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个月来,笔者忙于筹备楚图南书法艺术作品海外巡展。挑选、欣赏楚老的书法艺术品,一个念头闪于脑海:楚老是首届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尽管其笔迹镌之名山、传于四海,令无数观者赏慕流连,为什么他生前乃至辞世近二十年中,却少见对其书法的品评讨论,也少有人将他与近代中国书坛耆宿们并提?楚老生前,笔者曾长期在他身边工作,横观楚老的声望、学养、诗才等诸多方面,也许是楚老书艺显得太过“寻常”之故。

本文作者与楚图南
楚老的字看似太寻常不过了,相较他1899年——1994年将近一个世纪不寻常的人生阅历。
五十岁以前的经历,楚老自己总结为:读万卷书,走万里路,交好朋友,做大事情。
楚老自十四岁跟随马帮走出云南文山县到昆明求学,1919年考上北京高师官费生,接受李大钊、蔡和森引导,成为早期接受马克思学说的知识分子之一,并自觉地走上了革命道路。
1924年,楚老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6年成为共产党员,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后,他先在故乡云南任教,后由李大钊安排到东北各地以教师身份为掩护,从事社会主义思想宣传及革命活动。
1930年,东北发生学潮,楚老作为“满洲共党要案犯”被捕入狱并被判以重刑。在狱中他团结难友学生,继续向学生传授英文、历史及哲学知识,在废弃的香烟纸订成的小本上,完成了尼采著作的翻译。
1935年,由于多方营救和遇赦而出狱,出狱后楚老先后在河南和上海继续以教师身份工作。全面抗战爆发后,他回到故乡昆明任教于云南大学,继续在文化教育界开展抗日救亡和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活动。

抗战胜利后,楚老又站在反对内战、反对独裁的最前线。1946年,民盟领导人之一李公朴在昆明街头被国民党特务暗杀,作为民盟云南支部主要负责人的楚老与闻一多共同对这位同胞和战友公开主持追悼会及记者招待会,楚老发出刑天舞干戚的吼声。他用笔墨写下“血沃中华”义正词严地抨击反动派的罪行。
在李公朴追悼会后,闻一多又惨遭暗杀,楚老临险境而脱难,随后在1948年进入河北平山解放区。1949年初,进入北平并参加了首届政协投身于新中国的建国筹备工作之中。
新中国成立后,楚图南担任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会长。他访问东西两半球,足迹遍及五大洲,向全世界传达了新中国寻求友谊、知识、理解的声音。楚老晚年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继续为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竭忠尽智。
楚老的字看似太寻常不过了,相较于他在文化、学术方面的上颇多建树。
楚图南是一位风趣的外交家,也是一位勇敢的斗士,同时更是一位著名的学者和翻译家。他治学严谨,知识渊博,著述和译作涉及领域广泛,既有文学、诗歌,又有地学著作,哲学著作。他便是尼采《查拉斯图拉如是说》《看哪,这人》、涅克拉索夫的万行长诗《在俄罗斯谁能欢快而自由》、惠特曼《草叶集选》、欧美诗选《枫叶集》、《希腊神话和传说》《世界地学发达史》的翻译者高寒。长约20万字的《查拉斯图拉如是说》是1931年在哈尔滨被囚于军阀的牢狱中译成的。他的译笔质朴流畅,易为读者接受,引起共鸣,有的多次再版,在学术界享有盛誉。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提倡者及追随者们,如胡适、陈独秀、鲁迅、沈尹默、郭沫若等,都有幼时上私塾背古文写大楷,少壮时热血沸腾地宣扬西方文化艺术,最后倾心中国传统文化,或作旧体诗、写书法、搞研究,皆造诣匪浅,其中许多位成为大书家或兼擅此道。
楚图南先生也属他们的族类,经过万般世事磨砺,千卷诗书陶养,从激扬西方“酒神”精神到体悟东方深邃智慧。他国学功底扎实,旧体诗作颇有造诣。楚老著有传统诗词作品集《刍草集》,杂文集《刁斗集》《悲剧及其它》《旅尘余记》等。近年又有集其著译之大成的《楚图南集》《楚图南著译选集》出版,计约二百万字。
楚老以海纳百川的襟怀,以基于实践的理性思考,于青年时期形成了包括传统文化、西方文明和共产主义思想三部分相互融合的人生思想内涵。他的人生观,他的风范,他后来的事业,均得之于其传统的人格、对世界文化的了解和对革命理想的追求。从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到解放后的民间外交;从传统文化的底蕴,到西方文化的涵养;从精深的学术艺术造诣,到朴素平易的人品德操,在他身上无不体现出三部分文化内涵的有机交融。
楚老的字看似太寻常不过了,但其拙大从容的独特韵致,沁人脾腑,点画深处透出人格魅力,在当世是一种可贵的崇高之美。
早在1938年,楚老发表《艺术与艺术家》一文,对法国雕塑大家罗丹“在作艺术家之先,先学做人”一语,大加赞扬与发挥:“这简单而严肃的箴言,我愿用蘸着我的欢喜和眼泪的钢锥,将它如同金律一样的雕镂出来,使强者越发勇敢,感到欢喜;弱者震怖,感到战栗!”

