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罗曼·罗兰的《名人传》去思考,伟人的成功有迹可循吗?

2022-12-11 11:26| 发布者: uwrrjsp5j6vpyz| 查看: 1604| 评论: 0

这里是默认签名
在豆瓣短评看到有位读者说,这书是妈妈让ta看的,目的是要ta向伟人学习(他们成功的秘诀)。
真有许多家长是这样,可能自己根本没了解过某些书,然后就推给孩子看,还附加上自己的期望。
幸亏,这个孩子是个善于思考的孩子,ta说“……我看到了他们的惊人天赋和悲惨人生”。
诚然,这不是那种标准用来传递成功经验的励志书,没有胯下之辱、卧薪尝胆之类忍辱负重,然后一飞冲天的逆袭情节。
然而,当你深挖其中的思想,了解这些伟人的灵魂,也并非毫无收获。
这话要怎么说呢?



且先说说这励志的痕迹

我们小时候在教材或者被老师家长布置阅读的书,只要关于某些伟人名人的事迹,几乎都是用来励志的。
他们不管有何种人生经历,都会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以惊人的毅力克服各种困难,然后走上人生巅峰,获得人生绝好的体验感。
所以这就传递了一种精神,就是人在少年,要刻苦努力,走向人生的成功。
但是《名人传》的三个传里,并没有在这方面着力。
如贝多芬,罗曼·罗兰有提到他原生家庭的没有太好,因为他的父亲是个性格偏执而冷酷的人,为了开拓他的音乐天分,以达到一鸣惊人的效果,常常用暴力来强迫他学习。



这虽然会造成了他长大的痛苦,但是对于学习音乐未必无利,然而对他音乐上的巨大成功是否起关键作用,又不可直接从因到果。
如米开朗琪罗,他总是让自己处于贫穷孤苦的状态之中,同时整个家族对他伸出索取之手,但他废寝忘食地创作并非为了改善什么,因为在他死后,人们发现他有很多财产——他几乎没有缺过钱,只是没有花钱享乐的爱好而已。
而列夫托尔斯泰,虽然9岁失怙,但是有两位慈爱的姑妈照看,物质上没有烦恼,也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这三位伟人,他们都不属于那种,因为身份卑微、家境贫寒而必须要悬梁刺股、发愤图强来获得成功来改变什么的人。
当然,他们在从凡人走向伟人的步伐中,走的并不是一条寻常路,而是承受了一般人无法想象的痛苦。
从写传者的分析看来,三位被作传的伟人大多数的痛苦都是源自于“自作自受”——他们为了追求个人精神上的至高境界,主动放弃相对舒适的生活,去挑战人类生理承受的极限。
贝多芬在1802年的遗嘱内,说他的耳聋已经开始了6年,以此推测,他大约1796年就已经受到了耳聋折磨,但是他的作品目录上显示,那些闻名世界的巨作大部分都是1796年后创作的。
米开朗琪罗对创作的态度近乎一种病态,为一个作品或一个任务夜以继日,可以持续N个年月,即便生病了也不会停下来找医生医治,某次从高处跌下摔得重伤,他也拒绝别人给他请医生。



列夫托尔斯泰呢,娶了一个贤妻,对他的爱从一而终,他本来生活美满,但是他为了追求独特的信仰,拒绝与无法跟他思想同步的妻子亲近,刻意把自己放置在“孤岛”中修行,最后感到大限将至,悄悄离家出走,打算独自死在外面。
这些伟人,与其说是为了成功而吃苦,不如说他们承受痛苦是个性人生追求的本身。
成不成功的,其实都是世人的眼光,这些巨人也许根本就没在意过,他们在意的是他们自己能把人间的痛苦承受到哪个程度,和让作品完全注入个人灵魂的过程给予的满足感。
理想对于他们来说,是生命的唯一。
昕玥读完《名人传》,不禁想到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后者是否从前者得到了灵感呢?



银行职员斯克里特兰德人到中年,有家有业,却突然什么都不想要了,脱离家庭,甚至脱离社会,只为了去画画。
他放弃物质、亲情、人情,包括所有能让人感到幸福的东西,接受饥饿、寒冷、疾病折磨等等让人生理要感受痛苦的东西,只纯粹地为了人生理想。
那些把事业做到极致的人,也许都得需要如此的纯粹和疯狂。
如今的我们——拿起这些书本的人,绝大多数都是为了六便士劳碌奔波的人,伟人们的月亮之梦,也许真没有那么容易或者很有必去普及。
罗曼·罗兰非常冷静地呈现各位巨人的生命轨迹,陈述其人生命运的残酷,有欣赏,有钦佩,有敬仰,但并没有卖力地提倡。



