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传承|“ 90后”红军守墓人:长征是我听到的第一个励志故事

2022-2-5 19:29| 发布者: admin| 查看: 2256| 评论: 0



罗富文(左一)和他的小伙伴正在直播。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红军从墨溪村经过时,一位年轻战士病倒了。
那是1935年12月12日,再过4天就是“大雪”。
“大雪”是传统节气,这时中国大部分地区已进入冬季,最低温度都降到了0℃或以下,雨水也明显增多。
墨溪村位于湖南娄底新化县的大山之中,山里的气温比山外还要低许多。1934~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了举世闻名的战略大转移,墨溪村是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上的一个节点。
当年的红军条件极其艰苦,薄衣单衫,竹杖芒鞋,梭镖镰刀锤子斧头,外加缴获的长短枪支。在泥泞崎岖山路上行进的是贺龙、任弼时率领的红二军团。那是一支年轻的队伍,一支英雄的队伍。
新化县委宣传部工作人员李佳茜告诉记者,那位红军战士病倒后留在墨溪村养病,因为条件恶劣很快去世了,当地村民几代人便接力为英雄守墓扫墓。如今第四代守墓人罗富文,今年28岁。
进山
小车出了新化县城,上娄新高速,转长芷高速后,基本都在大山里行驶。
车窗外景色如画,一栋栋漂亮民居新楼与绿水青山相映成趣,构成了美丽的新农村景象。昔日的国家级贫困县已经旧貌换新颜。



大山里的民居。央广网记者 张志诚 摄

长征途中,红军留下了许多军民鱼水情深的感人故事。红军长征经过新化时缺少粮食,有村民主动将自己家的种子熬成粥,隐瞒实情后送给体弱的红军战士吃。
“在那个年代,种子对农民来说,就是来年生存的希望。但山民们认定,红军是工农子弟兵,是穷苦人挺直腰杆的希望。所以,他们不惜将种子拿出来熬粥。”李佳茜说。
这让记者想起同样发生在湖南的“半条棉被”的故事。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撤离苏区开始长征。留守红军野战医院照看伤员的女战士董秀云,在随军行动前将新婚的棉被剪成两半,一半留给湖南汝城县沙洲村村民徐解秀一家。军爱民,民拥军,军民鱼水一家亲。长征精神就在这些微小的故事中熠熠生辉。
来到墨溪村,一位老农接待了记者一行。他叫罗教灵,罗富文的父亲,第三代守墓人。



下雨了,罗教灵夫妻为邻居抢收晾晒的猪饲料。央广网记者 张志诚 摄
山里的雨说来就来。没说两句,天空就飘起了小雨。罗教灵立马跟妻子冲出门,到晒谷坪里忙活起来。罗教灵说,邻居不在家,晒的猪饲料没人收,自己得管着点。
山里人就是这样淳朴。85年前红军经过时如此,85年后还是一样没变。
得知来意后,罗教灵说儿子去深圳了,他可以带记者去看看红军墓。
访墓
穿过一条几百米的山间小道,罗教灵在路边一个斜坡处停下了脚步,指着坡下一座墓碑说,那就是红军战士的墓。
墓已修葺一新。
罗教灵说,清明来扫墓的人逐年增多,一些学校会组织学生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来的人多了,墓地前的草坪就显得狭窄,得时时提醒着注意安全。



无名红军烈士墓已修葺一新。央广网记者 张志诚 摄
在烈士墓碑前,罗教灵用微信接通了儿子的视频。在罗富文的讲述下,85年间几代人给红军战士守墓扫墓的故事徐徐展开。
1935年冬,为策应中央红军战略转移,贺龙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团北上长征,途经墨溪村。在征得当地群众同意后,红军以3人一组住进村民家里。其中,借住在村民奉显情、奉显地家里的一位红军战士身患重病,无法继续随部队前行。部队与村民商议后,决定将这位患病红军战士留在墨溪村养病。
那时医疗条件太差,尽管村民悉心照料,仍未能留住这位红军战士的生命。
奉显地、奉显情等人按照当地风俗,将红军战士安葬在墨溪村一处山坡上。此后,奉显地、奉显情每年都会给烈士扫墓。两人辞世后,奉显地的儿子奉名秤按照父亲嘱托继续为烈士扫墓,还约奉显培、罗承忠等乡亲一起给烈士扫墓。



