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侨故事丨王兆凯:一心“为中国做点事”,退休后坚持创业

2022-12-3 05:06| 发布者: t141xy6exx| 查看: 2909| 评论: 0

这里是默认签名






王兆凯-人物简介



王兆凯,祖籍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郭溪镇任桥村,1932年3月出生于江苏南京,1955年赴美国,深圳市第四批荣誉市民、世界著名水产工程学家、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美国水产业工程学会创立人之一和首任主席、中国国务院侨办“海外专家咨询委员会”首批委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机所首席专家、南方科技大学——泰利硅藻材料联合实验室名誉主任、深圳市兆凯生物工程研发中心有限公司总裁。曾任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银行、美国农业部、洛克非勒基金会等机构顾问。曾在夏威夷大学任教。


王兆凯院士长期从事水产养殖工程的研究工作,在开放式微藻规模养殖这一世界性技术难题上取得了突破。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的这几句诗,是王兆凯的真实写照。


76岁的时候,王兆凯开始在深圳创业,研究户外硅藻养殖。


80多岁的时候,他穿梭于大江南北,搞水产科技调研,为产业发展支招,给普罗大众讲学。


90岁的时候,他发现离自己的创业目标越来越近了。“能做到在户外低价连续高产养殖硅藻,并且已找到大量用硅藻壳的路子,为世界创立在农业中生产工业原料的途径,虽然在三五年内能否达到商业化的水平尚待努力,但是我觉得可以庆幸了。”


少小离家老大回,从1979年起,王兆凯就多次回到中国,受到过邓小平、陈云、王震、方毅等老一辈国家领导人的接见。2005年,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海外专家咨询委员会”成立,王兆凯受聘成为首批委员。那批委员由30位海外华侨华人知名专家学者组成,包括了杨振宁、丘成桐等大名鼎鼎的人物。


被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回中国的王兆凯,当初可能并没有预料到,自己终极梦想的落脚地会是改革开放的发源地之一——深圳。


王兆凯在深圳创办了公司,后来又牵手深圳另一家公司继续推进自己的梦想,这家公司还跟南方科技大学(简称南科大)成立了联合实验室,共同探索硅藻生态产业链,王兆凯担任联合实验室的名誉主任,在大方向上做指导。


他乐意提携后辈。南科大有位毕业多年的学生创业研发免洗洗手液,在他指点下,用到了硅藻提取物。


为中国做一点事,是他在学生时代就埋下的心愿。


一次偶遇改变志向,功成名就不忘师恩



王兆凯的祖籍地温州市瓯海区是著名侨乡,现有超过12万名华侨华人旅居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等上百个国家和地区。王兆凯的父亲由清朝派去美国留学,在哥伦比亚大学读心理学,获得硕士学位后回国任教,在“中央大学”当教授期间,王兆凯出生了。


王兆凯先是在南京生活,上了幼儿园就跟随父母到了重庆,一待就是8年,回南京又待了几年。1948年底,他们到了广州,王兆凯在中山大学附中读高三。1949年,他考入了台湾大学(简称台大)。考台大时,王兆凯报的是机械专业。他的总分绰绰有余,但数学只考了29分,比工学院的录取标准少1分。学校给了他“额外录取,强迫转系”的待遇,他就先读了地质专业,一年后转系。


当时,王兆凯想转到机械系,但一次偶遇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他已经填好了表格,但在送表格的路上遇见了农田水利专家金城教授。金城教授把他领到办公室喝茶,并告诉他,为了帮助中国,应该学农业工程。一席话让这个少年动了心、改了主意、付出了一生。


1953年,王兆凯从台大农工系毕业。1955年,他远赴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深造,先后拿到了硕士和博士学位。


学成之后,王兆凯来到夏威夷大学任教,一干就是40多年,并且从农业工程改行到养殖工程,一路做到了教授。


这中间,他有很多机会可以离开夏威夷,但有三大原因让他决定留下来:


一来,夏威夷大学对他不薄,给过他很大的帮助。
二来,夏威夷远离美国本土,种族歧视方面的问题要好很多,他有了三个孩子,可以在夏威夷长大。
三来,虽然夏威夷大学不是一流学府,但也无妨。“一个人做事,你靠学校固然是很好。你不靠学校,你自己做出来,也有一定的好处。”


事实证明,王兆凯确实“做出来”了。


他在海藻抗菌物质提取、微藻生物反应器、循环水养殖技术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在国际性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18篇,出版专著3部,申请专利7项。


