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话陶渊明,古今田园隐居之道

2023-1-29 05:23| 发布者: f5kp655p8z| 查看: 2217| 评论: 0

这里是默认签名
自古以来,中国文人都有一个隐居梦。究其根本,传统中国文化所尊崇的儒释道在潜移默化中起着基础且幼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里,我们再话陶渊明,追寻先贤足迹,探究隐之大道,以慰藉繁华尘嚣中对田园的渴盼。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
<hr><hr>
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生活在东晋将亡、故国南北分裂时期的陶渊明,被誉为中国“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他不慕权贵,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解下乌纱归山种地,实在将中国文人的傲骨不拘体现得淋漓尽致。



席竹渡余生
<hr><hr>
二十岁的陶潜,初入宦途,从此开启了他的游宦生涯。九年之后,刚出任江州祭酒没多久的他不堪吏职,第一次辞官回家,中途虽再多次出山,直至公元408年,在43岁的年纪彻底归隐,不再过问世事。



躬耕苦山里
<hr><hr>
然而,隐居就一定是闲情雅致怡然自得吗?显然,并不是!

贵为文人的陶潜,自然是不通农事的,以至于一度穷困潦倒,靠赊酒度日。当文人的节气,遇上锅碗瓢盆的三餐琐碎,不得不说,碰撞出的结果,往往多是不堪。



有酒盈樽,归去来兮
<hr><hr>
归隐的日子,虽有纵情山水,但更多的是一家人食不果腹饥寒交迫。借米赊酒,终得勉强度日。他晚年生活贫困,夏季挨饿,冬季受冷,年迈的身体经受不住这等折磨,被疾病缠身,终在饥饿病痛中去世。病重之际还为自己写下《拟挽歌辞》,以示自己看淡了生死之命。不久就病死了。



死去何所道
<hr><hr>
以史为鉴,借古观今,陶渊明的故事对我们今人又有怎样的启发呢?不妨试探一二: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纸醉金迷,人们沉醉在琳琅满目的肉池酒林,却时常又感到空虚困顿无所适从,思想的进步,远远滞后这时代的变迁。于是,越来越多人失去方向,没了生存的目标。他们卸下担子,幻想着鸟语花香的归园田居。只是,真正走出这一步,谈何容易。



一犬共吾存
<hr><hr>
周遭人的眼光暂且不说,真正能放下便利安逸甘于极简寂寞的又有几人?因此,大多都市人的归隐梦终究也只在梦里。

我们可以想象,可以终日编织出山水田园沉浸其间,但不到万不得已的地步,尚且还是活在红尘。终究的一切,脱离不得世俗,难得皈依。



一蓑任平生
<hr><hr>
结语:愿每人都有一个斑斓的梦,愿田园常在,愿世间大美!

这里是默认签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一篇:和气生财(民间故事)

下一篇:慢节奏的外普拉:归隐田园,聆听自然

sitemap.txt | sitemap.xml | sitemap.html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彩虹邦人脉系统 ( 皖ICP备2021012059号 )

GMT+8, 2025-1-15 16:32 , Processed in 0.407991 second(s), 46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