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小故事

2022-3-1 15:16|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641| 评论: 0

臧谷亡羊
有两个小伙子,一个叫臧,一个叫谷。他们都以放羊为生。他们一个赶着羊去东山放牧,一个赶着羊去西山放牧。
这天傍晚,两个小伙子都空着手回来了,原来他们的羊群都走丢了。
邻居们问臧:“你的羊是怎么弄丢的呢?”臧回答说:“我在树下看书,看得入了迷,忘了照看羊,结果羊不知什么时候就跑了。”
邻居们又问谷:“你的羊是怎么弄丢的呢?”谷回答说:“我和别人在山下赌博玩,玩得入了迷,就忘了照看羊,等我想起来,羊早就跑光了。”
虽然臧和谷弄丢羊的原因不一样,但他们都把羊丢失了。
【说明】 这则寓言中,虽然两个年轻人犯错的动机不同,但结果都是一样的。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只有专心致志地从事自己的工作,才能把工作做好。
造父学御
造父是古代的驾车能手,相传他曾为周穆王驾车。
造父的老师名叫泰豆氏。造父刚开始跟他学驾车时,礼貌周全,态度谦恭,但是学了三年,泰豆氏都没有教给他驾车的本领。但是造父对待师父更加恭敬。
有一天,泰豆氏对造父说:“古诗中说过:‘做弓的好工匠,必须先要学编簸箕;擅长冶铁的工匠,必须先学缝制皮衣。’你先观察我快步走路的姿势,什么时候你走得像我这样娴熟了,你才可以手握六根马缰绳,驾驭六匹马的马车。”
造父说:“我会完全按师父讲的去做。”
泰豆氏把木桩立起来当做路,每根木桩仅能容纳一只脚,每根木桩之间的距离一步远。泰豆氏踩着木桩快步往返,也不会失足跌倒。造父跟着师父学,三天之内就掌握了其中的技巧。
泰豆氏感叹道:“你真是非常敏捷啊,掌握得这么快!驾车的人,也正是这样。前段时间你走路,力量来自脚部,顺应心的指挥。这个道理推及到驾车,就是通过协调马缰绳和马嚼子,使马车行驶得平稳,通过控制马口来调整车子的快慢。正确的驾车方法要放在你的心中,驾车的节奏由你的手来掌握分寸。”
泰豆氏接着说:“如果你既能通晓驾车的规律,又能适应马的脾气,那么你就能做到进退笔直,转弯合乎圆规的要求,跑远路力气仍然用不完,这样才可以说你是真正掌握了驾车的技术啊。你控制好马嚼子,顺应着马缰绳,依赖手的操纵,听从心的指挥,就可以不用眼睛看,不用马鞭子赶,轻松端正地坐着,六根缰绳不乱,二十四只马蹄跑起来没有偏差,不管是倒车转弯,还是前进后退,都合着一定节奏。这样,车道的大小只要能容纳车轮就够了,不需要更宽,马蹄除了踏的宽度之外,不需要多余的地盘。山谷的险要、原野的平坦,在我看来都是一样的。我的技术全部都讲完了,你要好好记住啊!”
【说明】 这则寓言告诉人们,要想熟练地掌握一门技艺,练习基本功非常重要,基本功扎实,提高就快。
择树而种
魏国的魏文侯在位的时候,有一个叫子质的人。他做官时犯了罪,就离开魏国去北方游历。
子质对赵简子说:“从今以后,我再也不对别人施恩惠了。”赵简子问:“为什么呢?”子质说:“魏国朝堂上的士子,我所培养提拔的占一半;朝廷里的大夫,我培养提拔的也占一半;边境的守卫,我提拔的也占一半。如今在朝堂上,士子在君主面前说我坏话,朝廷里的大夫以法令恐吓我,边境的守卫拿着武器拦劫我。所以我再也不对别人施恩惠了。”
赵简子说:“唉!您的话错了。如果春天种下桃李,那么夏天就可以在桃李树下乘凉,秋天就可以吃到桃李树的果实了。如果春天种下蒺藜,夏天采不到叶子,到秋天也只能得到长成的刺啊!由此看来,关键在于栽种什么树。现在是您所培养提拔的人不对啊,所以君子应该事先选择好对象再施恩惠啊!”
【说明】 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对人的培养提拔应该慎重,正如种树一样,种下桃李,收获桃李,种下蒺藜,就只能收获刺了。
曾母投杼(杼(zhù):织布用的梭子。)
曾子住在鲁国费地的时候,当地有一个与他同名同姓的人,在外面杀了人。
有位邻人听说了这件事,赶紧跑来告诉曾子的母亲,说:“你家儿子在外面杀了一个人!”