罗承忠老人给红军烈士墓除草。罗教灵供图





红军烈士墓后面的老房子是罗承忠老人旧宅。央广网记者 张志诚 摄
罗承忠是罗富文的爷爷,共产党员,这座无名红军烈士墓就在他家屋前不远处。
罗富文说,爷爷自小目睹乡亲为烈士扫墓,也会在清明节采一束山花放在无名烈士墓前,祭奠英灵。1976年,罗承忠征得原上团公社同意,以“中共上团公社委员会”“上团公社革命委员会”名义,给烈士立了一块碑,上书“红军烈士之墓”。
从此以后,罗承忠每年清明都为烈士扫墓,以缅怀革命先烈,同时告诫子孙后代保护好烈士墓。



红二军团长征途经新化县时司令部旧址。央广网记者 张志诚 摄
2012年,88岁的罗承忠留下遗言:“我的坟要跟烈士墓在一起。我要永远守候着红军战士,永远陪着他。”
罗富文说,父亲谨遵爷爷遗嘱,将他安葬在红军烈士墓坡下方约5米处。
烈士墓经过几代人维护,已从一个简易坟茔,变成了一个具有当地特点的立有三幅大理石墓碑的墓。墓碑上方写着“红军烈士之墓”。左右两边石柱上是一副对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间三页,一幅红二军团长征路线图,两幅介绍红军长征相关背景资料。



红军途经的大山里供电问题已经解决。央广网记者 张志诚 摄





罗教灵说,红军当年就是从这条小路翻越大山继续长征的。央广网记者 张志诚 摄





罗教灵通过微信视频和儿子罗富文对话。央广网记者 张志诚 摄
展望
罗富文阳光帅气,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没有半点新化方言尾音。大山的孩子,走出大山,走向世界,是孩子们的愿望,也是父辈的希望。
罗富文是成千上万走出大山的优秀青年之一。



罗富文在视频中讲述他们祖孙三代给红军烈士守墓扫墓的往事。央广网发 视频截图
罗富文说,自己还是孩童时,爷爷常带着父亲去给红军烈士扫墓,他也会跟着去。爷爷去世后,每到清明节,父亲就带着他去给烈士扫墓。
儿时站在爷爷家门口,就可以看到红军烈士墓。每当春天来临,就会有人采摘一些野花放在墓碑前,鞠躬行礼。罗富文便缠着爷爷讲红军故事。
中国工农红军历经千辛万苦胜利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是罗富文听到的第一个励志故事,一直激励着他前进,在他心里播下了一颗信念的种子。
罗富文读书非常用功,大学本科毕业后去了深圳创业,目前从事数码等产品开发。
他认为,当代青年纪念红军烈士最好的方法,就是用自己的知识、智慧报效国家,为社会创造财富。他希望通过创业这件事,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希望自己的产品最终成为国货之光,走向世界。
罗富文说,爷爷一直用守墓扫墓的方式言传身教,守墓已然成为罗家的精神支柱,激励他们不断前进。每年春节或清明,不管身在何处,罗富文都会回家给烈士扫墓,践行初心。
85年前,第一、二代为红军烈士守墓扫墓的山民是青年人,第三代接力守护的还是青年人。如今,第一、二代中很多老人不在了,第三代也步入老年,作为第四代的青年人,罗富文给自己贴了人生第一个标签:大山深处红军烈士守墓人。
在几代人带领下,为红军烈士守墓扫墓慢慢成了当地一个风俗。
深圳与墨溪村相距千余公里,关山万重道路曲折,却从未阻断革命精神和红色文化的一脉相承。罗富文说,今后,他的孩子也要把这份精神一直延续下去。


来源:央广网
编辑: 唐丽丽
网编:高飞
全局签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一篇:成由勤俭败由奢,让我们重温那些勤俭节约的故事

下一篇:致敬最美科学家:居里夫人成功背后的励志故事

sitemap.txt | sitemap.xml | sitemap.html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彩虹邦人脉系统 ( 皖ICP备2021012059号 )

GMT+8, 2025-1-16 13:19 , Processed in 0.251252 second(s), 46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