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看《明朝那些事儿》:才发现,里面藏着改变平凡命运的3种素养

2023-2-16 22:55| 发布者: uppepjzh2y0zmj| 查看: 2271| 评论: 0

这里是默认签名
观书斋(公众号ID:guanshuzhaiyougan)一本好书,一部人生。

观书斋丨作者

图片来源丨网络

2006年,作者当年明月在网络上首次发表了历史作品《明朝那些事儿》引起一阵轰动。全书洋洋洒洒约96万字,讲述了自1344年到1644年大明王朝300年的兴衰历史。
《旧唐书·魏徵传》有言: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随着年纪的增长再次翻开这套书时,我直呼古人诚不欺我。在这里面,我看到了普通人想要改变平凡命运的三个基本素养。
01 终身学习
终身学习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很多人都知道要终身学习,却不知道应该学什么、应该怎么学。且不论忠奸,先来看看大明朝第一大奸臣严嵩是如何贯彻终身学习的理念的。
严嵩官至内阁首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这样的他,仕途也并非一帆风顺。



严嵩像
二十五岁的严嵩高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却经历了母亲去世、主动辞官、宁王之乱,远离官场近十年之久。再次被启用的时候,严嵩已经人到中年。重回“职场”的严嵩成了大家的累赘,靠着闲散小官的差事混到了花甲之年。
此时,严嵩意识到自己想要权利就必须讨好嘉靖,而讨好嘉靖最主要,也是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写青词。
为了成为嘉靖朝的“第一词人”,严嵩开始起早贪黑的练习,六十岁的年龄依旧笔耕不辍,就算写的青词被嘉靖皇帝屡屡打回,也从不气馁。写不好怎么办,不要紧,严嵩的儿子严世蕃才学造诣极高,让儿子亲自指导自己。
在不断练习下,严嵩写的青词博得了嘉靖的青睐,顺便也帮助严嵩干掉了老对手夏言。夏言倒台后,严嵩以62岁的高龄进入内阁,开始了自己20年的集权生涯。
严嵩的故事似乎在向我们阐述一个道理,学习,要有目的的学习。
终身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可以是陶冶情操、锻炼思维,也可以是学以致用。为了提升专业水平,多阅读专业相关的书籍,参加专业方面的学习班,和领域内的专业人士探讨,虚心学习,不耻下问。
孔子尚且说过: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虚心求教并不丢人,丢人的是时间花了,功夫下了,到头来不仅没有增加专业素养,反而犯了一堆低级错误。
学习不能怕难。六十岁的人每天练习难不难?难!累不累?累!可严嵩没有放弃。学习向来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东西,它是你一朝一夕的积累,是量变产生的质变。
去挑战那些不容易完成的专业项目,比挑战轻轻松松就可以搞定的项目更容易积累自身能力。
学习要在求精之后,才做到求广。我们受过很多教育,最著名的当属木桶理论。它一再的告诫我们要补短板,补短板,但其实这个木桶还可以像下图这样放:



新木桶定律


木桶的长板就像我学习一个领域的深度,短板就像学习一个领域的广度。只有这个长板可以让你游刃有余发展事业的情况下,才要补齐短板,一专多能,复合发展。
盲目补齐短板反而会拖累长板优势,让绝对优势变成相对劣势。
02 戒骄戒躁,有容人之量
明朝建朝之前,生死存亡的关键战役莫过于陈友谅和朱元璋的鄱阳湖康郎山水战。这一战以朱元璋的全面胜利和陈友谅的全面失败而告终。陈友谅有着当时最先进的造船技术,最强大的水军力量,朱元璋的战船在他面前就像一艘艘民用捕鱼船,毫无战斗力可言。可陈友谅依旧输了,输的很彻底。
作者当年明月为我们归纳了陈友谅失败的三个原因:

  • 洪都久攻不下,师老兵疲,士气低落;
  • 自恃人多势众、装备精良,骄傲轻敌;
  • 为泄其愤,尽杀俘虏,人心分离。
我这里还给他归纳了一条,杀死徐寿辉,尽失人心。



明太祖朱元璋像
陈友谅杀死徐寿辉从一般角度来看无非是杀掉一个战争中不中用的人,可这却导致原徐寿辉部下将领的不满,在陈友谅与朱元璋的对战中纷纷倒戈,对陈友谅而言可谓是得不偿失。陈友谅容不下一个得罪过他的人,这为他的失败埋下了“安全隐患”。
大战初始,陈友谅看不上朱元璋的“小破船”,横冲直撞,大开杀戒。可朱元璋制作的“没奈何”水雷让陈友谅的大船毫无招架之力,出师不利。之后陈友谅自作聪明地上演了一次“铁索连环”,朱元璋七艘火船帮助陈友谅将军队葬送的所剩无几。
退居鄱阳湖西岸的陈友谅和朱元璋又僵持了三十余天,最终他下了一道尽杀战俘的命令,彻底丧失人心,自掘坟墓。
骄傲自满、滥杀无辜,让陈友谅丢掉了性命,输的倾家荡产。
反观朱元璋这方,除了和自己白手起家的老兄弟外,还收纳常遇春这样的投诚将领,更重要的是,朱元璋下令只要抓获陈友谅的俘虏,一律好生优待,然后放走。战场上谁不想活命呢?这一纸命令,起到了笼络人心的绝对作用。
容人之量,让朱元璋顺利登基,建立了三百年历史的大明王朝。
在骄傲跋扈上,不得不提一提严嵩、严世蕃父子。
严世蕃被捕入狱后有一句惊天名言:
任他燎原火,自有倒海水。
可这一次,海水没来,来的却是一纸降罪诏书,严家就此走下历史舞台。82岁的严嵩惨死街头。



