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6日
我们迎来伟人毛泽东诞辰129周年
毛泽东同志
在中国人民心中就像灯塔一样
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
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为人民谋幸福
为民族谋复兴
是他一生的追求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
他是伟大的战略家
将一个积贫积弱
一盘散沙百余年之久的
旧中国带进了新的发展时期
新中国成立
中国人民成为了
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

1931年,毛泽东在瑞金
他是伟大的思想家
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创造性地解决了
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

1937年,毛泽东在延安
他是伟大的军事家
使我军逐渐长大为一支现代化
正规化的革命军队
打败了形形色色的反动派和侵略者
他还是伟大的诗人
不仅写诗
而且一生都行走在
革命和智慧的道路上
他的人生本就是一首诗
一首气势磅礴、惊心动魄的诗

晚年毛泽东
我们永远缅怀他
既怀念他波澜壮阔的一生
亦铭记他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立志出乡关的铮铮誓言
1915年秋,一份《征友启事》出现在长沙各校,一位名为“二十八画生”的青年诚心求友,便用土纸油印了一份启事,只见文章流利、字体刚劲,其中写道:

“二十八画生者,长沙布衣学子也。但有能耐艰苦劳顿、不惜己身而为国家者,修远求索,上下而欲觅同道者,皆吾之所求也。故曰:愿嘤鸣以求友,敢步将伯之呼。”
启事中指出,要结交“坚强刚毅随时准备为国捐躯”的青年,并借《诗经》“嘤鸣求友”与“将伯之助”的典故,表示自己求友心切。
落款署名着为“二十八画生”,此人便是毛泽东,之所以这样取笔名,是因为“毛泽东”三字繁体笔画数刚好为二十八画。

《二十八画生征友启事》
这份《征友启事》,彰显了青年毛泽东的不拘一格、胸怀大志。那么,他的求学时代又是怎样的呢?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出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的一个农民家庭。
和中国许多家庭重视教育一样,自毛泽东9岁开始,他的父亲便送他去私塾读书。可他父亲最大的期望,还是要毛泽东安心务农、精于持家,因此,到了十四五岁的时候,毛泽东便开始白天在田里帮助父亲干活,晚上替父亲记账。
就在这时,一本书又燃起了他对读书的渴望,这本书就是《盛世危言》。该书主张设议院、办商务,讲农学,兴学校……还说到中国之所以弱,正是因为缺少西洋的铁路、电话、电报、汽船等,据毛泽东回忆:“《盛世危言》激起我想要恢复学业的愿望”。

在这一时期,对毛泽东影响很深的还有另一件事。1910年4月,湖南粮荒,长沙饥民暴动惨遭镇压,许多人被捕杀。
当时,毛泽东和同学们对这件事议论多日,据毛泽东后来回忆说,这件事“影响了我的一生”,“对于他们受到冤屈我深感不平”。
“这些事情接连发生,在我已有反抗意识的年轻心灵上,留下了磨灭不掉的印象。在这个时期,我也开始有了一定的政治觉悟,特别是在读了一本关于瓜分中国的小册子以后。我现在还记得这本小册子的开头一句:‘呜呼,中国其将亡矣!’这本书谈到了日本占领朝鲜、台湾的经过,谈到了越南、缅甸等地的宗主权的丧失。我读了以后,对国家的前途感到沮丧,开始意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从对国家危亡的忧虑,再到意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毛泽东更加渴望走出小小的韶山冲,去了解外面更加广袤的世界。

1919年,毛泽东(右一)同父亲毛顺生(左二)、伯父(左三)、弟弟毛泽覃(左一)在长沙合影
17岁的他,在临行前给父亲写了一张便条,借一首他改写的诗表达自己的远大志向:
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
“我天天在图书馆读到关门才出来”
不久,毛泽东便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湖南全省高等中学校(后改名省立第一中学),但因学校开设的课程不能满足毛泽东的求知欲,仅六个月,他就从省立高等中学退学,转向湖南省图书馆自修,他后来回忆道:“每天早晨图书馆一开门我就进去,中午只停下来买两块米糕吃,这就是我每天的午饭,我天天在图书馆读到关门才出来。”