他获得的各种荣誉、头衔也不计其数。夏威夷州政府、州议会多次表彰他对水产工程推广事业的贡献。1993年,他参与创立了美国水产业工程学会并担任首任主席。1995年,他当选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这个身份是美国工程界的最高荣誉。


“我今天的成就,一来,是在大学的时候受到老师们的熏陶,二来,我在美国受到我的那些professor(教授)的教导,也是非常有关系的。”功成名就的王兆凯对师恩念念不忘。


古稀之年养硅藻,破解世界级难题



王兆凯去美国之前,台大的老师也再三跟他讲,将来有机会就应该回中国。“我退休以后就决定,我要回国去做一点事。”王兆凯回忆说,“我在中国这些年来是一分钱的薪水都没有拿过,完全是以服务的态度。”


或许,这就是王兆凯“回国去做一点事”的原则吧。


在王兆凯的字典里,似乎没有“颐养天年”的概念。76岁的时候,他跑到深圳,守着海边的池子,养起了硅藻。


那是2008年,王兆凯由深圳市政府作为人才引进。他创办了深圳市兆凯生物工程研发中心有限公司,带领几十个年轻人在大鹏半岛的海边研发开放式硅藻养殖。










王兆凯在深圳大鹏研发硅藻养殖技术(图片来源:泰利集团)



这个项目的投入很大,有一个时期,由于资金紧张,项目推进异常艰难。王兆凯毅然卖了台湾的房子,投入到项目里。


2017年,深圳泰利能源有限公司向王兆凯发出邀请,共同推进硅藻养殖项目。


硅藻属于微藻。开放式微藻规模养殖是世界性的技术难题。功夫不负有心人,王兆凯在深圳耕耘了十几年,取得了决定性的突破,首次成功实现了户外大规模养殖。


“我大概是世界上唯一的一个人,知道怎么不用任何化学药品去养硅藻的,就是说,也不用防虫,也不用防其他微藻的侵入。”王兆凯透露。


但他也坦承:“我的办法只能用在少数几种硅藻上面。其他的藻类,我的办法也没有用。”


这样养殖硅藻是要做什么用呢?


王兆凯瞄准的是工业原料。因为,硅藻壳是目前所知的唯一天然生产的纳米材料,如果用低成本的方式生产出来,前途将不可限量。“硅藻是个很奇怪的藻类。单细胞植物外面的一层壳,也就是细胞壁,一般都是有机的东西,是软的。唯有硅藻的细胞壁是硬的,是二氧化硅。”


通常,纳米材料的制造成本很高,限制了纳米材料的应用范围。“我们是用农业的方法去大量生产,一年几百万吨没问题,假设我们需要的话。这可以说是唯一通过农业生产供给工业做原料的。”王兆凯说。


硅藻壳要怎么大批量运用,属于材料学范畴。王兆凯为此又“改行”了,做了很多研究。他发现,把硅藻壳用作工业原料,有很好的热稳定性和水热稳定性、高生物适应性、低毒性等,在大分子催化、生物过程、选择吸附、功能材料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我不是学材料学的人,所以这次改行非常辛苦。”他说,“总而言之吧,我现在走到了路子上,大概再有两三年的功夫,可以略有小小的成功。”


他举了个例子:硅藻壳和铝做复合物就非常好,但是铝跟硅藻壳的接触不是很好,强度不够。“我们现在已经找到办法,可以做出来了,同时尽量发挥硅藻的强度、高温、防腐、硬度等好处。大概再有个5年,我们可以开始商业化。”


结缘深圳“黑马”高校,助推硅藻材料应用



在深圳,王兆凯还跟南科大结了缘。


南科大是深圳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创建的一所高起点、高定位的公办新型研究型大学,成立于2012年。短短的10年里,这所大学发展迅猛,成为中国高校里的一匹“黑马”。在2022年10月公布的2023年泰晤士世界大学排名中,南科大跻身前200强,排在全球第166名、中国内地第8名,超越了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等老牌名校。


2019年8月,南科大与深圳泰利能源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共建“南科大-泰利硅藻材料联合实验室”,主要就硅藻材料的综合应用展开研究与开发。身为泰利能源首席科学家的王兆凯,出任这个联合实验室的名誉主任。2020年8月,在联合实验室一周年工作总结会议上,王兆凯参与了学术交流,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另外,南科大和浙江省台州市政府合作孵化的一家科技公司研制了一款免洗洗手液,已经投入市场,这里面也有王兆凯的功劳。这家公司的董事长兼总经理郭恬子是南科大的校友。2019年,她从香港科技大学硕士毕业后,她在南科大的本科导师孙大陟邀请她加入了这个孵化科创公司的项目。这款洗手液前期研发时,孙大陟向她引荐了王兆凯。能跟这样的顶尖专家合作开发产品,对年轻的创业者来说都是一件幸事。郭恬子和王兆凯合作的成果是,在这款洗手液里添加了能有效灭菌的硅藻提取物,既提升了科技含量,又形成了产品的特色。