楚老切实用毕生言行精诚雕镂,晚年浓缩为十个字:“先有风骨俊,始能翰墨香”,把做人的情操放在书法的技法之上,书法注重“字如其人”。
楚图南经常告诫子女习书犹如做人,做人要端正,做事不潦草,把字写好,笔划摆端正,让人看得懂,也是关心别人的一种表现。因此楚图南书法作品的一个明显特点是具有楷、隶、行韵味的风格,端端正正、中规中矩,认识汉字的人一眼就能够看明白。
当他的作品有了知名度以后,一些模仿他书体的作品也逐渐出现,有些虽略有形似,但缺少楚老书法的厚重和遒劲之美,也没有楚老书法作品的藏锋、露锋的沉稳、大器。我曾经对朋友说,书法名家的作品多有仿冒者,而且有些仿冒作品确实可以乱真,但是楚老的书法,尽管在结构上好像仅是简单的横平竖直,如果不具备对各种碑帖多年的探索研习及个人品格的修养是达不到楚图南书法那沉稳、遒劲,笔笔入贴,独立庙堂之上的书法神韵。
楚老的字看似太寻常不过了,我们从中分明感受到中国百姓、尤其是红土高原儿子的宽厚质朴。其父晓棠公在抗战时为避敌机轰炸,移居通海秀山之麓,曾自题门联云“一生不知寒暖;四邻惟有烟霞。”横额:“俯仰皆宽。”晓棠公处世亦是宽厚为怀,可以说宽厚乃楚门的家风,凡与图南先生相处过的人,都感受到他的宽厚平易。晚岁所书“俯仰无私天地阔;近退有节世途宽”之句,寓意更为深广,并将“俯仰皆宽”镌于引首章。

