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医不仅可以治病救人,还可以修身养性?

2022-11-24 19:58| 发布者: uotsge3qbestqp| 查看: 2215| 评论: 1

这里是默认签名
中医是能治病的医学(医乃仁术)。除此之外,中医还是国学(中医是国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最接地气,最能为人民服务),是哲学(是关于生命的哲学),是道(是天地大道,中医最强调天地对人的影响,所谓天地规律,即是道的体现),是价值观(中医最具正能量,且最环保,最合乎自然法则),中医也是生活方式(是一种积极、向上、快乐、放松、宽容、平和、感恩的生活方式)。



作为中国人,我们都应该了解中医,进而学习一些中医知识。因为中医最接地气,学了中医,有益于自己及家人的健康,还能修身养性。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中医是一门综合学科,它虽然是人的医学,但亦研究天地(五大行星及太阳、月亮)运动。中医与天文、地理、历法、气候、物候等多个学科有相关性。可以说,中医上接天气,下承地气,根植于文化,深入其中就能体悟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况且,中医重视生命的全体,相比较其他医学,中医更科学,更有疗效。人的生命非常脆弱,稍受邪气干扰,即容易生病,甚至失去生命。如何让健康永驻?我主张多用中医,包括中医养生及诊疗。中医既能治大小病症,还擅长“治未病”,这是现代人最需要的。况且,中医还是生活中的医学,紧贴地气,方便实用。



有不少网友告诉我,接触中医后,从此自己和家人不再生病,生病了也用中医解决,又快又好。也有网友说,自从了解中医养生后,我甚至认为中医知识应该从孩子抓起、普及,则中医发展必有希望。
我也支持这个观点。中医是国学的一个分支,而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最接地气的、最关乎每个人的健康的一个分支。古代的秀才都会些中医,小病轻症自己就可以解决,这样能为国家节省大量医疗资源,利国利己。
儒家创始人孔子曾提出很多养生“治未病”的思想,如“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他告诉我们,应当通过不同的生理时期的体质和心理特点,陶冶情操,养护体魄;青少年时期,身心发育尚未成熟,不可纵情快欲;人到中年精力充沛,仍需劳逸结合,修身养性,不可过度疲劳,因为体质将由盛转衰;人到了老年,体质已虚,更要淡薄名利,超脱俗念。
  唐代孙思邈明确提出了“治未病”与养性的直接关系,他认为,人能够延年益寿与养生有着密切的关系,他提出,养生有五难:名利不去是一难,喜怒不除为二难,声色不去为三难,滋味不觉为四难,神虑精散为五难。



人的生活起居规律必须适应四时、顺乎自然,才能避免疾病的侵袭,保持身体健康。另外,中医养生“治未病”强调养心守神,练太极拳关键在于收心,进入“荣辱皆忘”的恬淡境界。只要做到心情愉快、乐观豁达,气血自然调和。饮食调理是“治未病”最上策,因为药食同源,一般食养为先。如阳虚体质的人可以吃苦味辣味的食品以助阳气的生发,偏阴虚体质的人则可以多吃酸甘之品以养阴。每个人的饮食应按其不同体质而有所取舍,不要片面追求一饱口福。另外就是强身健体,动静相宜。
中医教你修身养性六字诀
“顺”:养生跟着节奏走
古人认为,人身体的变化与四季轮回是一致的,因此饮食起居、衣食住行必须与季节相适宜。《黄帝内经》说:“顺天时地利。”这里的“时”,指的是四时阴阳,具体说就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要养肺、养阴,早卧早起,情绪须安宁,否则会伤肺。



“静”:让心安静下来
现代人喜欢生活得热热闹闹,每天时间都安排得满满的,生怕孤独和寂寞。其实,这种浮躁的生活对健康极为不利。《黄帝内经》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人安静下来,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消耗,特别是“气”的消耗,做到身体“节能”,这样才能预防疾病、益寿延年。大家不妨把生活节奏放慢,采取静坐、闭目养神的方式来静养身、慢养心。
“修”:修身行善烦恼少
《易经》里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殃。”其实就是平时积德行善、豁达大度的人,往往能和这个世界和谐相处,能减少很多烦恼,心情愉悦。可见,修身养性,宽以待人,淡泊名利,对别人好,自己收获的将是健康、快乐和长寿。
“调”:多做深长呼吸
人难免会遭遇营养失衡、过度劳累、病邪袭来等诸多不良因素,这时候就要用到“调”字了。《黄帝内经》说,应该根据四季的变化调养精神意志,调养七情六欲。其中还强调了呼吸的调节,即“调息”,练习呼吸吐纳。
“补”:有补有泻最健康
古人推崇用滋补药物调理阴阳、脏腑、气血,原则有三,一是先辨证,二是食补为先,三是补、泻结合。



“固”:固精固气固神
固精,就是要保护肾气,最重要的是节欲。此外还可吃养肾精的食物,包括各种肉类,还可吃山药、黄精、枸杞。巴戟天排骨汤是男女都适合喝的补肾汤,巴戟天具有非常好的补气强身作用,针对腰酸背痛、气血亏损都有很好的食疗效果。汤里加入核桃,补充了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能滋养细胞,增强身体机能。
固气,一要减少耗气,少说话;二要多晒太阳,补充阳气;三要多做有氧运动,增加氧气;四睡眠能养五脏之气,绝对不能熬夜;五要通过饮食带来水谷之气。
固神,就要调养七情,不过喜、过怒、过思、过悲、过恐,情绪控制好了,身体才会少受伤害。
这里是默认签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一篇:中医养生保健知识

下一篇:《中国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解读(三十):时令养生

sitemap.txt | sitemap.xml | sitemap.html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彩虹邦人脉系统 ( 湘ICP备17022177号-4 )

GMT+8, 2025-4-6 16:29 , Processed in 0.576490 second(s), 63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