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养生如何养阴敛阳?中医专家送七大冬“藏”妙招

2022-12-9 10:57| 发布者: yr34o11yan| 查看: 2138| 评论: 7

这里是默认签名


(上游新闻记者 向娇)“冬天进补,开春打虎”“太阳是个宝,晒晒身体好”“冬吃萝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百病从寒起寒从脚下生”……对于冬季的养生民谚,一些人深信不疑,一些人却持怀疑态度。11月8日,便是24节气的立冬,意味着冬季正式开始,这对于本身就有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慢病患者而言,更是一大考验。那么,立冬后养生保健到底该如何“藏”才能养阴敛阳,预防疾病呢?





现状分析

严寒易诱发疾病或加重病情

据了解,每年立冬后,尤其是当天气突然变冷时,因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而到重庆市内各大医院就诊的老年人就会明显增加。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蒋参分析,这是因为老年人机体衰老,体质较差,本就身患多种慢性疾病。再加上冬季寒冷的气候,会使许多疾病更容易侵袭人体,导致疾病复发或病情加重。

比如,寒冷的冬天,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季节,又是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高发的季节,平常的感冒,又常常会诱发和加重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等呼吸道疾病。所以,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基础病患者,在入冬后要特别注意养生保健,防止旧病复发。

专家解读

立冬养生遵循“冬藏”自然法则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立冬后养生,人们应遵循这个自然法则。”蒋参说,具体养生方法就是“冬藏”。

冬季草木凋零,冰冻虫伏,是自然界万物闭藏的季节,人体的新陈代谢相对缓慢,此时应该顺应自然,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人体多收敛、收藏。而且,根据中医“天人合一”的理论,冬季主藏,要“藏精气而不外泄”。冬天藏的是精气、阳气,是人生存的根本之气。因此,立冬后的三个月,是万物生机“紧闭坚藏”的季节。

如果违逆了冬藏之气,使之外泄、损耗,就可能伤胃,到了春天就会发生痿厥病,提供给春天的能量也就少了。正所谓“冬伤于肾,春必温病”。

专家支招

“冬藏”养阴,专家推荐7招养生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立冬后,到底该如何“冬藏”养阴,才有助于春天体内的阳气升发,为来年的身体健康打好基础?就来看看中医专家蒋参的养生支招。

1.起居从睡懒觉开始

“冬季,水面结冰,大地冻裂,人们应按照自然界变化的规律安排自己的起居生活。中医养生学的主张就是: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蒋参解释,无扰乎阳、必待日光就是指,人不要扰动阳气,要早睡晚起,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等到阳光升起再起床。

因为立冬后每天的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早上5时左右,而人体的阳气尚未充盛,此时外出锻炼,易受“风邪”侵害,也易引发关节疼痛、胃痛等病症。而且,“虚邪贼风,避之有时”,人体需要采纳阳光补充自己阳气的不足。一般太阳出来半个小时后,寒气才开始退却,这就是黄帝内经中要求“必待日光”的原因。

此外,冬季主藏,要“藏精气而不外泄”,人虽然不需要冬眠,但建议早卧晚起,要避寒取温,不要使皮肤开泄而令阳气损失。同时,衣着过少过薄,室温过低,则既耗阳气,又易感冒。反之,衣着过多过厚,室温过高,则腠理开泄,阳气不得潜藏,寒邪亦易于入侵。

2.睡好觉可以养精蓄锐

“冬藏还可体现在精气神上。”蒋参指出,立冬后,人就不要急躁,精神上要安静,做到无扰乎阳。意思就是,要像雪人一样看上去很开心,但沉默安静。也不能出现情志过度的变化,使神志深藏于内,安静自若,好像个人的隐私密藏而不外泄。这样心安神定,才能使“正气内存,邪不可干”;这样养精蓄锐,才有利于来春的阳气萌生。

还要睡好觉。“能食、能眠者能长生”,睡能还精养气,健身强骨,是人体恢复体力的重要途径。所以,立冬后要注意规律作息,早睡晚起,不纵欲、不憋尿、不熬夜。

3.运动不可出大汗

“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这句民谚,足以说明冬季锻炼的重要性。蒋参却指出,虽然说生命在于运动,但运动要讲究方法,也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

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说到 :“冬时大地气闭,血气伏藏,人不可作劳汗出,发泄阳气,有损干人也。”也就是说立冬后运动不能大汗淋漓,不过度劳作,应以调养肝肾为主,比如以打太极拳、做保健操、练气功、慢跑等为主。锻炼不能剧烈,以发热或者微微有汗出即可。

气温下降的环境会反射性地引起人体的血管收缩,肌肉伸展度明显降低,关节生理活动度减小,神经系统对运动器官的调控能力下降,因此极易造成肌肉、肌脑、韧带及关节的损伤。而且,对于患有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患者来说,在低温环境下剧烈运动,会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因此冬季虽然需要进行运动保健,但不宜进行激烈运动。

