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奔赴”的亲情是家风传承的重要基础

2022-3-12 17:51|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924| 评论: 0



一个家庭的良好家风家教,就像是一片肥沃的土地,历经一代又一代人的呵护与培积,在漫长时光中,日积月累地积淀,蕴含丰富物质,潜移默化滋养家族后代的长大成才。长辈对国家、民族、工作、生活、风俗、家人、朋友、陌生人等的态度,以及情感与做法,孩子都默默感受、浸润、熏陶,一个灵魂就这样去唤醒另一个灵魂。但另一个灵魂是否真的被唤醒,家风是否真的被传承,还需要小辈有感应和接受。因而,情感链接是成功家庭重要特征,也是家风传承的基础。最好的情感链接应是“双向奔赴”的。健康、可持续的情侣关系追求“双向奔赴”,其实亲情也一样,它并非一句“血浓于水”就能自然达成。家庭成员,特别是代际间的“双向奔赴”,需要正确理念的建立、有效能力的提升、实现途径的拓展。

亲情的“双向奔赴”需要双方都树立应有的理念。亲情关系让亲人因血脉相连而成为一体,彼此依赖、相互影响的,微妙又牵扯不断。小辈儿时需要长辈养育照顾,长辈未来要小辈孝敬养老,这是中国式代际亲情。在这养儿防老固有思维下,家庭人力资本投资更多出自部分利己主义,而非纯粹的利他主义,存在“孩子是我的”观念,无形中在爱与抚养时会将自己的模式与希望强加于孩子,让孩子觉得,父母更关注的是自己能否为其争脸面、光宗耀祖,而不是真正爱自己本人。同时,中国式亲情推崇自我牺牲精神。在两代人的牺牲意愿上,父母显著强于子女,“只要孩子好,自己无所谓”的思想自古传颂。父母甚至认为扶养帮助子女是自己的义务,孩子孝顺是自己的福气。加之,独生子女政策推行,长期一家大小围着一个孩子转的模式,让许多孩子产生“父母的都是我的”理念,形成父母就该为我做好一切的思维定式和习惯。“孩子是我的”和“父母的都是我的”理念驱动的行为与奔赴对方的方向相反。如果没考虑孩子的感受,绑架亲情,即便父母对孩子衣食住行无微不至地关怀,对其前程学业殚心竭虑地谋划,道理经验不厌其烦地传授,孩子也未必认同与接受,甚至视为爱的桎梏而逆反。父母失望情绪积累的结果是两败俱伤,想要传承的东西反被嫌弃。反之,如果没有考虑父母的感受,把父母给予的帮助当作义务,把父母无奈接受当作应该;或者不切实际地要求父母奉献他们的时间或财物,甚至将其与未来的尽孝挂钩、交易;或者仗着父母对自己的爱而过度消费亲情;或者无视历史情况一直纠缠抱怨原生家庭对自己一生的影响,这些一味强调自我的想法必将导致对亲情的不满,那么怎么可能乐意主动传承家风?代际间应该树立亲情必须“双向奔赴”的理念。有了“双向奔赴”的亲情,家风的传承才有了更明确更具体的内在指向、内容和动力。

亲情的“双向奔赴”需要双方都主动提升相应能力。最近热播剧《人世间》中平凡的小儿子周秉坤,渴望得到父母认同的情绪爆发片段被高评。这种渴望并非个案,可见亲情的“双向奔赴”也非易事,不是有了爱就能顺利实现,它需要双方学习提升亲情有效“双向奔赴”的能力。亲情的“双向奔赴”若要善做善成,最好能同频共振。因此,提高有效“双向奔赴”的重要基础之一,是开阔的视域、良好的认知。Doepke和Zilibotti 研究表明,父母对亲子关系模式的选择受父母自身偏好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父母通过影响子女的偏好或限制选择集的方式来影响子女的选择。Marshall很早就强调家庭在人力资本投资中的重要性,并指出父母的收入水平、教育程度、预期能力都会影响到子女的人力资本水平。反之,子女受教育程度会对父母的健康水平产生积极影响,或者子女获得某些技能时可能会降低父母习得该技能的激励。可见,双方的人力资本都为“双向奔赴”提供了可能。

