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历史文化名人】李玉林:大难临头,义举惊世!

2022-11-24 21:07| 发布者: uvw6y7x6y06rwl| 查看: 1583| 评论: 4

这里是默认签名
大难临头 义举惊世



李玉林(1935——2014),1935年生,河北省唐山市人。1949年进开滦唐山矿做工,1950年参军,1959年转业回开滦唐山矿。

1976年7月28日大地震发生后,时任矿工会副主席的李玉林动用了矿里一辆未被毁坏的救护车,准确判断、选择了路线,飞车直赴北京向党中央汇报灾情。




唐山地震遗址公园里李玉林飞车进京汇报灾情的情景再现

地震以后,李玉林从废墟中爬出来,他第一个念头是往矿区跑,跑到矿里一看,基本上所有的建筑都塌了,水电也全停了,甚至连救命的声音都没有。当过兵的他非常清醒地认识到,发生这样的灾难必须让党中央知道,只有党中央和毛主席才能调动军队进行大规模救灾。李玉林发疯一样地在街上跑,想要找到一部电话。但整个城市什么都没有了,没有了房屋,没有声音,更找不到电话。

李玉林跑到煤矿西门口,碰到工友崔志亮开着一辆红色的救护车从风井赶来。李玉林异常清醒地对崔志亮说:“这辆车谁也不能动,你得听我的!”他想开车去找电话。从矿里出来,武装部干事曹国成也赶上来,另一矿友袁庆武也上车参与行动。因为找不到电话,李玉林意识到应该一直朝北京的方向行车,这样才有机会最快把消息传到北京。








李玉林

当时去北京有三条路可选,南线走芦台、天津到北京,要经过几条大河;北线有两条路,一条是唐山经丰润、玉田;另一条是唐山经韩城到玉田。这两条线都要通过还乡河水泥大桥,如果桥坏了就无法前进。李玉林分析到了很关键的一点:唐山经韩城到玉田的路可以不经过还乡河水泥大桥,而可以绕行经过一个木桥。水泥桥和铁桥容易在地震中受损,而木桥韧性好,不容易被损坏。事实证明他的分析非常正确,还乡河水泥大桥果然过不去,但那座木桥主体完好,车辆顺利通过了。

忍痛闯过了灾区村庄,地震后不仅唐山市区人员伤亡大,而且郊区也伤亡一片。汽车一路疾驶,终于看到路边有一部电话时,他们才知道,救护车已经到了北京的通县(今通州区)。正当他们想给中央打电话时,有人告诉他们:有等电话的功夫车就开到了!于是,李玉林他们又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开到北京去!亲自向党中央汇报!” 车继续行驶,拉响了警报器的救护车一直向新华门方向驶去。

当时,北京正下着大雨。李玉林他们和坐飞机来京报告灾情的驻唐空军干部走进中南海时,政治局会议刚刚结束。唐山大地震使得京津唐地区地震仪器记录超幅,国家地震局无法确定震中。28日上午,唐山灾情通过不同渠道反馈到中央。中央决定成立中央抗震救灾指挥部,成员包括中央、国务院和解放军三总部负责同志。河北省委第一书记刘子厚和煤炭部部长肖寒已领命立即飞赴唐山。






李玉林晚年在家中




李玉林在家中接受记者采访




李玉林在唐山大地震后获得了“唐山抗震英雄”的光荣称号

中央领导同志让李玉林画了一幅唐山的草图,并请李玉林提出唐山此时有什么要求,李玉林提了派部队、派救护车、派医疗队的三个要求,中央领导同志全部答应了。在唐山人民最危难的关头,党中央果断决策,动员全国力量支援唐山抗震救灾。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抢险救灾工作,就这样迅速拉开了帷幕。

他为抢救埋压在废墟下的条条生命赢得了宝贵时间,包括自己父母在内的14位亲属却被地震夺去了生命。李玉林飞车进京报震情,成为一段传奇。震后30年,他接受了国内外500多位记者采访,做过900多场报告。

震后30年来,父亲曾接受过全国各地500多位新闻记者的专访。1986年,美联社记者理查德·斯特曼慕名专程赶到唐山采访了他的突出事迹;1996年,美国著名记者珍妮也远涉重洋来报道他当年的经历……李玉林的名字已被全国人民甚至世界各国所熟知。




2006年,在纪念唐山抗震救灾30周年的大会上,李玉林等人受到了胡锦涛总书记的接见。当他向总书记问好,告诉总书记他叫李玉林时,总书记说:“我知道、我知道,你就是地震之后到北京向党中央报告灾情的人,你很了不起,你给唐山人民立了功。你是公而忘私,舍小家顾大家的典型,历史是不会忘记你的。”

编者语:

为了更好地宣传唐山,激发广大市民特别是青少年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为建设沿海强市、美丽唐山贡献自己的力量。“唐山你好”公众号从历代唐山籍或虽不是唐山籍而主要在唐山建功立业的历史文化名人中,精选了52位,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给广大网友。每星期介绍一人,星期三推出,全年共52人。

唐山的热土哺育了唐山的历史文化名人,唐山的历史文化名人和广大人民群众一起推动了唐山历史的前进。众多成就斐然的唐山历史文化名人使我们引以自豪,激励着我们为家乡的现代化建设而不懈奋斗。



来源:王振良辑录 编辑:阿星
这里是默认签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一篇:成由勤俭败由奢,让我们重温那些勤俭节约的故事

下一篇:七位院士悼念袁隆平:生当似鹏起,终当如鲸落

sitemap.txt | sitemap.xml | sitemap.html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彩虹邦人脉系统 ( 皖ICP备2021012059号 )

GMT+8, 2024-5-22 03:04 , Processed in 0.193949 second(s), 68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