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一位大爷的教育观 高手在民间

2022-12-20 20:18| 发布者: f7y9rk09kq| 查看: 1649| 评论: 0

这里是默认签名
教育分享 原创第395篇
有一位爷爷培养了儿子孙子都很优秀,他分享的大白话,现在的教育搞的孩子一个个都特别疲惫,但是没有效果。
我问你怎么看出来的,他直摇头看孙子一二年级学习的知识就不扎实,真心感慨现在的教育好像是在敲边鼓没有敲在重点上,都敲在鼓边了,但效果还不好。
他通过自己连续几年的观察,看出最近几年的中高考成绩都下滑,整体教育水平在下降,我说主流媒体都没有报道,看的都是宏观数据,哪个地方几大名校又出了多少的清北,看着都是头部。
他关注的是整体孩子平均水平的角度,还有那些弱一些差一些的孩子,想想,确实很少人关注到这个角度和这个群体。
一个退休监考老师的话,很多孩子,进了考场是不答卷子的,统计几千个孩子交白卷,原因在哪里,他一语道破,当他第一次听说要产业化了,就完了,产业化意味着商业化来了,慢的东西快的来,当然变形是自然的。
听了很多老师的课,大部分都不合格,不仅是教师,结果是各行各业合格的20%都不到,一语中地,只留下一些感慨。
大爷真是大爷,经历过就是不一样,直白、浅显、通透的感觉,他说孩子的教育,小时候就是身体锻炼、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卫生习惯、该玩的时候玩,该学习的时候学习,搞那么多作业,训练那么多,没作用,没效果的,最基本的基础底子都没打好、概念都不清楚。
还真别说,我问这位大爷,你怎么看的这么犀利呢,孩子都毕业了,比专业人士都能找到问题根源,别看他不搞教育,不是教育行业,对于历年中高考分数线,各个省如数家珍,研究思考的深度比专业人都强,而且有过几代人的经历经验,有自己最朴素的思考和判断在里面。
其实有个误区,不一定做教育的人懂教育,普通人也能做好教育,遵循最基本的可能比教育行业人更懂教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这不是教育人的专项权利。
我有一个什么感慨呢,很多东西正在回归,回归根本的逻辑,有时候我们听爷爷奶奶对孩子的教育抱怨,孩子现在都没有玩的时间,没有童年了。
然后本能的都会跟爷爷奶奶回复,那个时代和年代不同了,别的孩子都学,自己的孩子不学根本就跟不上,大环境就这样没办法。老人觉得没法沟通。
其实回过头来,想想这背后的逻辑就是这样的。我为什么愿意听这些大爷说呢,其实机会并不多,老人和年轻人隔代,自己家的交流的少,外面人机会少,但有时候看看有的老人分享的比年轻人更有定力,更朴素能把握住根本。
但其实生活中包括媒体中老年人群体发声的不多,整个媒体流量基本都是被新手爸妈、年轻人声音覆盖,所以都是相同的声音,传递的是相同的内容。
但这个是整个结构性的,整个社会环境,一代人普遍存在的问题,那么这代人的思想有先进的地方适应的地方,但是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但老年人经历过各个阶段,又经历过自然的教育环境时期,所以有一些经验,有一些东西是朴素的,永远不过时的,有很多宝贵的地方。
还有这个大爷分享的另一个现象,他说自己孙子让自己参加过一次家长会,听了两节课,让提意见,他环顾四周,爸爸妈妈年轻人,没有一个人填写不好,都是好,没问题,他就说听了两节课,没问题吗,当然有问题了,怎么能不提呢。
别人说不敢提,他说你们这不对,这怎么行呢,当然要提呀,于是他就写出了几个问题建议,对于一二年级孩子就是纪律秩序的管理,孩子的专注力就那么十几分钟,不管纪律,自己台上讲,一堂课45分钟满堂灌下来,这个是不行的呀,不是杠精,而是实事求是。
其实这个现象呢在现在年轻人身上已经是普遍现象了,开家长会,都不敢提意见,家长群里也是噤若寒蝉,都是好好好,私下意见也不敢提,很多家长会就是老师的讲,老师教育家长,很多家长一开始还接受不了。
怎么能这样呢,我们都是高学历的,基本的也懂一些,什么话不同意见都不敢提,但回头看,这是社会的普遍现象,都只能适应了,我相信年轻人都深有感触,但不敢说不敢提。这到底原因在哪里,而那个大爷就像是另一个维度空间的人,进入到了这个环境,按照年代年龄环境本能和理性的发声。
所以有时候看到一些生活中老人的一些话语,其实是饱含智慧的,高手在民间,不得不感慨,记得看过一个网络传播很广的老人街头采访自己教育自己的孩子。
她的一些分享,家庭关系,能传播这么广,说明是产生了共鸣的,有很多内容,简单几个字,就把握住教育的精髓。看了很多遍,还专门用笔记录了下来。
专门整理出来,分享下,例如教育就是引导孩子,不叨叨孩子,孩子容易反感,对于家庭关系原则,再怎么激励不破坏亲情,这是亲情第一位,其次四字成语:志存高远、居安思危、发力点在家长自己,孩子才出效果,具体执行起来:关注不焦虑、助力不代替;16字的箴言,生活自理、学习自觉、决策自主、思想自由。
看到16个字,才知道这是教养,教育的境界就是高,就是不一样,来自于爷爷奶奶的教诲。
有教无类,其实也包括我们父母的学习,对于普通人,无论是教授还是老师,还是生活中的普通人,其实都有很多生活智慧和生活哲学。
对孩子不存偏见,对自己的思维不设限,对于信息多元化,角度多元化,其实就是包容,思考的开始。



这里是默认签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一篇:“别人很容易得到的亲情,对于我却遥不可及”杭州姑娘恋上励志小伙伤自尊了

下一篇:中国抗击疫情:用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都做了什么?

sitemap.txt | sitemap.xml | sitemap.html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彩虹邦人脉系统 ( 皖ICP备2021012059号 )

GMT+8, 2024-11-22 03:09 , Processed in 0.212589 second(s), 46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