他的《学书》诗云:“养心复自怡、风骨追汉唐。依仁游于艺,岂徒翰墨香。”可见心目中,有着比“我”和“我的艺术”更要紧的东西。每观楚老原迹,用墨并非浓重,下笔绝不刚狠,反属淡润柔韧,而沉厚之气,已溢于笔墨之外。
晚年时期,请楚老题字的机构和个人也多了起来,而他几乎是来者不拒(除出于商业目的题字外)。无论海内外的机构或友人向他索求书作几乎是有求必应,他认为这是他力所能及、为人民服务的一个方面,而且从不求回报。另一方面楚老又“惜墨如金”,他为一些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场馆题词时总是经过深入思考,慎之又慎才挥毫题写。
楚老曾应邀为所黄帝陵作五言诗《临黄河赞祖国》——
荡荡黄河水,蜿蜒似龙翔。
华夏发祥地,文明启曙光。
三皇辟草莱,五帝德弥彰。
轩辕创基业,百代颂炎黄。
嫘祖始衣帛,养蚕复植桑。
尧舜公天下,推位让贤良。
大禹疏九河,万姓始安康。
殷商始建国,文物灿辉煌。
岐原兴周伯,地跨东南疆。
春秋与战国,百家美名扬。
赢秦大统一,书轨同四方。
汉唐相继起,威武震八荒。
宋元明清世,国势递驰张。
辛亥建共和,外寇逞豪强。
工农大起义,四九立新邦。
全民齐声颂,宏猷庆永昌。
前程灿如锦,国运万年长。
这首长诗从三皇五帝写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洋洋洒洒概括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楚老书写这幅书法作品时,已是90高龄,他伏案挥毫3个多小时,笔下的二百余字诗篇,楷书字字完美,敛神藏锋,端庄凝重。
楚图南的作品在祖国大江南北广泛流传,很多则被镌刻在祖国的名山大川中——如海南三亚的南山,长沙的岳麓书院,杭州的灵隐寺泰山、崂山、陕西黄帝陵、湖南岳阳楼、河南的岳飞庙等,是1993年,天坛公园请楚老题词,他经片刻深思,凝神提笔挥毫写出“神坛气韵传千古,天人协和理万邦”令人回味,发人深省。这些书法艺术作品都将随楚图南一生为国奉献的精神载入历史的永恒。
楚老的字看似太寻常不过了,但见者往往说:这一看就是楚老的颜体字。真不容易!

它既不囿于颜鲁公某碑某帖,也不蹈袭千年以来的颜体名家,虽有借鉴却别出机杼。将万千人作为把笔入门功课的颜楷写得有特色、有格调,这本身即是一种“似平实险”的路子,其难度也许并不亚于学“二王”行草而能脱化。倘说蔡襄“美化”颜楷成为端庄清雅一格,钱南园“强化”颜楷成为刚大方正一宗,何绍基“异化”颜楷成为苍辣灵逸一派,刘石庵“丑化”颜楷成为丰肥内秀一流,那么楚图南“淡化”颜楷,堪称虚和朴厚一家了。
楚书气息的质朴,韵味的纯厚,得自汉隶为多。为上海《书法》杂志创刊十周年题写“楷模铭金石,风骨追汉唐”的诗句亦属自况,据其哲嗣回忆:“从我们有记忆的抗战期间起,全家住在昆明郊区,父亲在云南大学任教。课余及社会活动之余,父亲用旧报纸练习写字,临摹碑帖,练得最多的是前人所拓的汉碑《礼器碑》。其实父亲临习碑帖的爱好,还可以上溯到他的青少年求学时代。”

楚图南一生酷爱书法,幼蒙庭训、临摹碑帖,成为习惯,抗战时期,楚图南每当在云南大学授课或参加活动之余,总是在废报纸上临摹碑帖,勤奋练习书法,其中研习最多的是《礼器碑》。《礼器碑》素有“汉隶第一”之称,极具瘦硬、隽永、多变之美,楚书中用笔轻灵处力透纸背,变化微妙,得益于此碑良多。楚老取资汉隶,还学过其它碑刻,经常阅读《金刚经碑》、《玄秘塔碑》、《神策军纪圣德碑》等多种碑帖,同时对云南出土的《爨宝子碑》也有自己深刻的理解。楚图南即使到了晚年,阅读前人的各种碑帖已经成为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几十年不辍的努力,使他的书法既有历代碑帖的神韵,也有自己落笔藏锋的独特风格。楚图南对前人书法和碑帖的评论也很深刻,他认为汉碑字体端庄大器,没有几十年的研习功夫很难体会其真髓,他认为小孩子练习毛笔字,还是应该从柳体、欧体学起,先打好习字的基础。楚图南认为中国的书画艺术:“在继承传统和风格创新的问题上,世人应该懂得文化的播衍,艺术的嬗递正是靠着一代代巨人肩膀搭起的人梯才得以实现。切莫忘记传统,切莫忘记前贤。”
在楚老的一生中,他以他的全部心血和智慧,进行学习、工作、研究,为社会创造了丰富的精神财富和文化财富,完成了立德、立言、立功这三不朽的人生实践,令后人敬仰、追思、怀念。楚老的字看似太平淡不过了,于是令人百看不厌,回味无穷。
(作者:柳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