曾子的母亲听了邻人的话,神态自若地说:“我的儿子是不会杀人的。”然后继续织布。
没隔多久,又有一个人跑到曾子母亲的面前说:“你家儿子在外面杀了人呢。”曾子的母亲仍然不理会这些话。她仍旧继续织布。
过了一会儿,又跑来一个人对曾子的母亲说:“你家儿子在外面杀了人呢!”曾子的母亲听了,害怕起来,心想,莫不是儿子真的杀人了?她急忙扔掉手中的梭子,从屋后逃走了。
【说明】 这则寓言说明,谎言多说几遍也会让人相信,谣言散播开来也能令人迷惑,这是人们要警惕的啊。
曾子杀猪
曾子是春秋时期的鲁国人,是孔子的学生。
有一天,曾子的妻子准备去集市买东西。走出家门没多远,她的儿子从身后跟了出来,哭闹着要跟她一起去集市。曾子的妻子觉得带着儿子去集市很不方便,就哄骗儿子说:“你好好等在家里,等我从集市上回来,给你杀猪煮肉吃。”儿子听了很高兴,就不再哭闹着要去集市了。
曾子的妻子从集市回来后,曾子起身去捉家里的猪,要杀掉它。曾子的妻子急忙上前阻拦,说道:“我并不是真的要杀猪,我只不过是跟小孩说着玩的。”
曾子神色郑重地说:“怎么能随便和小孩开玩笑呢。小孩年幼无知,不懂事理。他们都是模仿父母的行为,听从父母的教诲的。如果你现在骗他,就是教他学着骗人啊。如果母亲哄骗自己的孩子,孩子就会不相信自己的母亲。这不是教育孩子的好方法啊!”
于是,曾子就杀了家里的猪给儿子煮肉吃。
【说明】 这则寓言告诉人们,父母的言行对孩子影响很大,做父母的应当注意言传身教,要成为孩子的表率。
詹何钓鱼
楚国的詹何非常善于钓鱼。他用单股蚕丝做成鱼线,用尖针弯成鱼钩,用楚国产的细竹做成鱼竿,剖开饭粒做成鱼饵。他在百仞的深渊里,在湍急的水流中,能把装满一车的大鱼钓上来,并且鱼线没有拉断,鱼钩没有扯直,鱼竿也没有拉弯。
楚王听说后,感到很惊奇,便把詹何召来询问原因。
詹何回答说:“我听已经过世的担任过大夫之职的父亲说过,楚国擅长射箭的蒲且子在射鸟时,用的弓很轻,弦也很细,借助风力发射出去,一箭就能射中在青云中飞行的两只黄莺。这是由于他用心专一、用力均匀的缘故。我按照蒲且子射鸟的方法,学着钓鱼,用了整整五年的时间才完全领会了他的技术。当我来到河边拿起鱼竿时,心无杂念,一心只想着钓鱼这件事;甩出鱼线,让鱼钩沉到水里,手上用力均衡,不会忽轻忽重,外界任何事情都不能干扰我的心思。鱼看见我投放的鱼饵,当做沉到水里的污泥和聚集的泡沫,毫不怀疑地一口吞下。这就是我能够以弱制强,以轻制重的原因。如果大王治理国家能做到这样,天下的事就都能应付了。还有什么事情做不到呢?”
楚王听了詹何的话,说:“你说得真好啊!”
