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句很有哲理的经典谚语,有天地亦有人生,读来大有收获

2022-2-20 16:20|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733| 评论: 0

1.利天下者,天下启之;害天下者,天下闭之;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惟有道者处之。

这句话出自姜尚的《六韬》,其中感触最深,是最后堂堂正正的“有道者处之”这几个字。

有利于天下人民者,天下自然会启用他,信服他,跟随他;有害于天下人民者,人民也必定会“关闭”他,抛弃他。

有些人或许觉得百姓不通好坏,不懂世事。但百姓实在是最真诚、最直接的一批人了。你让他的生活变好了,他会记得;生活变差,他也同样记得。并且会以这最简单的标准判断为政之得失。

故此,民心所向即天命所归。做好事,得到人民的认同,自然而然也就拥有了天下,成为了“有道者”。



2.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司马迁引《诗经》的一句话,原文如下: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类似的言论,还有李白评价孟浩然的“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以及评价孔子的“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三句话一个目的,意在说明榜样的重要性。

人生中总要有一个榜样或者目标,在目光可及的最远处,如启明星一般照耀着你的前途。

有了榜样,人生会更加简单,也会更加欢快。因为目标明确,因为理想远大,便不会那么在意身边琐事、俗事。

“何妨举世嫌迂阔,为有斯人慰寂寥。”强硬如王安石,都需要孟子作为自己的精神依靠。我等凡人,自然更加需要一个让自己高山仰止的人物。



3.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天道,也就是自然的法则,其根本是利万物,是想让万物发展都得其时,而不是对某种事物有偏见甚至存心迫害。

以此可以推论圣人之道,是默默做事、帮助别人,而不争功。

这是《道德经》的最后一章。类似的思想在《道德经》中已经出现了好多次。“唯不争,夫天下莫能与之争。”“故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总之,是要忘掉自己、放下自己而成人之美,这样才能于天地间得到更大的好处。



4.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君子挂怀德义,小人挂怀土地;

君子常念道义,小人常念恩惠。

类似的话,还有“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论语》中共有20多处出现了君子与小人的对比,也让孔子心中合格的君子形象渐渐清晰起来。

在这两句里,君子与小人的差异很简单,就是面对利益时候的不同处理。

君子会首先考虑符不符合道德义理,符合便做;如果不符,便固守穷困亦无怨悔。

小人则省略了这一步,哪里有利益便一头钻进去,完全不顾及道义。尤其处在穷困中时,就会更加肆无忌惮。

说句比较危险的话,现在的资本、流量风气,都不太像是祖宗提倡的“君子”。



5.臣闻之:树德莫如滋,去疾莫如尽。

出自《左传》,面对竖立德义以及去除弊病,提出了两种不同的处理方法。语言简练好懂,但内涵却值得深思。

培养德义,最好是慢慢滋润;去除弊病,最好是斩草除根。

让我想到“从善如登,从恶如崩”这句老话。

学好总是不容易,学坏却很简单。

因为学坏能得到的好处是即时的,去偷去抢,即刻就能得到收益;这样的收益,读书给不了,善良也给不了。

“学好”是受益终生的事业,它给你的好处在远方,在暗处。

相应的,从政者、为人父母者,想要培养他人,就要言传身教,默默滋润。而想要斩断祸乱,就要严刑峻法,除掉“病根儿”。



6.大学者,大师之谓也,非大楼之谓也。

这篇文章的最后一句,出自1931年梅贻琦任清华校长的就职演说。

还是很喜欢这句话。

喜欢这句话是因为,现实中有太多印证的例子。

不知从何时开始,我们越来越不敢相信教师这一光荣的职业了。

时代的浮躁与功利,似乎也影响到了教师。

我不曾用恶意揣测天下教师。因为在家乡的小县城里,有一群如父如母,恪守师德的老师作榜样。

或许,只有等更多人从时代的浮躁中走出来,从功名利禄中走出来,重新竖立起“大师”的标杆与理想。才能有更多的“大学”。

期待着那一天的到来。

也请诸位,多多关心身边坐冷板凳,一心教书育人的大师们。

全局签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一篇:几则富含人生哲理的励志小故事!很短却很有理!

下一篇:简短有力富有哲理的励志句子,充满正能量,激励人向上

sitemap.txt | sitemap.xml | sitemap.html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彩虹邦人脉系统 ( 皖ICP备2021012059号 )

GMT+8, 2024-11-24 12:03 , Processed in 0.402834 second(s), 46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