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第一奇人——王阳明 的传奇人生

2022-12-11 13:54| 发布者: ulnc9qq1ptqpac| 查看: 2353| 评论: 1

这里是默认签名
这段时间在家看古代名人的故事,看到了明朝人王阳明的故事,好奇之下认真去了解了一下。
今天便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这位明朝第一人。
王阳明,本名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又号乐山居士,世称阳明先生,浙江余姚人,汉族。明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有《王文成公全书》传世。





王阳明出生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父亲王华是成化十七年状元,官至南京吏部尚书。
王阳明在母亲肚子中14个月方才出生,而在他出生当夜,他的祖母在梦中听闻鼓乐之声,有绯衣神人自云中将一婴儿交托给她。梦中惊觉时,王阳明就出生了。因为这一异象,王阳明的祖父便给他取名为王云。
可是奇怪的是,王阳明一直到了五岁还不会说话。直到有一天,一个和尚从他旁边经过,说了一句“好个孩儿,可惜道破!”爷爷王天叙深思,最终根据“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将王云改为王守仁。说来也是神奇,在那之后,王阳明便开口说话了。
王阳明12岁的时候,有一天在上课时,他问夫子读书的意义是什么?夫子说读书的意义是像你父亲一样入仕为官,享荣华富贵。但王阳明说:“我不赞同您的说法,我认为读书的意义是成为圣贤。”当即班上一片哗然,所有人都认为他太过狂妄。但王阳明丝毫不在意他人的看法,并立志要成为圣贤。





像高远志向的支撑之下,王阳明学习了书五经并通读了许多各个方面的书籍。想要从中找到圣贤之道。直到王阳明18岁的时候他遇到了一个人——娄谅。娄谅向他讲述了“格物致知”之法(所谓格物致知便是要想获得智慧,就需要深入观察事物),也就是当时的程朱理学。娄谅告诉他说:“圣人可学而致知。”王阳明听后欣喜万分觉得自己找到了成为圣贤的方法。
在那之后王阳明读遍朱熹的著作,一段时间内他痴迷于程朱理学。在有一天,他看到了朱熹注疏程伊川的一句话:“众物必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涵至理。”心中一亮,有想到娄谅所说的“圣人可学而致知。”两者一结合,便想:看来这个“理”果然是“格”出来。既然“一草一木”都有“理”,那就试试看能不能“格”出来。





而当时王阳明的屋外刚好有一片竹林,他便想正好就用这片竹林来做一下试验。于是“格竹”开始了。他站在房外的竹林前盯着竹子一直看,不吃不喝。就这样看了七天,他的身体终于承受不住了,吐血昏迷过去。他醒来之后,对“格物”学说产生了极大的怀疑,又开始重新寻找成为圣贤的办法。
在这之后,王阳明在父亲的极力要求下步入了仕途。弘治十二年,二十八岁的王阳明参加礼部会试,因考试出色,举南宫第二人,赐二甲进士第七人,观政工部。
明武宗正德元年,宦官刘瑾擅政,并逮捕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王阳明上疏论救,触怒刘瑾,被杖责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当龙场驿栈驿丞。在被贬途中,刘瑾仍不放过王阳明,派人暗杀他。在一次暗杀当中,王阳明被逼无奈,只得跳水逃生。在这之后,王阳明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来到当时的贵州龙场。而当时的贵州属于边境之地,还未开化,条件十分艰苦,与王阳明同来的几人都坚持不住,感染病症而死,而王阳明始终坚持着。那一天晚上,王阳明睡觉时辗转反侧始终睡不着,一边想着自己寻找了这么多年的圣贤之道,却始终找不到,一边回忆着自己这么多年来的经历,杂乱的思绪困扰着他。突然,他脑中灵光一闪,脑中思绪理顺,一瞬间豁然开朗。他高兴的喊到:“我明白了,圣人之道,吾性具足。”这便是龙场悟道的故事。





