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下的沉沦(1)

2022-12-10 08:30| 发布者: l1q3qhmrmv| 查看: 1823| 评论: 0

这里是默认签名
  (文中人名皆为化名,情节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多年的记者生涯中,张一良是留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一个人。不是因为他曾位居高位,也不是他身上那种清高、忧郁的神情,而是他对问题独到的理解和精准的判断。比如,他对我的采访主题给予的建议就让人眼前一亮,并最终采纳到文章中。正因为这样,我始终不想把贪官这两个刺眼的字眼与他联系在一起。
我经常在想,如果他没有踏上那一步,以他的才情也许早已走上更高的岗位。可惜,世界上没有如果,所有可能和美好设想都在法官宣判的一刻戛然而止。 
很多年过去了,如今的他可能早已走出牢房开始了新生活,只是,不知道他会不会重新拿起那个他爱之深、恨之切的相机……
随着光影的移动,水的形态颜色也在不停变化。全神贯注的他,抓住一个瞬间,咔嚓摁下了快门。此时,他在冰冷的水中已经站了几个小时。
看到这一幕时,谁会想到,镜头中的他并不是专业的摄影师,而是一名市长。当然,如果让他自己来选择,他更希望别人把他当作一流的摄影大师。
这就是张一良。在一般人眼里,他曾是神一般的存在,因为他的官运实在是好得让人无法想象。高中毕业后,没有什么特殊背景的他,最初只是一家国企的搅拌工。他身上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爱琢磨、能吃苦,正像他自己说的那样,那些年的他“一心就想干好工作”。
“想干事,也能干成事”,这是人们对他的普遍评价,而且是他遇到的每一位领导的共识,“把工作交给他,你就可以完全放心,他做的绝对超出你的想象”。正是靠着每一任、每一级领导出奇一致的常识,张一良仅用20年就完成了车间主任、厂长、团干、A市政府秘书长、市长的角色转换。。
改变是从爱好摄影开始的。玩物丧志,用在张一良身上,再恰当不过。
到了A市后,张一良调整当地经济结构,大力发展旅游业,使一个原本落后的产煤大市实现了由“黑”到“绿”的华丽转身,成为全国知名景区,全市年旅游收入超过10 亿元,当地老百姓锅里的“玉米面糊糊”变成了“鸡鸭鱼肉”。
老百姓发自内心地感谢他,那几年,不少老百姓家过年挂的对联就是“致富要靠旅游业,翻身不忘张一良”。扑面而来的各种溢美之辞让张一良沾沾自喜,开始变得膨胀。在他看来,没有自己做不到的事,没有谁比自己更强,就连平日在小区里散步,他也绝不允许有人走在他的前面,只要有人出现,就一定要超过去。
就在这个时候,摄影走进了他的生活。



那年,有人提出拍一部反映他和A市故事的纪录片,他欣然接受。但是,很快他就发现,摄影家拍摄的A市山水作品总体上和自己看到的距离很大,还不能准确表现A市山水之美。于是,本也喜欢摄影的张一良,开始拿起相机自己拍,因为他认为只有自己才能拍出最好、最能反映A市优美风光的精品。
随着摄影作品被作为A市宣传推广的代表作,在越来越多大城市的地铁站中悬挂,张一良出名了。辅之以身边人夸张的吹捧,张一良愈发觉得,他在摄影艺术上具有卓越的天赋。摄影对于他来说,也逐渐从起初的爱好变成了“痴迷”。他不仅每周末和节假日都会找景区拍片,而且把爱琢磨、肯吃苦的特点用在了摄影上。为拍好一张照片,一夜一夜地不睡,反复揣摩其中奥妙。有时早上三四点钟就要起床,有时在冰上水里一站就是四五个小时,还有的时候,冒着生命危险,从悬崖上吊着拍。采访时,他加快那段日子,曾感慨道,那个时候,自己对摄影的痴迷简直与吸毒无异。
痴迷摄影,让他的人生角色开始错位。他不再关心能在工作上做出什么成就,已经将自己的定位从市长转向了摄影大师,人生价值追求也从“一心想干好工作”,成为“把摄影做到极致”。
(未完待续)
这里是默认签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一篇:兰州往事:俗世高人马道士的传奇人生

下一篇:第四章剧情介绍

sitemap.txt | sitemap.xml | sitemap.html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彩虹邦人脉系统 ( 皖ICP备2021012059号 )

GMT+8, 2024-11-22 22:15 , Processed in 0.217712 second(s), 46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