【说明】 这则寓言告诉人们,要善于吸收前人的经验,学会顺应自然之势,这是获得成功的重要途径。
张良拾鞋
张良,是战国末期的韩国人,是汉高祖刘邦的谋士。他屡建功业,是西汉的开国功臣。
相传,张良年少时曾在下邳居住。有一天,他路过一座桥,遇见一位身穿粗布衣服的白胡子老人。老人看到张良走过来,就故意把脚上的鞋子踢到桥下的河里,对张良说:“小子,给我把鞋捡上来。”
张良感到很惊讶,但看他是位老人,就跑到桥下把鞋捡了上来,递给他。谁知老人把脚一伸,说:“你把鞋给我穿在脚上。”张良有点生气,但还是默不做声地把鞋子给老人穿上。
这时,老人微笑着拈着白胡子说:“你这孩子,值得我教导啊!五天后一大早,咱们再在这座桥上碰面。”
五天后一早,张良来到桥上,看见老人已经等在桥上了。老人生气地批评张良不应该迟到,让他五天后再来此地,然后就转身走了。
五天后,张良准时赶到桥上,看见老人又已经站在桥上了。老人生气地说:“你又迟到了。”让张良过五天再来。
这一次,张良半夜就来到桥上等着,一直等到约定的时间。老人出现了,微笑着点点头。老人传授给张良一本《太公兵法》,让他好好研读,掌握本领,去辅佐明主建功立业。后来,张良果真立下了赫赫功勋。
【说明】 这则寓言中,张良再三礼让,赢得了老人的信任。张良尊重老人的意愿,磨炼了自己的意志,得到了珍贵的兵书。所以说,人们应以宽容和仁义作为修身的美德。
朝三暮四
宋国有一个喜欢猴子的人。他在家里养了一大群猴子。他能够了解猴子的心理,猴子也懂得他的心思。
这位养猴人情愿节省下家里人的口粮,给猴子当饲料。
这一年,养猴人家里的粮食快吃完了,于是他打算限制一下猴子的饲料,但又担心猴子不听话,就先哄骗猴子说:“从明天起,给你们栗子吃,早上吃三个,晚上吃四个,够不够呢?”猴子们听了乱跳乱嚷,非常生气。
过了一会儿,养猴人又说:“给你们栗子吃,早上四个,晚上三个,够不够呢?”猴子们一听,都高兴地趴在地上,非常满意。
【说明】 成语“朝三暮四”就源于这个故事。原比喻聪明人善于使用手段,愚笨的人不善于辨别事情,后来比喻反复无常。
赵人患鼠
有个赵国人,家里深受老鼠的祸害,于是他去中山国讨猫捉老鼠。中山国的人给了他一只猫。这只猫非常善于捉老鼠,但也很会捉鸡。过了一个月,他家的老鼠被捉干净了,但是鸡也被吃光了。
赵国人的儿子对此感到忧虑,就向父亲建议说:“为什么不把这只猫扔掉呢?”
赵国人说:“这个道理不是你能知道的。我们的祸患在于老鼠,而不在于失去几只鸡。家里的老鼠会偷吃粮食,咬碎衣服,掏空墙壁,损坏器具,会让我们挨饿受冻。这不比失去几只鸡更有害吗?没有鸡,我们只不过不吃鸡罢了,离挨饿受冻还远着呢。为什么要把这只猫扔掉呢?”
【说明】 这则寓言告诉人们,要全面地看待问题,全面权衡利弊得失。不要因为微小的利益而丧失更大的利益。
郑人避暑
在夏天特别热的时候,有位郑国人看到有一棵树,就将卧席放在树下,坐着乘凉。
太阳在天空中移动,树荫也在地上移动,这个郑国人也挪动着自己的卧席随着树荫而移动。
到了傍晚,郑国人又把卧席放到大树底下。月亮在天空中走着,树荫也在地上移动,郑国人又移动着自己的卧席,随着树荫移动。结果他的身体被露水打湿了。
树荫越移越远,郑国人被露水打湿得越来越厉害。
这位郑国人白天在树荫下乘凉的方法很巧妙,但在晚上他也用同样的办法来乘凉,就显得太笨拙了。
【说明】 这则寓言告诫人们,不能拿一成不变的方法来应对变化不定的情况,墨守成规终究会身受其害。
郑人买履
郑国有一个书生,准备到集市上去买一双新鞋。他在家仔细量好了自己脚的大小,然后画了个鞋的尺码,放在座位上。
到了集市上,他来到鞋铺前,选中了一双自己觉得满意的鞋子。这时,他忽然发觉,自己事先量好的鞋的尺码忘记带来了。这位书生想,没带鞋的尺码,怎么知道鞋的大小是否合脚呢?
于是,他对鞋铺掌柜说:“我忘记带鞋的尺码了,我这就回家取来。”
书生跑得满头大汗回到家里,取来鞋的尺码。等他回到集市上时,集市已经散了,鞋铺也关门了,书生没能买到鞋子。
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不用你的脚去试试鞋的大小呢?”
书生回答说:“那可不行。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说明】 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在现实生活中墨守成规、教条死板、不会灵活变通的人。
郑武公伐胡
春秋时期,郑武公野心勃勃,想要扩张地盘,便动起了攻打胡国的念头。但胡国是郑国的邻国,实力强大,警惕性很高,郑武公一时找不到攻打的机会。
郑武公时刻都在思考着如何灭掉胡国的问题,后来他终于想出一条计策。他派人到胡国提亲,说要把自己的女儿郑姬许配给胡国国君。
胡国国君想,郑国是个大国,如果娶了郑姬,自己就成了郑武公的女婿,这样两国之间便不可能再有战事发生。于是他答应了这门亲事。
郑姬嫁入胡国后,很快便讨得了胡国国君的欢心,使胡国国君放松了军事戒备。而郑武公也通过女儿,了解到了胡国内部的军事部署情况。
不久,郑武公召集大臣,说:“郑国实力日益增强,但郑国地少人多,必须扩张地域。请问哪些国家可以攻打呢?”
