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最著名的两次纸上谈兵误国

2023-1-2 04:44| 发布者: yanhailong| 查看: 1594| 评论: 0

这里是默认签名
自古以来,那些一言可决万人生死的上位者们,如果他们在做决策时,忽略了处境的突然变化将会引发普通大众心理恐慌的事实,那都是要出大事的!
比如战国时期的赵括与三国时代的马谡二人,这两人对于兵法的见解、战略战术研究上的专业性是无可挑剔的。



赵括与赵王论兵
赵括论兵法,引经据典,口若悬河。赵国包括赵王在内的所有名臣大将,都得甘拜下风。



诸葛亮南征
马谡对于战略上的见解,在诸葛亮南征时能提出“攻心为上、攻城为下”之策,竟与诸葛亮不谋而合,被视作奇才。
可以这样说,在二人兵败身亡之前,他俩完全当得起古代军事专家这个称呼。
所以,这两人在理论上都是超一流的。
然而,二人都犯有一个共同的毛病:就是忽略了基层士卒在突然陷入“不测之境”后,大众会产生心理上的恐慌情绪这个关键因素。
恐慌蔓延,就会怨气滋生,然后严重削弱了军心士气,使战斗力顿时十不足一,导致最后全军覆没的结局。
一:赵括的长平之战。



赵括接替了廉颇,担任长平前线赵军统帅后,立即就推翻了廉颇筑垒坚守的稳妥之策,麾动大军出营,向秦军发动全面攻击。
有老成持重者劝他:大军这样仓促急进,须防被秦军抄了后路。
赵括轻描淡写的说:我有四十万雄兵,何惧秦军来抄我后路?他能来多少人?只要敢来,我集中精兵回师一击,立即就击垮了他。



这样的推断,在兵法理论上倒是对的,
因为凡抄后路的敌方迂回部队,注定了数量不会太多,最多不过一二万,或许只有数千。
而以四十万大军集中精兵奋力一击,去攻击区区万人构成的防线,岂能摧不破?
然而,实际上却是太想当然了!
秦军大将白起等得就是这一刻,当赵军全线出击时,秦军佯装不敌,有计划的步步后撤,引诱赵军逐渐深入。
秦军撤退的同时,一支二万余人马的秦军轻骑迂回到了赵军后方,切断了赵军的粮道。五千秦军骑兵带足了强弓硬弩,直插赵国大军与其后方营垒的中间位置,选择地形筑起坚垒,犹如钉子一样的钉在了要道上,彻底断绝了赵军与后方的联系。
这时候,轮到赵括去实践他那番“集中精兵一击摧破秦军防线”的理论了。
然而事实证明了,这种理论在现实面前显得多么可笑!
高高在上的赵括所不知道的是:
对不测之境的畏惧,乃人类之天性。而赵军后路被素有虎狼之师之称的秦兵截断,就是陷入了不测之境。
由此,士卒们心里早就打起了鼓,人人惶恐之下,十分力气,七分已失。这时候的精兵,实际已成了“惊兵”。
以一群已经惊恐不安的“精兵”,去攻击在军功封爵制激励下、人人将生死置之度外的秦国虎狼之兵,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秦军千弩竞发,矢如雨下,赵兵多次组织攻击,屡战屡败,秦军的防线不动如山。
与此同时,当面的秦军也不再撤退,兵分多路开始向赵军发起了反击,战场攻守易势,赵军数战不利,惶恐情绪弥漫全军。
赵括这才发现大事不妙,被迫下令全军停止进攻,就地建造壁垒,转入防御。至此,高歌猛进的赵国大军变成了固守待援状态。
然而这时候,秦国进入全面总动员,征发国内16岁以上、60岁以下者,统统赶赴前线,秦军的包围圈一日日的完善,势要一口吞了赵军。
所有从赵国通往前方的交通都被秦军阻断,赵括哪还能得到什么援助?
公元前260年·农历九月。
被围困的赵军已经断粮四十余日,大量赵士卒不是饿死、就是在一次次失败的突围不成中战死,诸营部队兵无战心、将无斗志。



而偏不信邪的赵括,虽然每次冲击秦军防线失败,却仍不死心。他搜遍全军,把尚残存有一战之力的军士组成了数支突击队,轮番向秦军发起突击,结果当然是冲一次,便头破血流一次。
于是,赵括亲自带队突击,结果被秦军乱箭射死。长平包围圈内的数十万赵军集体弃械投降。
为了从最大程度上削弱赵国,秦军做出了一个极其残忍的决定,除留下年纪尚小的240名士兵放回赵国之外,余者全部坑杀。



这一仗,是大伤了赵国元气的。
赵括的毛病就是,倚仗自己有数十万大军,就轻敌冒进,还无惧被敌军包围。他忽视了当军队被围、后路被断时,士兵会发生恐慌,从而会军心动摇、严重损害战斗力的致命因素。
不得不说,这个战国时代的军事理论专家脱离了实际,造成的后果就是:误国殃民!
二:马谡失街亭。