定王台湖南图书馆旧影
就这样,毛泽东把自己关在图书馆闭门读书整整半年的时间。这半年,是毛泽东大开眼界的日子,从此他养成了终生以书为伴的习惯,也养成了博览群书的爱好:“我这样度过的半年时间,我认为对我极有价值。”
沙地当床、石头当枕,身体力行读“无字之书”
1913年下半年,毛泽东考入湖南第一师范。除了刻苦钻研“有字之书”,他还身体力行读“无字之书”,他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
“吾人如果要在现今的世界稍为尽一点力,当然脱不开‘中国’这个地盘,关于这个地盘内的情形,似不可不加以实地的调查及研究。”
能够看得出来,当时的毛泽东认为要改造中国必须要先了解中国,这就不可不读“无字之书”。
1918年3月,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第八班合影。四排右二为毛泽东
于是,在读书期间,他经常利用节假日,采用“游学”的方式到群众中去学习。
1917年暑期,他同萧子升一道徒步游历了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5县,历时一个月行程900余里。他们有意识地不带分文像“游学先生”一样,每到一地,靠为人写字作对联,解食宿之难。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青年毛泽东雕像
一天,在从安化司徒铺到梅城的途中,已近黄昏,看不见尽头的河堤上荒无人烟,毛泽东执意露宿沙滩,并风趣地说:“沙地当床、石头当枕,这便是衣架。”毛泽东随即顺手将包袱、衣服挂在树枝上,安然入睡。
在一师期间,毛泽东当过好几次这样的“游学先生”,这使他更加了解民意,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为他以后领导中国革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他也曾是“北漂”青年
1918年6月,毛泽东从湖南一师毕业,呼唤他的是一片更加广阔的新天地。1918年8月15日,毛泽东和一批志同道合的学子踏上北上之路,开启了他的“北漂”生活。

北京鼓楼豆腐池胡同15号(现为9号)“板仓杨寓”是毛泽东北京第一个住处
当时,在来京的一群湖南青年中,毛泽东是最穷的一个:
“北京对我来说开销太大,我是向朋友们借了钱来首都的,来了以后,非马上就找工作不可。”
于是,在恩师杨昌济的推荐下,他来到北京大学,做起了图书馆助理员,负责新到报刊和阅览人姓名的登记工作。

北大红楼图书馆旧照
正是在这个图书馆里,毛泽东遇到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领路人,时任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的李大钊,并在他的影响下迅速地朝着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发展。

李大钊及他的《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
后来,在与美国记者斯诺谈话时,毛泽东曾很动情地说:“李大钊是我真正的老师”。
1919年4月,毛泽东因母亲病重回到了湖南,毛泽东的第一次北京之行,就这样结束了。
“我们不说,谁说?
我们不干,谁干?”
回到湖南的毛泽东并没有闲着,不久,五四运动爆发,敏锐觉察到时代浪潮变化的毛泽东于1919年7月14日“以宣传最新思潮为宗旨”,创办了《湘江评论》。

1919年的毛泽东(摄于长沙)
担任主编和主要撰稿人即为毛泽东本人,他先后撰写了创刊宣言及长短文20余篇,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进行揭露和抨击。在《创刊宣言》中,毛泽东以犀利的笔锋,提出了尖锐的问题:
“世界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什么力量最强?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什么不要怕?天不要怕,鬼不要怕,死人不要怕,官僚不要怕,军阀不要怕,资本家不要怕。”

1919年7月《湘江评论》创刊号第一版版面一角(资料照片)
《湘江评论》从第二期起,接连三期刊登了毛泽东的《民众的大联合》。他在文中写道:
“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
气势恢宏、发人深省。
这篇雄文在当时的进步思想界产生了很大影响。然而,《湘江评论》却只办了四期,1919年8月中旬,《湘江评论》第5期刚刚印出,便遭到湖南军阀张敬尧的查禁。