大臣关其思知道郑武公对胡国垂涎已久,就上前启奏:“攻打胡国的时机已经成熟。”
郑武公听到这话,突然脸色一变,拍案大怒,说:“胡国是我们的兄弟,怎么能去讨伐呢?你竟敢挑拨两国之间的关系?居心何在?”然后喝令卫士将关其思拉出去处死。
这件事很快传到了胡国,胡国国君不知是计,还以为郑武公真的是以亲戚之礼相待,于是更加放松警惕,减少戒备,不与郑国为敌。
郑武公看到时机已经成熟,立即起兵突袭胡国。胡国完全没有防备,很快就被郑武公灭了。
【说明】 这则寓言说明,对敌人要时刻提高警惕,不能被其利诱蒙蔽,如果思想**、斗志松懈,就会为敌人留下可乘之机。
支公养仙鹤
古时候有个叫支公的人,非常喜欢仙鹤。他常常到仙鹤出没的地方,远远地欣赏仙鹤觅食、散步。他想,要是能与仙鹤长久做伴,那该多好啊!
后来,支公搬到山里居住,一位深知他爱好的老朋友给他送来了一对小仙鹤。支公高兴极了,像对待自己的儿女一般对待仙鹤,给它们吃精细的食物,喝清凉的泉水,细心照料它们。仙鹤也经常为支公跳舞鸣叫。与仙鹤为伴,使支公在山间生活一点都不感到寂寞,支公和仙鹤的感情越来越深厚。
时光飞逝,仙鹤的羽毛很快长齐了,它们经常扑扇着翅膀,想飞到属于它们的遥远的地方去。支公实在舍不得仙鹤离开,于是用剪刀把仙鹤的翅膀剪短了。
仙鹤没有办法飞起来了,它们无力地扑打着翅膀,然后又沮丧地低下头,无精打采地踱来踱去。仙鹤不再像以前那样欢叫起舞,也不再吃食饮水,逐渐失去了生气,连羽毛都一天天地暗淡下去了。
支公看了非常后悔,他想,既然仙鹤有直上云霄,去见识更广阔的天地的志向,我又怎么能强行把它们留在自己的院子里,只供自己观赏呢?
从此,支公更加精心地饲养两只仙鹤,仙鹤的翅膀很快又长齐了。
这一天,支公带着仙鹤来到野外,依依不舍地放飞了仙鹤。仙鹤拍打着翅膀飞上蓝天,鸣叫着在支公头上盘旋了几圈,好像在感谢他的养育之恩。随后仙鹤便向遥远的天边飞去了。
【说明】 这则寓言中,支公理解仙鹤的志向,放飞仙鹤,这才是真正的爱鹤。同样,如果真正爱惜有才能的人,就应该给他们施展身手的空间,不要把他们规定在狭隘的小圈子里面。
知人不易
孔子周游列国,来到陈国和蔡国之间的时候,穷困潦倒,七天没有吃一粒粮食,连野菜汤都喝不上了。
有一天,弟子颜回讨来一点米,把米放在瓦罐里煮。米饭快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用手在抓瓦罐里的饭吃。但是,孔子装作没有看见。过了一会儿,米饭熟了,颜回请孔子过来吃饭。
孔子吃完后,起身说:“刚才我梦见祖先了,祖先要我把最干净的饭奉送给他们。”
颜回说:“刚才有沙土掉到瓦罐里,把饭弄脏了一些,我觉得丢掉不好,就用手抓出有沙土的米饭吃掉了。”
孔子听了,感慨道:“人可信的是自己的眼睛,但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时候。比眼睛更可靠的是心,但心也有靠不住的时候。你们要明白,要真正了解一个人确实不易啊!”