王阳明回想过去的经历,发现一直支撑着他走到现在的一直是自己的心,所以王阳明认为圣贤之道其实就存在于自己的本心之中。人的心决定了人会如何做事,如何面对外物的变化。只要人找到自己本心,那便可以称之为圣人,在此基础之上,王阳明便提出了“心即理”的学说。
在这之后,王阳明根据“心即理”的学说开创了一套“心学”理论,又提出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理念。这便是王阳明的“阳明心学”体系。
正德四年,王阳明谪戍期满,复官庐陵县知县。第二年八月,刘瑾被杀,王阳明重新得到重用。一路被提拔,一直到正德九年,升任南京鸿胪卿。
王阳明不光在哲学上有如此大的发展,他在用兵之道上同样厉害。王守仁用兵“诡异”、独断,素有“狡诈专兵”之称。
正德十一年,兵部尚书王琼对王守仁的才能十分赏识,在王琼的推荐下,王守仁被擢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江西一带。当时,江西中南部匪患严重。王阳明到任后,发现每一次官府出兵剿匪,都会被匪徒提前知道,王阳明知道官府中一定有内奸,他深谙“攻城为下,攻心为上”,于是他传出假命令,让各地官府做好准备,不日将出兵剿匪,然后派人盯紧各处,最后果然找到了内奸,但是王阳明并没有杀他们,而是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并赦免了他们的罪过,最终说服他们,让他们侦探叛军的情报,王阳明也因此掌握了盗贼的动静。随后他传檄福建、广东会兵一处,最后将盗匪一举击溃。王阳明一时声名大振。





王阳明的“攻心战”在平定宁王朱宸濠的叛乱上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
1519年,与王阳明同在西南的宁王朱宸濠在南昌起兵十万,公然反叛。并将当时西南大大小小的官员借宴会之名关在府邸之中,使他们不能出兵支援。
王阳明知道这件事情之后并没有慌张,王阳明首先公开宣称朝廷早已得悉宁王想要谋反,曾经派出8万边营与京营,会同南赣、湖广、两广的8万大军,组成16万大军准备进攻宁王的老巢南昌;其次写蜡书给宁王伪相李士实、刘养正,让他们劝朱宸濠发兵攻打南京,但又成心泄露给朱宸濠,形成宁王内部猜疑,最终朱宸濠大疑,按兵不动,又给王阳明调集军队提供了十多天的时间。最终王阳明仅用35天时间,就平定了朱宸濠之乱,抓捕了朱宸濠。





嘉靖元年,王阳明父亲王华去世,王守仁回乡守制。嘉靖三年,他受邀在稷山书院讲学;嘉靖四年,又在绍兴创建阳明书院,其弟子亦开始讲学,传播“王学”。
嘉靖六年,思恩、田州的民族首领卢苏、王受造反。朝廷下旨由王阳明带兵平乱。十二月,守仁军至思恩,卢苏、王受早就听闻了守仁平定盗贼和叛乱,十分害怕,直接投降了。
平乱后,王守仁因肺病加重,向朝廷上书乞求告老还乡,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卯时王阳明病逝于返乡的舟中。临终之际,弟子问他有何遗言,他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至此,王阳明的传奇人生落幕了。





王守仁之学以“心”为宗,他以“心”为宇宙本体,提出“心即理”的命题,断言“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倡言“知行合一”说,后专主“致良知”说,认为“良知”即“天理”,强调从内心去体察天理。王守仁的阳明心学后传入了日本、朝鲜等国。其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
王阳明随已逝世,但是他的心学理念及精神却一直流传至今,给了我们无数的启发。他是当之无愧的明朝第一人。



这里是默认签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一篇:兰州往事:俗世高人马道士的传奇人生

下一篇:胡雪岩跌宕起伏的传奇人生

sitemap.txt | sitemap.xml | sitemap.html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彩虹邦人脉系统 ( 皖ICP备2021012059号 )

GMT+8, 2024-11-23 08:08 , Processed in 0.264638 second(s), 54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