再说思想与灵魂的深挖

大多人写传记,都是从出生开始,顺着年龄一点点去述说,但是罗曼·罗兰写的这三个伟人传,没有使用这种模式。
他更多是按照被作传者的思想发展变化的历程去摸索,用的是作品或者信件作为佐证材料。
贝多芬
作者用极少的笔墨去写了贝多芬的长大环境,但是那寥寥的文字便足够揭示他的悲苦,母亲早死,父亲性格暴虐还不顾家,他未成年便承担起持家的责任,同时他还有某些遗传病,身体一直承受着不为人知的痛苦。
这样的他,自然不是喜笑颜开、幸福满面的人。
根据施泰因豪泽给他画的肖像,罗曼罗兰说“一副睥睨一切和紧张的目光”。



他因为个人的才华而骄傲,因为个人的经历而悲伤,因为对个人的使命感而紧张。
他的使命感是什么呢?是给别人创造欢乐,维护人间的真理。
他的某些作品表现出了悲剧式的愁苦,如《悲怆奏鸣曲》,但是并非素有作品都带有忧郁的情绪。
“它是那样的需要欢乐,当它实际没有欢乐时就自己来创造。”
我们无法想象,一个耳朵失聪、承受病痛巨大煎熬的人一次次地挑战着极限,创作出杰出的作品,这是如何办到的。
这就是这位伟人的高贵的灵魂,音乐是要带给人欢乐,特别为承受人生痛苦的人们,如果他人生经历没能提供素材,那也要创造。
有人向死而生,他是向苦而乐。
米开朗琪罗



如果说贝多芬的痛苦是客观因素造成的,如疾病(据说是遗传病),如家庭的困境等,他避无可避,米开朗琪罗的痛苦则是自己生成的。
他有钱不享用,别人强加给他的任务他即便不想做却来者不拒,然后不要命地去做。
他就像有强迫症似的,一定要把自己放置于痛苦之中,仿佛只有那样,他才能继续创作下去和活下去。
他工作起来很疯狂,废寝忘食这个词用来形容一个人时多半是夸张的,但是用到他身上,是真正的名副其实。
除了吃喝不顾,他还睡得极少,也不做个人防护,有时候他因为太久没有脱下皮靴而导致脚肿起来,有时他因为过于劳累,从高架上掉下来……
他病了,也不喜欢请医生。
他一生生过十五次大病,都是几乎要夺命的那种,但是他偏偏不死,一直活到了90多岁。
这是相当神奇的。
罗曼罗兰说他嗜好痛苦,在其中觅得一种悲苦的乐趣。
这和他另外一个特点有相契合的地方。
后人能够对其有“伟人”的称呼多半是因为他的精彩绝伦的作品流传于世。
而对于他本人,却总是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很多时候因为作品未能达到自己的理想而烦躁不已,甚至毁灭掉。
正如西斯廷教堂的天顶画,一直以来都受到艺术界极高的评价,但是他似乎没能以之为傲,还反复强调自己只是雕塑家而非画家。
这也是强迫症的一个体现。
他追求完美,对自己的创作要求极其苛刻,他总想做得更完美更完美,所以不管多大病痛折磨,他不肯咽下最后一口气。
与其说是给人以鼓舞,不如说是让人震撼而敬畏。
列夫托尔斯泰



贝多芬的痛苦起因于原生家庭和先天疾病,米开朗琪罗的痛苦在于他要把自己放置到痛苦之中,列夫托尔斯泰的痛苦也是因为“自找苦吃”,但与米氏的嗜好痛苦不同,列夫的自苦是为了心灵的救赎。
然而他做错了什么吗?为什么要救赎?
列夫的精神境界是超出一般普通人的,他就像一个圣人,他以不完美为错,以做得不够好而愧疚。
他敬仰宗教之中所有的“神”,但是他鄙夷宗教的人为框架。
他觉得只要爱就是幸福的,不管被爱的一方是否爱他——他亲吻马匹,请求原谅他使它受苦。
他追求一种完美的人性,他渴望得到天下人的敬仰和爱戴,却又因为质疑行为和道德存在不足之处而生出愧疚之心。
因此他不愿享受舒适和美好,他驱散身边的仆人,远离家庭的温馨,摒弃物欲需求,把自己放置在一个孤岛之中。
你可以不理解他的“矫情”,但是当看到他的身体力行,心生敬佩是最基本的反应。
结语
如作者所说,这些“名人传”不是向野心家的骄傲申说的,而是献给受难者的。
也就是说,你可以敬仰,你可以尝试体验痛苦,探问灵魂深处的索求,但是,如果你抱着在这里找到一条通向飞黄腾达的路的期望,那就大可不必了。
这里是默认签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一篇:成由勤俭败由奢,让我们重温那些勤俭节约的故事

下一篇:期待!秦皇岛将新增一条美食风情街!

sitemap.txt | sitemap.xml | sitemap.html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彩虹邦人脉系统 ( 皖ICP备2021012059号 )

GMT+8, 2024-11-22 15:47 , Processed in 0.353757 second(s), 56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