【说明】 这则寓言说明,要想了解一个人的品行,不能只看表面,更不能偏听偏信,即使是圣人孔子,眼睛里见到的也未必就是事情的真相呢。
智擒鱼鹰
有一个人的家里有一片鱼塘,他靠这片鱼塘来养活自己和家人。可是鱼塘附近有好多鱼鹰,常常一群群地来抓鱼吃,养鱼人只好严加看守。
养鱼人觉得每天待在鱼塘边赶鱼鹰太浪费时间,他想出个好办法。他扎了一个稻草人。稻草人穿着蓑衣,戴着斗笠,伸着两臂,手里还拿着一根竹竿,很像养鱼人的样子。养鱼人把稻草人插在鱼塘里。
起初,鱼鹰以为是这个稻草人是真的人,很害怕,只敢在稻草人的上空盘旋,不敢飞下来抓鱼吃。
过了几天,鱼鹰看见鱼塘里的人总是站着一动不动,就起了疑心。它们大着胆子飞下来试探,很快就发现这是个假人。于是鱼鹰又在鱼塘里抓鱼吃了。鱼鹰吃饱了鱼,站在稻草人的斗笠上,边晒太阳边休息,还不停地发出“呷呷、呷呷”的叫声,好像是在嘲笑养鱼人说:“假的,假的,这个人是假的!”
养鱼人气坏了。他想,稻草人奈何不了鱼鹰,还能怎么惩治鱼鹰呢?忽然,他想出了一个好主意。
趁着鱼鹰飞走的时候,养鱼人悄悄把稻草人从鱼塘里拔出来,然后自己披上蓑衣,戴上斗笠,手里拿着竹竿,像稻草人一样伸开双臂,一动不动地站在鱼塘里。
过了一会儿,鱼鹰又飞来了,它们以为鱼塘里立的还是原先的假人,就放心大胆地抓鱼吃。吃饱后,鱼鹰又飞到稻草人的斗笠上休息,“呷呷、呷呷”地叫唤着。这时,养鱼人突然一伸手,一把抓住了一只鱼鹰的翅膀。鱼鹰使劲地扇动着翅膀,可是怎么也挣不脱。其他几只鱼鹰见状不妙,赶紧吓得飞走了,从此再也不敢来偷鱼吃了。
【说明】 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事物总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如果一成不变地凭着老经验办事,不注意发现新情况,就免不了会做错事。
智子疑邻
从前,宋国有个有钱的人,家境富裕。
有一次,天下大雨,他家的围墙被冲塌了一块。
他的儿子说:“我们家的围墙塌了,如果不赶快把围墙修好,小偷一定会爬进来偷东西的。”
邻居家有位老大爷,也这样对这个有钱人说:“你们家的围墙塌了,如果不赶快把围墙修好,小偷一定会爬进来偷东西的。”
当天夜里,果然有小偷从塌了的围墙处爬进来,偷走了他们家大批的财物。
这个有钱人在痛惜之余,认为他的儿子非常聪明,有先见之明,而对邻居家的老大爷却产生了怀疑。
【说明】 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如果不尊重事实,只以主观的情感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周人怀璞
郑国人把没有经过雕琢的玉石叫做璞,而周人却把没有经过加工腌制的老鼠称为璞。
有一次,有个周人怀里揣着没有加工腌制过的老鼠到郑国出售。他遇到一个郑国的商人,便问道:“我这里有质量很好的璞,你想不想买?”
郑国商人说:“想买。让我看一下你的货吧。”周人拿出璞来,郑国人一看,原来是一只死老鼠。于是他赶紧谢绝了。
【说明】 这则寓言告诉人们,要了解一种事物,不能光听它的名称,还要知道它的实际内容。
纣为象箸
商纣王吃饭时,用了一双名贵的象牙筷子。大臣箕子看到后,感到恐惧不安。
别人问箕子,为什么感到恐惧?箕子说:“如果纣王吃饭用象牙筷子,那么一定不会再用泥土烧成的碗、杯,必然要使用名贵的犀牛角、玉石雕制成的碗、杯。用上犀牛角、玉石雕成的碗、杯,就必定不肯吃豆子饭、喝豆叶汤,必然要吃牦牛、大象和豹的幼崽。吃了牦牛、大象和豹的幼崽,就一定不会穿着短窄的粗布衣服站在茅草屋下用餐,必定要穿华美的锦衣,住在高大壮观的宫室里。我害怕这样的结局,所以看到纣王用象牙筷子会感到恐惧。”
正如箕子所说,纣王开始追求奢华的生活。五年之后,纣王变得穷奢极欲。他将美酒注满池子,用烤肉铺遍园子,号称“酒池肉林”。但对待进谏的忠臣义士,他却设置了残酷的刑法。纣王的腐朽残暴激起了人民的反抗,周王朝最终走向灭亡。
箕子由一双象牙筷子预见到了天下的灾祸,这说明他能从小事预见到天下的大事。箕子真是明智之士啊。
【说明】 商纣王从用一双象牙筷子,发展到建造“酒池肉林”,最终使周王朝走向灭亡。这则寓言警示人们,要严格要求自己,即使在小事上也不能过度放纵自己,要学会“防微杜渐”。
烛邹亡鸟
齐景公非常喜欢鸟,他把捕来的许多鸟让一个叫烛邹的人来管理。
有一天,烛邹打开鸟笼子时,不小心让一只鸟飞走了。而这只鸟正是齐景公最喜欢的那一只。齐景公知道后大为恼怒,下令将烛邹处死。
晏子向齐景公进谏说:“烛邹犯了三条死罪,请大王让我把他的罪名宣布一下,再处死他吧!”
