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小故事之:无法言说的奥妙

2023-2-24 19:35| 发布者: uf18qb1511a8wb| 查看: 1754| 评论: 3

这里是默认签名


一日,桓公在堂上津津有味的读书(具体哪位桓公不可考),这时在堂下有个名叫“扁”的工匠,正在拿着斧子,砍木头制作车轮。
看桓公正在读书,扁就放下手中的斧子,问桓公:“你读的什么书?”
桓公说:“当然是记载圣人语言的书了。”
扁问:“你说的圣人哪去了?”
桓公说:“早死了。”
扁就说:“那么主公,你今天读的就是古人剩下的糟粕了。”
听工匠这么说,桓公就有点生气了,说道:“国君我读书,你一个干活的下人,有什么资格评头论足?今天你能把这事说明白,我就饶了你,要是在这里信口雌黄,就杀了你。”
扁胸有成竹的说道:“就拿我制作车轮来说吧。如果榫卯宽松一点,安装起来就很容易,但是它不牢固;如果榫卯太紧,那就不好安装,甚至安装不进去;只有不松也不紧,才能得心应手,这个得心应手奥妙的感觉是用语言和文字能表达出来的吗?我无法告诉我的儿子,我儿子也无法继承我的这种奥妙感觉,所以我今年都70多岁了,还要亲自拿着斧子制作车轮。我如果死了,这种得心应手奥妙的感觉也就随着我消失了。主公所说的圣人,已经死了,那他的得心应手是不是也消失了呢?所以注重今天读的是古人遗留下来的糟粕了。”
工匠扁所说的这种“得心应手”的奥妙感觉是个什么东西呢?如何才能得到它呢?按照工匠扁的意思,这个感觉是不可能通过读书或者语言来传递的。
仔细体会庄子讲述这个故事,就会发现庄子通过,工匠扁的口,描述了制作车轮的“道理”,并用这个道理,引申出所有事物的道理,是不能用语言来准确表达的,要想真正的认识和掌握这个道理,只能是通过实践来体悟。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得出两个结论:一是语言的局限性,语言概念不能准确的表达事物的本质;二是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拘泥于书本知识和时过境迁的经验,这些只能是我们行动的参考,要想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本质,必须躬身实践,用心体悟。


这里是默认签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一篇:古诗词里,人生处处见哲理

下一篇:小故事大哲理—— 只赚一毛钱

sitemap.txt | sitemap.xml | sitemap.html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彩虹邦人脉系统 ( 皖ICP备2021012059号 )

GMT+8, 2024-12-4 01:27 , Processed in 0.239956 second(s), 53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