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研究院 | 2022年中国碳市场研究报告

2022-12-28 10:20| 发布者: ugkiq2qyq05tyj| 查看: 2075| 评论: 4

这里是默认签名
近几十年,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发生了重大变化,联合国数据显示,目前的气温较19世纪末升高了1.1°C。气候变化会导致极端干旱、食物不足、风暴肆虐、洪水、极地冰层融化以及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严重后果,影响人类生存。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燃烧占二氧化碳排放的近90%、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75%以上1,是造成全球气候变化的最主要原因。在此背景下,中国开始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提出力争于 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达到碳中和。《联合国气候变化纲要公约》补充文件《京都议定书》规定,为在规定时期内实现碳减排目标,各国政府根据各自承诺的目标,将本国的碳排放权(指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权利)总量按照具体规则分配给本国相关企业。而将碳排放权作为资产标的进行交易的碳市场,也成为碳减排的主要工具之一。

1资料来源:联合国

1、发展阶段

中国碳市场建设经历了地方试点和全国运行两个阶段


地方试点阶段。2013年起,我国相继启动了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湖北、广东、深圳以及福建等八省市的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我国碳市场进入试点运行阶段。从各试点情况来看,平安证券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我国各试点碳市场履约情况良好,履约率(期末能够足额上缴碳配额企业占总控排企业比例)均在 100%左右;从价格来看,华宝证券选取某天的碳价发现,欧盟碳配额结算价是我国的9-68倍,我国试点碳价与国际市场相比普遍偏低;从碳交易量来看,广东、湖北、深圳交易量处于碳试点前列,深圳活跃度最高。在试点阶段,中国选取少量覆盖东、中、西部具有不同经济结构和燃料资源的地方作为试点区。而在各试点地区内,碳市场逐渐成为重要的减排手段之一,为接下来全国统一碳市场的建立提供了丰富运行经验。

全国运行阶段。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市场正式启动上线交易,代表着中国碳市场进入全国运行阶段。首批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企业均为电力行业相关企业,后续将覆盖发电、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金属、造纸和国内民用航空等八个行业。全国碳市场的启动提高了碳交易的覆盖面,截至2021年底,生态环境部数据显示,全国碳市场覆盖约45亿吨碳排放;平安证券数据显示,试点碳市场仅能覆盖约各区域内20%-40%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而全国碳市场能覆盖全国碳排放40%左右。



2、发展现状

产业链结构:主要由碳抵消、碳控排与碳服务三大板块构成


碳抵消:碳抵消是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以弥补或抵消其他排放源的温室气体排放。自愿减排企业将可再生能源或节能减排项目通过政府审定、备案、核证等流程后,获得自愿减排量,进而在碳市场交易。自愿减排企业包含可再生能源行业企业、拥有林业等生态资源企业、拥有减排技术企业。目前,由于自愿减排交易量小、个别项目不够规范等问题,自愿减排交易备案申请已暂缓受理。

碳控排:碳控排指政府将控排目标转化为碳排放配额,下发给电力、钢铁、化工、民用航空等高排放控排企业。若企业排放量超过分配配额,则可通过碳市场买入配额;反之,实际排放量小于分配配额,则可卖出多余碳配额。

碳服务:碳服务指围绕碳交易的第三方服务,包括为政府或企业提供包括碳金融、碳资产管理、碳核查、低碳认证、碳咨询、碳交易监测、平台或软件建设等服务的相关企业。例如,金融机构开发碳金融相关产品,为项目提供融资或对冲风险机会,提高市场流动性;咨询机构提供碳交易项目的技术咨询、碳培训、碳盘查、碳资产托管、回购、质押、置换、协助履约等相关服务,从而降低能源消耗、减少履约成本、保值增值碳资产。



市场特点:全国碳市场成交量具有潮汐性特点


全国碳交易各月成交量差距较大,履约期末成交量明显提升,活跃度高,具有潮汐性。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数据显示,全国碳市场首个履约期内,12月成交量最高,约为1.36亿吨(首个履约期截至日:2021年12月31日)。这背后反应出大部分企业仍不熟悉市场,未形成常规化交易思路,交易策略相对被动,仅在临近履约期才购买配额。此外,根据国际碳市场发展经验,碳金融衍生品可提高日常市场交易活跃度且能帮助企业管理碳资产风险敞口,但目前我国碳金融交易品种单一,只有现货交易,风险管理工具同样缺乏。



3、发展展望

碳抵消机制有望重启,需求量较大


随着越来越多的高排放行业被纳入碳排放配额管理,碳交易市场将迎来扩容。一方面,国联证券数据显示,自愿减排量价格指数较全国碳排放配额价格指数平均低10%,企业更愿意选择价格更低、经济效益更好的核证资源减排量(CCER)抵消应清缴碳排放配额;另一方面,截至目前,国家发改委公示CCER审定项目累计达到2871个,已签发的核证自愿减排量不足以满足扩容后的CCER需求量,市场将供不应求。再叠加国家政策的推动,碳抵消机制有望重启,可再生能源行业企业、拥有林业等生态资源企业、拥有减排技术企业将迎来较大潜在发展空间。

多方协同监管,将共同推动碳市场向规范化方向发展


目前,我国碳市场出现碳排放数据造假等现象。直接检测碳排放量成本较高,企业多通过排放因子法、质量平衡法等核算碳排放量,给人为数据造假提供可能。针对碳市场可能存在的乱象,政府机构、第三方组织和企业自身将共同建立透明的市场监管体系,保证市场健康运行,维护市场信用信心。一方面,我国可借鉴国际经验,设立专门的监管机构,或引入税务等其他部门共同监管,建立多元化长效监管机制;另一方面,行业协会、交易所等第三方组织应加强监督作用,企业内部应设立独立部门,进行自我监管,提升碳市场交易监管水平。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36氪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36氪研究院

36氪研究院根据行业发展、资本热度、政策导向等定期输出高质量研究报告,帮助政府、企业、投资机构等快速了解行业动态,把握发展机遇和明确发展方向。同时,研究院致力于为全国各级政府、企业、VC/PE机构、孵化器/产业园区等提供专业定制化咨询服务。
这里是默认签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一篇:怎样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家长笔记展示

下一篇:8点1氪 | 天猫向ofo及戴威索要5亿借款;优衣库创始人称在中国开3000家店还不够​;国美电器回应已被破产清算

sitemap.txt | sitemap.xml | sitemap.html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彩虹邦人脉系统 ( 皖ICP备2021012059号 )

GMT+8, 2025-1-18 04:48 , Processed in 0.213539 second(s), 59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