齐景公答应了。
于是,晏子站在烛邹面前,开始大声地数落他的罪状:“大王让你管理鸟,你却失职让一只鸟跑掉了,这是你的第一条罪状;你让我们的大王因为丢失了一只鸟就杀人,这是你的第二条罪状;你在诸侯中给大王造成重鸟轻人的坏名声,这是你的第三条罪状。你的罪行太严重了,罪该当诛啊!”
晏子说了这番话后,就转身对齐景公禀告:“大王,烛邹的罪状已经宣布完了,请处死他吧!”
齐景公尴尬地笑着说:“用不着处死他了,我已经领会了。”
【说明】 在这则寓言中,晏子巧妙地以对比反衬的劝谏方法,让齐景公醒悟到自己的错误,非常具有智慧。
筑室道谋
从前,有一个人想在自己家里盖一座房子。可是该怎样盖才好呢?他拿不定主意,便来到大路上,想请教一下别人。
不一会儿,他看到有个老人走了过来。他觉得这个人很像是个阅历丰富的人,便走上前去问道:“先生,请问,我想在家里盖一座房子,是盖得简陋一些好呢,还是盖得舒适一些好呢?”
老人回答他:“还是盖得简陋一些好,若以后还要搬迁,盖得太好不是浪费钱财吗?”这个人听了觉得很有道理。
但他还是拿不定主意,便决定再请教一个过路人。
不一会儿,大路上来了个年轻的农夫,他便又走上前问道:“先生,请问,我想在家里盖一座房子,是盖得简陋一些好呢,还是盖得舒适一些好呢?”
农夫爽朗地大笑道:“当然是盖得宽大一点、舒服一点好啦。要是我就这样做。”这个人听了,也觉得很有道理。
但他仍然决定不了房子该如何盖才好。于是,他就站在路边,等着询问下一个过路人。
就这样,他问了七八个过路人,每个人的回答都不一样。由于这个人没有主见,所以只能叹着气回家了。
【说明】 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做事没有主见、缺乏计划,一会儿听听这个人的意见,一会儿又听听那个人的意见,最终将一事无成。
庄辛说楚襄王
庄辛对楚襄王说:“大王的左侧有州侯,右侧有夏侯,车后面还跟着鄢陵君和寿陵君。如果您一味花天酒地,沉溺享乐,不理朝政,那么楚国很快就会亡国了。”
楚襄王说:“先生您是老糊涂了吧?怎么谈起楚国的吉凶之事了呢?”
庄辛说:“在我看来,确实是这样啊!并非是我胆敢预测楚国的凶吉。而是大王您如果始终宠幸这四个小人,那么楚国就一定会灭亡。请求您允许我到赵国去避难,让我留在那里看看楚国的变化吧。”
于是庄辛去了赵国,在那里待了五个月。秦国果然一举攻下楚国的鄢、郢、巫、上蔡、陈等几个地方,楚襄王自己也逃到城阳避难去了。楚襄王这时记起了庄辛的话,派人驾车到赵国去请庄辛回来。庄辛回答说:“好吧。”
庄辛回来后,楚襄王问他:“我没有听信先生的话,以致落到这般田地,接下来我该怎么办呢?”
庄辛回答说:“我听到这样一些俗语:‘看到兔子才指使猎犬去追,并不算晚;丢失了羊后才修补羊圈,也并不算迟。’我听说从前商汤王、周武王都是以百里之地壮大起来的,夏桀王、殷纣王虽然占有整个天下,但还是被灭亡了。现在楚国虽然国土不大,但还有几千里地,岂只有一百里地?所以楚国一定有机会兴盛起来的。”
【说明】 这则寓言告诉人们,要随时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接纳别人的建议。如果犯了错误,及时改正,仍然不算太晚。
庄子妻死
庄子的妻子死了,惠子前来吊唁。惠子看见庄子正岔开两腿随随便便地坐在地上,一边敲着瓦盆,一边唱歌。
惠子惊讶地说:“你和你的妻子一起生活了那么久,你的妻子把子女扶养成人,她死了,你不哭也就罢了,你还一边敲着瓦盆一边唱歌,这岂不是太过分了吗?”
