明:人所行使的权力直接来自上帝,只有上帝是万众的主宰。人们可直接向上帝表示忠顺,恰如每个英国子民对国王效忠,而无须经过任何中介。假如教会非要介入,则应予以拒绝。如某人犯有不可饶恕的重罪,其权力就难以恰当地行使。
只有正义者才有资格获得真正的权力,哪怕正义者的这种权力一时得不到承认。在理论阐述的基础上,威克利夫无畏地提出:天主教会既然有罪就应该主动放弃财产,使社会民众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安居乐业。那么,怎样剥夺教会的权力呢?答案是由国家特别是由国王执行。



爱德华三世
威克利夫的设想刚刚提出,就受到国内外教会的攻击。教皇格列高利十—世连续发布50份诏谕,批评他的带有明显政治目的的宗教观点,要求英格兰政府将他逮捕,官方不予理睬,但英国教会却不许他在牛津大学教课讲道,并禁止他到别处宣传自己的观点。威克利夫闭门著述,系统批判教会的宗教信仰和不当行为。



其一,在教会组织方面,认为教皇和教廷的设置缺乏《圣经》上的依据,并从宗教上流行的得救预定论出发,提出应由注定要被上帝搭救的人们组成“无形”教会,取消权势无所不在的天主教会。
其二,抨击教会长期宣传的“变体论”,即所谓圣餐礼上所用的面饼和酒果能变成耶稣的肉和血的教义。为此,他用尖刻的言词嘲弄教会的愚昧和欺诈,从教皇到普通教士无一得免。
其三,主张以《圣经》作为信仰的唯一源泉,不分贵贱僧俗,人人可拥有一本《圣经》。这是威克利夫反教权主义思想的核心。他根据当时《圣经》都是使用拉丁文抄写和宣讲的事实,于1380—1381年间,在牛津大学女王学院将《圣经》翻译成英文。并筹备“穷修道会”,想通过它将《圣经》的真谛传播到民间。



圣经
《圣经》有两种译本。其中一种文笔通俗流畅,便于下层人理解。此外,他还主张:教会应当放弃财产,教士应离开修道院,娶妻生子。尽管威克利夫的学说未曾触及世俗贵族和王权,没有谴责农奴制,却对那些以祷告为国王服务的“第一等级”和教会等级制度以严厉抨击,客观上也冲击了封建等级君主制和社会等级制。
威克利夫反教权主义的主张代表着什么?及其最终走向

威克利夫反教权主义的主张,主要代表着包括骑士和市民在内的中产阶级利益,反映了民众建立廉洁教会的要求,得到了一些人的认可,一向对教皇怀有抵触情绪的英国上层也曾予以支持。如在1377年2月,坎特伯雷大主教和伦敦主教曾将他传到圣保罗教堂听审,但由于兰开斯特公爵亲自陪同前往,致使会场混乱,难以控制。威克利夫在支持者的保护下,安全退席。



圣保罗教堂
后来在1393年,英国制定了《王权侵害罪法》,申明教皇权不得逾越王权。议会还提议褫夺温切斯特主教的财富,向教会征收50万英镑的捐税。但总的看来,由于时代的限制,英国国王和贵族官僚,都不敢直接得罪罗马教皇,不敢向教廷提出挑战性政策,当然,有很多的教会人士,根本不理解威克利夫的宗教思想,或本能地抱敌视态度。
威克利夫的宣传和官方对他的庇护,使他的思想首先得到牛津大学同事的认可。1380年,一些威克利夫的信徒在尼古拉斯·赫里福德的倡导下,组成宣传小组,以后他们到英国其他地方活动,导致“罗拉德派”的形成。1381年以前,他们反映下层社会要求,呼吁把土地交给农民村社并废除农奴制。罗拉德派的宣传促成了瓦特·泰勒农民起义的发生。该派传教者约翰·波尔是起义骨干人物。



1381年起义失败后,罗拉德派的活动并未停止。当时一位教会学者不无夸张地说:“他们像发芽的植物一样迅速滋长,遍及全国……当你在路上行走,每遇到两个人,就有一个是威克利夫的信徒。”①1382年5月,牛津大学的校长、著名的罗拉德派成员罗伯特·里戈计划邀请尼古拉斯·赫里福德等人在圣弗里德威德教堂布道。
他事先接到坎特伯雷大主教命令,要校方严格执行教会禁令,不得宣传威克利夫的观点。里戈立即反驳道:牛津大学的学者拥有自己的学术特权,任何主教或大主教都无权干预他们的行动。1384年威克利夫逝世后埋葬在拉特沃思教区。



威克利夫
牛津大学的学人依然宣传他的学说,甚至在理查德二世的宫廷中也会出现罗拉德派的身影。除了牛津大学的学院派之外,罗拉德派还有另外两支。一是包括低级教士在内的下层民众;二是以乡村士绅为主体的中产阶级。
1399年兰开斯特王朝的建立是罗拉德派命运的转折点。亨利四世把该派视为异端,予以镇压。1401年,英国首次颁布用火刑处决异端分子的法令,罗拉德派领袖之一索特雷被活活烧死。
1406年,威尔士亲王在向国王亨利四世报告时称:罗拉德派的宣传以及他们对教会财产的攻击,威胁了整个社会的现有机构。1411年,威克利夫的学说在其发源地牛津遭到诛灭。罗拉德派的活动停止。亨利五世即位后,更加严厉镇压罗拉德派。1428年林肯主教竟将他们的遗骨投入斯威夫特河。



斯威夫特河
然而,威克利夫的改革思想和罗拉德派的活动为以后英国的宗教改革作了舆论准备。都铎王朝建立后,罗拉德派开始复兴。随着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它逐渐与新教合流。
这里是默认签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一篇:兰州往事:俗世高人马道士的传奇人生

下一篇:卢氏奇人——罗永年传奇人生(一)

sitemap.txt | sitemap.xml | sitemap.html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彩虹邦人脉系统 ( 皖ICP备2021012059号 )

GMT+8, 2025-1-5 08:44 , Processed in 0.249799 second(s), 56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