张敬尧
12月6日,湖南省学联公开发表驱张宣言,长沙中等以上学校学生决定一致罢课,一场声势浩大的“驱张运动”,就这样正式开始了。这是毛泽东独当一面发动的第一次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政治运动。
成为党的创始人之一
为了联合各界开展驱逐张敬尧运动,毛泽东第二次到北京。在此期间,毛泽东怀着渴求真理的心情,尽力搜集有关马克思主义和介绍俄国十月革命的书刊,这使他的思想产生了新的飞跃,他后来回忆道:
“到了1920年夏天,我已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

1920年,毛泽东逐步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这是毛泽东(左四)与进步团体“辅仁学社”同人在北京陶然亭合影
与此同时,毛泽东在《发起文化书社》一文中写道:“一枝新文化小花,发现在北冰洋岸的俄罗斯。”那时,他已经开始把中国和世界的希望,寄托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的俄国十月革命的榜样上。
1920年12月底,萧子升从法国回国,带来蔡和森写给毛泽东的长信,信中主张“明目张胆正式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读完信件,毛泽东在复信中说:
“你这一封信见地极当,我没有一个字不赞成。”

1920年间蔡和森在法国给毛泽东的信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开幕,毛泽东参加了大会,这是一次年轻人的会议,15位与会者的平均年龄为28岁,正巧是那时毛泽东的年龄。

中共一大期间的毛泽东
有一种信心叫作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毛泽东所在的时代是怎样一个时代?
“幢幢华裔,将即为奴;寂寂江山,日变其色”。不堪回首,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到鸦片战争之后一步步陷入任人宰割、民不聊生的境地。
毛泽东生活在山河破碎,生灵涂炭,无数同胞被侵略者屠戮,无数个家庭分崩离析的动荡时代。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无数仁人志士寻求救国图存之道,渴求刺破黑暗的真理之光。
“落后就要挨打”“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毛泽东在与错误思想路线的一次次斗争中,带领革命队伍从一次次危急关头走了出来。
大革命失败后,革命武装在不断围剿中,屡屡失利。秋收起义部队会攻长沙失败,南昌起义部队南下广东失败,广州起义部队坚守羊城失败……在接二连三的打击下,革命的火种仿佛狂风中的烛光,随时都可能被扑灭,使得党内和革命武装内部始终笼罩着一种悲观的情绪。

为了解答革命队伍中的疑惑,毛泽东做了大量的工作。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设和发展时期,毛泽东就在《井冈山的斗争》和《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中指明了中国革命的性质、任务以及中国革命政权的实质,总结了井冈山根据地及其他地区建立小块红色政权的经验和教训,着重分析了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发生、存在的原因和条件,回答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问题。毛泽东在井冈山首次提出并阐明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重要思想,得出中国红色政权能够继续存在和发展的结论。
他对革命前途的乐观和信心,甚至感染了当时远在莫斯科的刘伯承。1929年春天的一天,正在莫斯科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的刘伯承看到了两本从国内传来的油印小册子,上面刊载了毛泽东1928年10月为湘赣边区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所写的决议和毛泽东11月写给中共中央的报告。刘伯承看完后激动不已。他拿着这两本小册子,兴冲冲地来找左权和屈武。他一边念着文章,一边深有感慨地说:我真想现在就回国,上井冈山和毛泽东、朱德一起去战斗!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红色政权居然能在白色恐怖的隙缝中生存下来,这确实是伟大的创造,是东方的奇迹,是中国革命的希望之光,这也是井冈山精神放射出来的光芒!