庄子回答说:“妻子刚刚离世的时候,我怎么能不悲伤感慨啊!可是考察她的来源,本来是没有生命的,不仅没有生命而且还没有形体,不仅没有形体而且还没有气息。宇宙之间,混混沌沌,物质在运动,天地在变化,逐渐地形成了气,气再变化就有了形体,形体再变化就有了生命。现在她由生变为死,就好像春夏秋冬四季更替一样。她现在已经平静地安息在天地这个广阔的大屋内,而我却嗷嗷地紧随着大哭。我认为这样做是不通达天命的表现,所以就停止了哭泣。”
【说明】 这则寓言表述了庄子的豁达通透的生死观。庄子认为,生死不过是气的聚散、形状的变化,就像四季更替一样,是一种自然规律,不必为此悲伤。
子产与鱼
从前有一个人送了条活鱼给郑国的子产,子产让管理池塘的小吏把鱼放养在池子里。
这个小吏把鱼煮着吃掉了,却回来报告子产说:“我刚把鱼放到池子里的时候,鱼还奄奄一息的;过了一会儿,鱼就摇头摆尾地游动起来,眨眼间就钻进深水里不见了!”
子产听了,说:“鱼儿得到好的去处了,鱼儿得到好的去处了!”
小吏出来后对别人说:“谁说子产聪明?我把鱼煮着吃掉了,他却还说:‘鱼儿得到好的去处了,鱼儿得到好的去处了!’”
所以,君子可能被看似合乎情理的说法蒙蔽,而难以被不合情理的说法欺骗。
【说明】 这则寓言中,子产以君子之心相信了小吏的话,实际上却被欺骗,这说明善良的人容易被看似合乎情理的谎话蒙蔽。
子罕不受玉
宋国有个乡下人得到了一块璞玉,就拿去敬献给宋国的大夫子罕。
子罕不接受这块璞玉。
这个乡下人说:“这是一件稀有的宝物啊,最适合给君子做器具,留给我们老百姓是不合适的,所以我才把它进献给您啊!”
子罕说:“你把璞玉当成一件宝物,而我却把不接受你的璞玉当成珍贵的宝物啊!”
这个乡下人爱这块璞玉,而子罕不接受这块璞玉。所以说:“爱好那不爱好的,不看重那些难得的财物。”
【说明】 在这则寓言中,璞玉是珍贵的宝物,而子罕以不贪图璞玉为宝,这种高尚廉洁的品质,确实可贵得如同璞玉一般难得啊。
子罕忧邻
楚王派大夫士尹池出使宋国。宋国的司空子罕在自己家里宴请士尹池。
士尹池来到子罕家中,发现子罕住的地方很糟糕。南面邻居家的围墙歪歪斜斜一直伸到他家的门前,差不多挡住了出入的路。西面邻居家的排水沟在他家的屋旁,不停地流着污水。
士尹池问:“为什么不请他们两家搬走呢?”
子罕回答说:“南面的邻居靠做鞋为生,我本来打算让他家搬到别处去,但那家的老父亲请求我,说:‘我们家住在这里已经有三代人了。我们家一直靠做鞋糊口,如果搬走了,城里想做鞋子的人便找不到我们了,我们没有生意做,一家人也就没有饭吃了。希望大人能体谅一下。’因此,我没有让他们搬走。”
士尹池问:“那西面的邻居呢?”