提高有效“双向奔赴”的重要基础之二,是身心发展规律的遵循。人具有能动性,每个个体长大的时代、区域、周遭都不同,亲情“双向奔赴”没有标准步骤可操作。但万变不离其宗,孩子处于不同时期,父母要做的重点不同,婴幼儿时期(1~4岁),父母关键是进行“陪伴”和有“耐心”;儿童时期(5~11岁),父母关键是给予“宽容”和开放“学习”;少年时期(12~18岁),父母关键是能够“理解”与“指导”;青年初中期(19~30岁),父母关键是做好“顾问”和“支持”;青年中后期(25~35岁),父母关键是学会“放手”与做“后盾”;中年人(36~55岁),父母关键是尽量“自怡”与“克制”;做老年人(55~岁)的父母,那就是开开心心地颐养天年。而孩子与不同时期父母的关系,应该是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

提高有效“双向奔赴”的重要基础之三,是了解对方心理,能够有效陪伴。亲情陪伴不能狭义理解为“在一起”,其真正含义应该是:“双向奔赴”,走近对方经历的人与事,走进对方的精神世界,走向双方共同的长大。父母要学习了解儿童及青少年发展心理学,孩子也应该学习老年心理学。家庭教育很重要,父母要学育儿经,能够面向孩子的未来,尊重其人格尊严,明白个体差异,明确发展阶段,因循教育规律,寓教于乐于生活等。孩子也该学养老经,真正认识老人,充分理解,提高身心陪护能力。亲情“双向奔赴”还可以通过提高策划营造能力,在有纪念意义的日子或节假日开展温暖人心、记忆深刻的活动与仪式等。总之,亲情有效“双向奔赴”需要双方不断自觉修行。

亲情的“双向奔赴”还需要多方协力促进愿望的实现。创造条件同做一件事,双方有了共同的话题,共同面对人与事,便能积极沟通交流,甚至辩论,才更有可能培养出亲情,潜移默化价值观与为人处世方式,传承家风。但单纯依靠家庭个体,受社会文化、环境技术、时间精力等限制,亲情的“双向奔赴”是有局限性和困难的。亲情“双向奔赴”的愿望实现,还需要家庭尽责、舆论引导、政府推动、社会协同。这项工作其实各方都已有所意识并行动起来,2021年10月全国人大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之前各省已纷纷颁布相关条例,福建省人大2020年7月通过了《福建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2021年11月全国人大出台60岁以上老人陪护假的规定,老年人患病住院治疗期间,其子女的用人单位应当支持护理照料,给予独生子女每年累计20天、非独生子女每年累计10天的护理时间,护理期间享受与正常工作期间相同的工资福利待遇。福建等各地在此之前也有相应规定。这就从法律高度给亲情“双向奔赴”提供了一定的保障。针对幼与老照顾的困难,各方力量与资金也都高度重视托幼托老的开展,甚至关注长期护理人员的身心问题,帮助家庭成员更好扮演工作家庭的多重角色。但总体而言,目前指导帮助父母向孩子奔赴的多,指导帮助孩子向父母奔赴的少;讨论现象与问题的多,拿出具体措施并落地的少。这还亟待政府、社会、家庭、个人在多方面的不懈努力。

亲情“双向奔赴”是人人向往的美好,是家风传承真正落地的重要基础。它所承载的,绝不仅仅是一个个体或一个家庭的期盼,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希冀。

(作者系福建省妇女理论研究会会长)

来源:福建日报
全局签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一篇:“别人很容易得到的亲情,对于我却遥不可及”杭州姑娘恋上励志小伙伤自尊了

下一篇:家书力量

sitemap.txt | sitemap.xml | sitemap.html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彩虹邦人脉系统 ( 皖ICP备2021012059号 )

GMT+8, 2024-11-16 15:29 , Processed in 0.216597 second(s), 46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