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未城朝雨,用文字表达我对生活的态度。
西施真的是美女吗?
《庄子.齐物论》原文如下:
啮缺问乎王倪曰:“子知物之所同是乎?”
曰:“吾恶乎知之!”
“子知子之所不知邪?”
曰:“吾恶乎知之!”
“然则物无知邪?”
曰:“吾恶乎知之!虽然尝试言之。
庸讵知吾所谓知之非不知邪?
庸讵知吾所谓不知之非知邪?
且吾尝试问乎汝:民湿寝则腰疾偏死,躺然乎哉?
木处则惴栗愉惧,猿猴然乎哉?三者熟知正处?
民食刍豢,糜鹿食荐,卿蛆甘带,鸱鸦嗜鼠,四者孰知正味?
猿编狙以为雌,糜与鹿交,鳝与鱼游。
毛墙、西施,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糜鹿见之决骤。
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
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涂,樊然乱,吾恶能知其辩!”
古时候有一个人叫啮缺,他有一个朋友叫王倪,他们俩经常喜欢在一起谈天说地,这一天他们又聚在一起,啮缺就对王倪说,你知道万物有共同的标准吗?
王倪回答说,我哪儿知道,啮缺又问那你知道你所不知道的东西吗?王倪说我哪儿知道?
啮缺再问,这样说来万物都是无法认知的吗?王倪回答说,我哪儿知道?
不过即便这样我还是可以试着说说看,你怎么知道我所说的知道不是不知道呢,你又怎么知道我所说的不知道并不是知道呢?
我问你,人睡在潮湿的地方就会得风湿病,腰痛或半身不遂但是你就会这样吗?人爬上高处就会头晕而害怕但猿猴会这样吗?人,泥鳅,和猿猴这三种动物到底谁的居所是合乎标准的呢?
还有人类之家畜的肉,麋鹿吃的是草,蜈蚣喜欢吃小蛇,猫头鹰和乌鸦却喜欢吃老鼠,这四种动物到底谁吃的是最美味的呢?再有编狙和雌猿做配偶,麋和鹿交配,泥鳅和鱼交尾些又该怎么看呢?
再比如说吧,毛墙和西施是世人公认的美女,但是鱼见了就沉入水底,鸟见了就飞向高空,麋鹿见了就赶紧跑开,谁知道在这四种动物眼里究竟哪一种美色才最好看呢?
照我说仁义的论点是非的途径纷繁复杂,我哪儿知道该怎样分辨呢?
庄子讲这个故事,想说什么呢?
人睡在潮湿的地方就会得风湿病,但是泥鳅就不会,人爬到高树上就会头晕,但是猿猴就不会,猿猴在高大的树枝间能够腾跃自如如履平地。人类喜欢吃家畜的肉,但糜鹿却喜欢吃草,蜈蚣却喜欢吃小蛇,乌鸦却喜欢吃老鼠,人认为西施毛墙是美女但是鱼见了鱼沉水里,鸟见了鸟高飞,鹿见了鹿会跑开。
由此可见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标准,人类的标准也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而且我们用来衡量外物的标准也并不是唯一的。我们对事物的判断常常有自己的立场,自己的视角,自己的前提,自己的条件。
但如果换了立场,换了视角,换了前提,换了条件,看法就会迥然不同,所以庄子借王倪之口说仁义的论点是非的观念纷繁复杂又怎么能用一刀切的标准去衡量呢?
这让我想起了发生在孔子的学生子贡身上的故事,说当时在鲁国有一条法令,如果鲁国的人在外国看到自己本国的同胞遭遇了苦难,或者沦为奴隶能够帮助他赎身,那么回到鲁国以后就可以到官府去领赏金。
有一回孔子的学生子贡在外国帮助了一个鲁国的奴隶赎身回到鲁国以后,他并没有去官府领赏金,这个事被传出去以后人们都赞颂子贡,说子贡这人真是高尚,一时间子贡就成了道德楷模了。
可是孔子听说这件事情以后一点儿也不高兴,他把子贡叫过来批评了一顿说,你给人家赎身是好事,可是你为什么不去官府领赏金呢?子贡感到委屈就反问孔子说,老师您平时不是常常教导我们要心怀仁义,要有高尚的品德要有君子之风吗?
现在我做了好事不求回报有什么过错吗?孔子说你当然错了,你帮助同胞赎身本可以领赏金却没有去,这样的行为被广泛传颂成了高尚的楷模。以后别人如果帮助同胞赎身去领赏金的话就会被人说是不高尚,不领赏金的话帮人赎身这笔钱又不是普通人家可以出得起的。
慢慢的人们就会对同胞的苦难视而不见,导致落难的同胞没人拯救,你的出发点虽然是好的,但是你破坏了规则反而使更多的人受到伤害。
子贡替人赎身不领赏金这件事子贡站在他的立场,被赎身的那个人也站在自己的立场都会觉得子贡的行为是对的,而且是仁义的,广大鲁国的人民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也会觉得子贡是对的。
但是那些看到同胞受苦想要去给帮忙赎身的人,就会站在自己利益的立场心想,原本我做了好事可以去领赏金,这个受苦的同胞也可以获得自由,但是都怪子贡这个始作俑者他把自己搞得那么高尚,好像我领了赏金就不高尚了一样,那我才不会自己去贴那么大一笔钱去帮别人。
所以在他们眼中,子贡的高尚行为却变成了他们做好事的绊脚石。
而孔子正是从长远的社会风气来考虑,觉得子贡这样做虽然获得了高尚的名声却破坏了鲁国营造的助人为乐的社会氛围,因此批评了他。
人生在世,社会纷繁复杂,面对很多事情的时候人们常常可能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可能会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还可能会一千个人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我们在生活中该怎么做呢?
我想在利益面前,在是非面前每个人都可能有自己的立场和视角,我们说话做事的时候,不要只是以自己为中心,如果我们能够多角度的看问题,能够考虑到别人的立场和感受。
那么,我们就会和别人少一些纠纷,少一些矛盾,多一些宽容,多一些理解。
本文作者: 未城朝雨,一个步履不停的写字人,一直在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