1927年8月7日,“八七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著名论断
而在古田会议后,毛泽东利用难得的短暂战斗间隙,在古田赖坊一家店铺的阁楼上,秉烛夜书,写下了那封六七千字的长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以磅礴的激情和火热的话语重新点燃了革命的信心。

1929年12月28日至29日,古田会议通过了毛泽东起草的《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的决议案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遵义会议开始确立实际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光芒万丈,穿越时空,这就是信仰的力量!
有一种豪迈叫做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历史硝烟虽已远去,但每当我们回望长征时,总能被无数的故事敲击心灵,荡涤灵魂。而书写这段传奇的人,正是毛泽东。

《红军过草地》(油画)张文源 作
这是一篇家喻户晓的壮丽史诗。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主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施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长征。

1936年的毛泽东
这又是一段不为人知的动人细节。1935年9月29日,陕甘支队从榜罗出发,于当天到达通渭县城,这是红军爬雪山穿草地三个月以来占领的第一座县城。
毛泽东向杨得志、肖华询问部队的情况后,又不顾鞍马劳顿,赶到不远的文庙街小学。在那里,他首次充满激情地公开朗诵了他自越岷山后酝酿于心的诗篇——《七律·长征》,要知道当时长征还没有结束,但已经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刻。
这是一种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彰显的是对中国革命前途的忠诚信仰和必胜信念。
有一种清醒叫做
“丢掉幻想,准备斗争”
有一种思念,历经历史云烟,愈加醇厚;有一种记忆,穿越时代风雨,历久弥新。这是毛泽东同志执笔为新华社撰写的五大评论之一,评论的是1949年8月5日美国国务院发表的白皮书《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着重1944-1949年时期》。而这一句话也一直是我们和平崛起路上的一针清醒剂。
即使时隔几十年,我们再来回顾毛泽东同志的这些话语,今天依然适用,这就是伟人的智慧与远见。
有一种态度叫做
“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1963年4月25日,国防部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警备团三营八连“南京路上好八连”的荣誉称号。当天,毛泽东正好在上海会见印度尼西亚军事友好代表团成员,给他们介绍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胜利的经验。他说:主要一条经验是,要同群众结合起来。当年8月1日,他便写下了《八连颂》这一首杂言诗。
其实早在1928年,结合旧军阀出现的各种扰民现象,他就提出了“三大纪律,六项注意”。之后全面概括成了我们熟知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从此,中国军队的风气焕然一新。这也是毛泽东不断思考和始终关注的人民军队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在他看来,中国革命之胜利,根本还是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原则的胜利。

毛泽东说的最朴实的一句话是“为人民服务”,最感恩的一句话是“人民万岁”,这就是一种“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公仆情怀。
有一种奋进叫做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1962年的冬天,中国刚刚走出三年困难时期,中苏关系又开始紧张。同年底,郭沫若填《满江红》一词,借以表达中国人民面对反华势力,团结一致、坚持斗争的必胜信念,毛泽东读后当即作此和词。

1960年,毛泽东在北京
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因为时间不等人。就这样,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人民,在不长的时间里,使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独立研制出“两弹一星”,成为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大国。
他曾经说过:“中国人民有志气,有能力,一定要在不远的将来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那铿锵的话语,让我们感受到只争朝夕的奋进,透射着时代伟人的担当尽责!
也许有人会问
为何只要提起毛泽东同志的名字
无数群众仍然泪流满面
许多人就有讲不完的感恩
也许有人会问
为何一提起毛泽东同志的名字
大家都会竖起大拇指
敬爱之情溢于言表
也许有人会问
毛泽东同志为何受到群众如此爱戴
总是让人怀念
……

因为
您是这样一个人——

一辈子不贪钱

一辈子节俭度日

一辈子让敌人闻风丧胆

一辈子手不释卷

一辈子与人民心贴心
直到现在,只要提起毛泽东
大家依然充满崇敬地说
您是这样一个人——

一生信念坚定

一生踏实务实

一生坦荡无私

一生清正廉洁

一生文韬武略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深刻指出:
“毛泽东同志的革命实践和光辉业绩已经载入中华民族史册。他的名字、他的思想、他的风范,将永远鼓舞我们继续前进。”
2022年12月26日
是毛泽东同志诞辰129周年
吃水不忘挖井人
让我们深情缅怀
一代伟人毛泽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