子罕回答说:“西面的邻居家地势高,而我的家地势低,他们家的沟水自然会流经我家了。水从高流到低是当然的,所以我也没有让他家搬走。”
士尹池回到楚国后,听说楚王正要攻打宋国,就赶紧劝谏说:“宋国的国君统治清明,相国十分贤能,深得民心。如果我们去攻打施行仁政的国家,恐怕不会成功,而且还会招致天下人的耻笑啊。”
【说明】 这则寓言说明,如果一个国家能施行仁政、尊重百姓、维护民生,那么就必然会强盛壮大。
子路问津
田地里有两个农夫在并肩耕地,一个叫长沮,一个叫桀溺,他们是两位隐士。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经过那里。
孔子派子路向他们二人打听渡口在哪里。
长沮问:“那个驾车的人是谁?”子路说:“是孔丘。”长沮问:“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回答说:“正是。”长沮说:“那么他该知道渡口在哪里。”
子路又向桀溺问路,桀溺问:“你是谁?”子路回答说:“我是仲由。”桀溺问:“是鲁国孔丘的弟子仲由吗?”子路说:“正是。”于是桀溺说:“现在天下世事纷乱,如滔滔洪水一般,有谁能扭转这个局面呢?那么,你与其跟随避开坏人的孔丘,还不如跟着我们避开这乱世呢。”说完,便低头锄地耕种,不再说话了。
子路回来把他们二人的话告诉了孔子。孔子听完后,忧虑地长叹道:“我不可能和飞禽走兽一起生活,那么我不同社会上的人相处,又能同谁相处呢?如果天下太平有道,那我也就用不着为改革四处奔走了!”
【说明】 这则寓言中,两位隐士避开乱世在田间耕种,以自己的一孔之见批驳孔子周游列国的行为,实在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况且天下道义应该共担,这两位隐士退而耕田,不能直面现实,比起孔子的不懈努力,他们实在是太卑微了。
梓(□(jù):古代悬挂钟鼓的架子。)庆制
鲁国有一位技艺高超的木匠叫梓庆,他砍削木头做成的□精致无比,看到的人都惊叹不已,认为这样的□仿佛是鬼神用法术做成的。
鲁国的国君听说此事后,召见梓庆,问:“你是用什么法术制成如此精致的□的?”
梓庆回答说:“我只是一个普通工匠,哪里有什么法术呢。尽管是这样,还是有一个原因可以说说的。我在准备做□时,从来不分散半分心思,并且实行斋戒,摒除杂念,使身心洁静。当我斋戒到第三天,就不再想获得官爵和俸禄;斋戒到第五天,就不再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赞扬和贬低;斋戒到第七天,我已经进入了忘我的境界,甚至连自己的四肢和身体都忘掉了。这个时候,我心中忘记了朝廷的事情,只是聚精会神于钻研工艺上,外界因素的干扰对我来说全都消除了。”
梓庆接着对鲁国国君说:“然后我走到山林之中,察看树木的形状和质地。看到有的树木的材质完全符合做□的要求,我的脑子里就好像有了一个完整的□出现在眼前,然后,我再动手去做。如果不是这样,我宁可不做。我以树木的天然材质去适合做□的要求,我制作的□之所以被人惊疑为是依靠鬼神的法术做成的,恐怕就是这个缘故吧!”
【说明】 梓庆做□的技艺如此高超,是因为他排除了一切外界及内心的纷扰,并尊重树木的天然材质和制作□的自然要求,从而达到鬼斧神工的境界。
邹忌比美
邹忌是齐威王的相国,他身高八尺,体格魁梧,相貌堂堂,仪表不凡。
一天早晨,邹忌穿好衣服、戴好帽子,一边对着镜子端详着自己的模样,一边问妻子:“你看我跟城北的徐公比,哪一个更漂亮?”
妻子回答说:“夫君长得多么英俊啊,徐公哪里比得上您呢?”
住在城北的徐公,是齐国有名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更漂亮,于是,他又问小妾:“你看我和城北的徐公相比,哪一个更漂亮?”
小妾连忙说:“大人您漂亮多了,徐公哪能和您相比呢?”
过了一天,有位客人来访。邹忌陪客人坐着聊天,他问客人:“您看我和城北的徐公相比,哪一个更漂亮呢?”
这位客人恭敬地回答:“徐公哪里比得上先生您,您比他漂亮多了。”
恰巧第二天,城北的徐公到邹忌家来。邹忌仔细地观察徐公的相貌神态,觉得徐公气宇轩昂,光彩照人,自己不如徐公漂亮。过后,他又对着镜子自我端详了一番,更感觉自己的相貌与徐公相比差得很远。
到了晚上,邹忌躺在床上,认真地思考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说我美,是因为偏爱我;我的小妾说我美,是因为害怕我;来访的客人说我美,是因为有求于我。并非我真的比徐公漂亮啊。”
【说明】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人要有自知之明,面对恭维和赞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特别是那些当权者,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要被他人的阿谀奉承所迷惑。



全局签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一篇:寓言故事两则

下一篇:寓言小故事

sitemap.txt | sitemap.xml | sitemap.html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彩虹邦人脉系统 ( 皖ICP备2021012059号 )

GMT+8, 2024-11-24 21:19 , Processed in 0.267282 second(s), 46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