4.适当吃红肉补阴藏阳

立冬后,羊肉汤锅、虫草鸭、板栗鸡……无疑是人们最推崇的养生方式之一。蒋参认为,在中医上,冬令进补有一定冬藏的功效。比如,适当吃些猪肉、牛肉、羊肉等红色血肉有情之品,就可以补阴藏阳。但要提醒的是,要适时、适量、适度,把握好“不及”和“太过”的关系,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来年春季的生发奠定良好的基础。

同时,冬吃萝卜夏吃姜的说法,也有一定的养生道理。冬季因多吃了一些红色血肉之品,如果脾胃虚弱,就有可能增加消化系统的负担。而萝卜有运气助消化的作用,冬季多吃萝卜,就有助于脾胃运化血肉有情之品,藏住阳气。而姜因能将阳气散发到体表,因此适合在夏天吃。

5.进补膏方分寒热虚实体质

除了饮食调整,冬令进补,时下最流行滋补膏方。蒋参介绍,膏方是根据人的不同体质、不同临床表现而确定不同处方,经浓煎后掺入某些辅料而制成的一种稠厚状半流质或冻状剂型。中医认为,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整体,而通过中医望闻问切,分清寒热虚实体质而“量身定制”的滋补膏方,可以将平衡人体阴阳与四季气候的特点有机结合,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进补膏方,最好在正规中医指导下服用,以免虚不受补。”蒋参提醒。

6.记“冷面、温齿、热足”六字诀

蒋参说,立冬后养生还应注意“冷面、温齿、热足”六字诀。

冷面:指用20°左右的冷水洗脸。人体的头面部是六条阳经汇聚的地方,立冬后用冷水洗脸可以增强人体的抗寒能力和抗疾病能力,促进面部血液循环,帮助心肾收藏精气,有利于冬季心肾养护。在中医上,春夏养阳,夏天用热水洗脸,有助于阳气散发,而秋冬养阴,用冷水洗脸即可。

温齿:牙齿是人体的后天之本,如果恒牙缺失就不会再生,所以我们一定要保护好牙齿。而立冬后护齿的办法就是用35°左右的温水刷牙漱口。

热足:足部是三阴三阳交汇的地方,肾的经脉起源于足底,因此,立冬后要注意足部保暖,晚上可以穿袜子睡觉,睡前可以用热水泡脚。但泡脚时水面要超过穴位足三里,温度以40°为宜,时间不宜过长,以开始发热还没有出汗即可。饭后半小时以内不宜泡脚。

7.慢病人群要“因病施养”

此外,蒋参特别提醒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消化系统疾病等基础病的人,立冬后要格外注意预防保养。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要注意保暖,行动放缓,以防止脑血管破裂。平日可在一天中天气较为暖和的时候做适当的锻炼,时间不宜过长,并且要注意方式方法,尽量不做弯腰和倒立这样的动作。可用西红花0.3克、生山楂 5克、通草1克煎水代茶饮,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意外的发生。

糖尿病患者、末梢血液循环不良的患者,因其皮肤容易出现红肿、破溃、瘙痒等症状,且常伴有肢体末端皮肤发凉、肢端发绀、多汗等症状,因此,要多加预防,以防引发糖尿病足等其他并发症。

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因三九贴适合中焦虚寒、胃肠功能紊乱、虚寒腹泻等消化系统疾病,因此可在“三九”时节进行穴位贴敷,扶正祛邪,调补阴阳,不仅能巩固夏日“冬病夏治”敷贴的效果,还能控制疾病的发作,达到冬夏皆治,使患者获得更理想的疗效。

专家提醒

立冬养生有6大禁忌

蒋参指出,立冬后有些事最好别做,这不仅影响养生保健,而且可能威胁生命。

1.忌外出过早。冬季清晨是室外温度最低的时候,外出易引起感冒,引发心脑血管疾病。老年人应选择上午10时后到室外。

2.忌日晒过长。要适当晒太阳,以1~2小时为宜。日晒过长,会损伤皮肤,破坏人体

的自然屏障,还可引起视力减退。

3.忌洗浴过长。冬季空气干燥寒冷,每天洗澡会让身体更干燥,脱皮屑更多。其实,老年人在冬季可以隔日或隔三四日洗澡1次。

4.忌活动过剧。老年人突然做剧烈运动,容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等意外,因此要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如慢跑、打太极拳等。

5.忌取暖失度。冬季老年人怕冷,喜欢用热水袋贴身而卧,这样可能引起烫伤,所以,尽量不要烤火取暖,尤其是室内烤火,以防空气不流通而出意外。

6.忌蒙头睡觉。这样会造成被窝内的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等增多,影响人体正常呼吸,甚至造成窒息,或诱发心脑血管疾病。正确睡姿是:右侧卧位,低枕头,头露出被子外面,双腿屈伸。
这里是默认签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一篇:中医养生保健知识

下一篇:心脏如何养护

sitemap.txt | sitemap.xml | sitemap.html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彩虹邦人脉系统 ( 皖ICP备2021012059号 )

GMT+8, 2024-11-25 05:57 , Processed in 0.202188 second(s), 46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