鼓励后辈创新,赞赏中国速度



耄耋之年的王兆凯,在中国东奔西走,开展推广、交流、合作。他为一些地方的水产科技企业支招,向一些地方的市民、师生普及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除了广东,他还去过北京、福建、山东、四川……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讲座时,王兆凯鼓励青年学生们多动脑思考,敢于提出疑问。“一个社会的进步,不仅仅依靠前人的智慧,还需要我们的开拓进取。一件事情的成功,都是一代人发现它的可行之处后,全力以赴所造就的。”




2016年5月12日,王兆凯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举办讲座(图片来源:宝鹰集团)



在佛山市里水镇的“上善”教育科技节活动讲座上,王兆凯语出惊人,叮嘱孩子们不要做“好”学生。“创新就是做跟以前不一样的事。要是老听以前人的话,怎么去创新?要懂得什么时候听话、什么时候不听话。”他还指出,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与教育坏境有很大关系。“老师要有热情和动力,这样才能点燃学生的激情。而且,老师对学生的质疑要能接受。”


王兆凯是个雷厉风行的人。在北京的一个论坛上,他得知硅藻可以在某项材料领域做得很好,顿时来了兴致,向发言的专家提出,希望在会后深入交流。“在这方面我不太懂,想向你们请教学习。如果允许,我希望还能去你们实验室进行参观。”第二天一大早,他就去了对方的实验室。


王兆凯还体验过“中国速度”。在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他与人合办了一家致力于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的企业。当时,他在青岛只停留1天,他们来到政务服务大厅已是上午10点,手上只有身份证和原来公司的营业执照。由于时间紧张,连新公司的名字都没准备好。大厅工作人员手把手地帮着准备,包括公司起名、手续办理以及需要准备好的材料。11点开始办,下午1点半就办出了营业执照。对此,王兆凯非常赞赏。他感慨,中国自贸区的效率非常高,这在国外是很少见的。


想当“领头羊”,就不要急于求成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困难能在关键时刻得到化解,总是令人欣慰的。


对于回中国工作的这十几年,王兆凯感到非常满意。对于中国海洋经济的发展,对于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他也有一些观察和思考。


从海洋产业的发展情况和创新潜力来看,他认为,海洋经济将成为深圳乃至整个中国经济增长的又一支柱。


不过,中国海洋经济行业跟国外仍然有一定差距。中国是海洋养殖大国,但缺乏对水产工程的专业性研究,所以,他建议:加强海洋基础研究和相关人才的培养,提高水产养殖的科技含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深圳有漫长的海岸线,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过程中,深圳可以利用好的资源、好的条件来发展海洋产业,把水产创新和工业革命结合起来,这将有助于深圳制造业和新材料技术的创新。




2020年10月16日,王兆凯在深圳出席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的海洋科技产业创新发展论坛(图片来源:凤凰网)


王兆凯通过自己创业的亲身经历发现,在先进技术领域做出点成绩大概要15年。“15年其实是个很短的时间,你能做出一个有用的东西,那是非常难得的。”


他不讳言,在中国搞科研,时间压力比较大,很多人希望能在三五年里出成果。但他相信,这种心态是会改变的。“基础科技的发展,十几年算什么?你要是做老二,把人家做好的东西拿出来自己做,3年也许可以。但是,你要想做一个‘领头羊’,那么,三五年是不够的。”


“能够有个机会,满足我的初愿,不取薪水,在有生之年为中国做一点事,吾愿足矣。”他为记者的采访写下了这样的小结。


(除署名外,本文图片均由受访者王兆凯提供。参考资料:今日瓯海、读特、泰利能源网站、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网、里水教育、信网)




来源 | 晶报APP
编辑 | 李一凡







这里是默认签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一篇:格局到底是是什么?

下一篇:记录侨故事丨王兆凯:一心“为中国做点事”,退休后坚持创业

sitemap.txt | sitemap.xml | sitemap.html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彩虹邦人脉系统 ( 皖ICP备2021012059号 )

GMT+8, 2024-11-22 20:54 , Processed in 0.260539 second(s), 46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