马谡犯的病,与赵括类似,同样是忽视了恐慌情绪会对大局所产生的影响。
三国马谡其人,从小熟读兵法,长成后韬略满腹,见识非凡。得到了诸葛亮的大加赏识。
诸葛亮北伐时,就给了马谡独统一军,驻守街亭,阻挡住魏军西进之路的重任。
当然了,诸葛亮知道马谡虽然有大才,却从没有直接领兵打仗的经验,而且对基层部队也不熟悉。所以,又特别给马谡安排了一位戎马经验丰富的副手,就是宿将王平。
除此之外,诸葛亮还特别针对街亭地形,把部队怎么展开,怎样安排防御等等作战方针,全部交代的清清楚楚。



怎样守住街亭?
无非就是当道据城、断路。以蜀兵之精,完全可凭借地形与坚垒坚守一段时间,让诸葛亮完成对已占领地区的整合。
实际自古打仗,到了战场上,从来就没有奇谋妙计。
奇谋妙计只在中军帐筹划阶段,真到了一线直接交兵的阶段,就唯有扎扎实实的准备硬碰硬,这就是兵法所谓“结硬寨、打死仗“,严防死守、以待歼敌机会,这才是取胜之道。
可以说,只要马谡一切按预定方针行事,就不会有街亭之败。
然而,马谡却违背了诸葛亮的预定战策,并辜负了信任与重托!
马谡无疑是一个优秀的专业参谋人才。他很擅长观看全局,能从书面上分析形势,对比优劣,并为决策者提出建议以作参考,这就是古代的专业参军,理论水平强的很!
但是马谡没有接受过军旅基层营伍生涯的磨练,尤其没有与人白刃争锋的实践经历。所以,讲起战略战术一套一套的,唯独对冲锋陷阵的白刃战斗却陌生了。
当自作聪明的马谡兵权在握后,他或许认为,打硬仗是个笨办法。



于是到了街亭后,便擅自修改了诸葛亮的定策。并以“居高临下可以一鼓破敌”的书面兵法理论为依据,决定放弃当道据城、严防死守的预定方针,要把部队移驻到了山上,企图以机巧取胜。
这就遭到了副将王平的坚决反对,王平劝他,如果把部队开到山上,被魏军四面合围,水源被断,那对军心士气造成的打击是致命的。
王平坚持认为,还是应该老老实实的当道据城,严防死守。



但是自持熟读兵书,性格又自以为是的马谡,最终以主将的权力压倒了王平的老成持重。然后,马谡无视诸葛亮的战前定策,擅自率军上了山头。
然而,从无白刃战斗经验的马谓万万没料到的是:
上了山头的蜀军精兵,一旦发现自己被魏军四面围困之后,营中士卒们的心情、信心、士气、战斗力立即就发生了颠覆性变化。



魏国大将张郃率军兵临山下,一看马谡竟然不当道据城,却把部队拉上了山。立即就下令,四面包围,切断了蜀军的水源。
这样一来,山上的蜀军将士纷纷慌了神。
人心一乱,战力减半!
任蜀军再怎么居高临下,也冲不破山下魏军以强弓硬弩构筑起的包围圈了。
马谡数次组织队伍,试图冲下山去击破魏军壁垒,都被魏军狂风暴雨般的箭矢给射的人仰马翻。预想中的居高临下、雷霆一击,完全就成了个笑话!
多次攻击失败,本就惶恐不安的蜀兵愈发胆寒,任马谡挥动红旗下令,军士们谁也不肯再出战了,真是如之奈何也!



这样,街亭之战的结果就是,蜀军水源被断,惊慌失措、士气大跌。最后突围不成,士卒意志被瓦解而全军溃散,然后失了街亭。
从而把诸葛亮首次北伐刚打出来的大好形势,彻底的崩坏了。
总结赵国长平之败与蜀汉失街亭这两场败仗,共同特点是:
主将皆为精通兵法的专家型人才,所部亦全是甲坚兵利的劲卒。
将不可谓不智,兵也不可谓不勇,可为何还是要一败涂地?
就是因为专家型的大将,往往不接地气!
当他们过分相信理论而脱离了实际之后,就会忽视了人心在不同处境下会发生不同变化,以及危险环境下的恐慌情绪会严重损害士气的这个特点。由此,使得事态发展完全偏离了预想轨道,走向了全盘崩溃的危局。
正所谓:理想一旦脱离了实际,看上去很丰满,现实却全是骨感!

这里是默认签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一篇:辟谣:7个养生误区,你以为的养身,反而伤害身体,很多人还在做

下一篇:普京讲德国父子冷笑话,“制裁让他们不好过!”“可为啥冷的是我们,我们是俄罗斯人吗?”

sitemap.txt | sitemap.xml | sitemap.html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彩虹邦人脉系统 ( 皖ICP备2021012059号 )

GMT+8, 2024-11-22 13:41 , Processed in 1.173766 second(s), 55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