袁崇焕像
袁崇焕和毛文龙也是两个活生生的例子。毛文龙生性傲慢,惹怒了心高气傲的袁崇焕,他便私自斩杀了毛文龙。毛文龙在皮岛牵制后金,失去了毛文龙的大明,如唇亡齿寒,朝不保夕。而将后金军引到北京城下的袁崇焕,也最终被安上了通敌的罪名,惨遭凌迟处死。
娇纵跋扈、心高气傲让陈友谅等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娇纵跋扈、心高气傲也同样会毁掉你难得的工作机会或者合作机会,让失去你多年的朋友。
也许你现在身居高位,对下属喝三到四,也许你学历出众,不可一世,也许你工作能力超群,是团队的中流砥柱,但请你记住,别拿自己太当人,也别拿别人不当人,
不管在什么位置,都要不骄不躁,容他人之过,才能走得长远。
03 脚踏实地,向下生长
雷军曾经说过:
站在风口上,猪都可以飞起来。
的确,这些年有很多猪飞的风口,也有很多“猪”,顺着风口飞了起来。可我们也看到了,有些“猪”飞得很稳,而有一些则飞得很高,摔得很惨。在如何飞得又高又稳这一问题上面,我们都应该学学明朝那些姓杨的大臣们。
明朝共有十位杨姓重臣,其中六人入选为内阁首辅,分别是四朝元老杨荣、杨士奇,楚中三杰杨一清,天才少年杨廷和,大明的救命稻草杨景辰,“恨用卿晚“的杨嗣昌。其余四位则是内阁重臣杨溥、第一硬汉杨继盛、危急时刻挺身而出的杨涟以及两次击退蒙古首领把都儿和打来孙进攻的杨博。
另外一个不是大臣,却不得不提的,则是杨廷和的儿子,明代第一才子杨慎。



杨慎词《临江仙》后被作为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曲
除杨慎外,这些人都有个共同特点,临危受命,他们或是托孤之臣,或是御敌良将,或开创盛世,或稳定朝局。上岗前他们认真苦读,磨炼自身素质,在自己的岗位上脚踏实地,绝不钻营取巧,巴结上官。
上岗后兢兢业业,独善其身,不结党营私,在其位,谋其政,一心一意为大明江山打拼,不迫害良臣。
就连杨慎被贬云南后,也是与诗书为伴,写下《二十三史弹词》,一句“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是何等的潇洒、肆意,超然物外。
除此之外,杨慎还在经学、杂著考订、诗词评论、书画评论、医学、文学创作、编纂等领域颇有建树,著书立说,为后世留下了无数宝贵的文学财富。
正如尼采所说,
其实人跟树是一样的,越是向往高处的阳光,它的根就越要伸向黑暗的地底。
明朝这十一位杨姓臣子把自己活成了树,在幽深、黑暗的地下汲取养分,健壮根系。等到风口来临的时候,他们厚积薄发,爆青吐牙,枝繁叶茂,为大明王朝撑起一片天空。他们飞得很高,也飞得很稳。
所以,人不要总想着追逐风口,它确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可以把你从井底托起,让你扒在井沿上看一看外面的天空,但你若没有能力活在外面的世界,它也会让你摔得很惨,到头来不过是一场清梦。
站上风口前,请丰满你的羽翼,繁殖你的根系,静待风来,它自会托你扶摇直上。
培根说过,
读史使人明智。
历史不是一幕幕故事,历史是一篇篇做人做事的道理,警醒自己,告诫后人。
历史孕育了真理;它能和时间抗衡,把遗闻旧事保藏下来;它是往古的迹象,当代的鉴戒,后世的教训。
-The End-

静静感悟一本书

方知人在路途不孤单
这里是默认签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一篇:做人做事故事篇(之二十三):像小时候父母对待我们那样对待父母

下一篇:弘一法师:世上之事无非三事:自己的事,别人的事,老天的事

sitemap.txt | sitemap.xml | sitemap.html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彩虹邦人脉系统 ( 皖ICP备2021012059号 )

GMT+8, 2024-11-22 08:34 , Processed in 0.268064 second(s), 104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