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旧一村”改造、公共交通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公园城市建设……今天的发布会聚焦这些热点

2022-10-11 20:43| 发布者: ujjs8l99pdzaag| 查看: 1448| 评论: 0

这里是默认签名
在今天(9月29日)下午举行的“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党委专题系列第六场新闻发布会上,市建设交通工作党委书记胡广杰围绕“建设人民城市 共创美好生活”主题,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城市建设和治理进展成效的有关情况。市建设交通工作党委副书记、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主任姚凯,市建设交通工作党委副书记、市交通委党组书记、主任于福林,市建设交通工作党委委员、市水务局(市海洋局)党组书记、局长史家明,市建设交通工作党委委员、市绿化市容局党组书记、局长邓建平,市建设交通工作党委委员、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副主任、市房屋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桢共同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如何建设人民城市?
今天新闻发布会的主发布内容请戳↓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持续推动城乡建设、城市品质、治理效能迈上新台阶!这场发布会聚焦人民城市建设


——热点问答——



坚持市区联手、政企合作、区域平衡、动态平衡,做强做大城市更新平台,吸引各类优质市场主体深度参与“两旧一村”工作

Q

新华社:旧区改造工作很难,上海要把旧区改造、旧住房成套改造和“城中村”改造工作一并推进,可以说是“难上加难”。请问接下来“两旧一村”改造工作还有哪些考虑?


A

姚凯:这项工作涉及到改善市民居住条件,涉及到维护人民健康安全,必须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事关群众切实利益的事情,再难也要想办法解决”的嘱托,啃下这块“硬骨头”!


我们的目标是:到2025年,中心城区零星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全面完成,小梁薄板房屋改造基本完成,中心城区周边“城中村”改造项目全面启动;到2027年,小梁薄板房屋改造、中心城区周边“城中村”改造项目全面完成;到2032年,不成套职工住宅改造、“城中村”改造项目全面完成。


围绕“三步走”的目标,我们主要有四个方面的整体考虑。一是坚持改革创新,优化机制。我们将从强化工作推进机制、优化规划土地政策、拓展资金筹措渠道等方面加强政策供给,凝聚市区合力、政企合力,着力形成覆盖改造工作全周期、全领域的政策支撑体系。二是坚持问题导向,提速扩容。坚持算大账、政治账、民心账、长远账,推动“两旧一村”改造工作从“地块平衡”“区域平衡”向“全市平衡”转变,以更高站位、更大力度、更强合力加快推进。三是坚持分类施策,因地制宜。根据改造地块和房屋类型特点,明确不同的实施路径,“一地一策”“一小区一方案”,推进“两旧一村”改造工作。四是坚持效果导向,多元参与。从尊重城市更新规律和可持续发展出发,坚持市区联手、政企合作、区域平衡、动态平衡,做强做大城市更新平台,吸引各类优质市场主体深度参与“两旧一村”工作。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将指导各区梳理区域资源,统筹辖区范围内规划、政策、资金、房源、安置方案等要素,按照整体规划、区域统筹、同步实施的原则,形成整体实施方案,确定改造的时间表、任务书和路线图。我们还将突出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作用,拓展用好宝兴里旧区改造群众工作“十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工作,着力把“两旧一村”改造区域打造成为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的最佳实践区!


始终坚持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形成多种出行方式互为补充的公共交通体系

Q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上海一直在大力实施公交优先战略,请问经过这几年的努力,上海在公交、地铁线路建设和公共交通服务方面又取得了哪些新成效?




A

于福林:多年来,上海始终坚持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形成了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地面公交为基础、轮渡等其它方式为补充的公共交通体系,2021年日均客运量达到1399万乘次,轨道交通占城市公共交通客运量的比重从2013年的47%提高到2021年的70%。


第一,城市轨道交通已迈入网络化时代。十年来,轨道交通14、15、16、17、18号线先后开通,新增线路总长363公里。目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达到20条(含磁悬浮),运营里程831公里,运营车站508座,中心城轨道交通站点600米半径覆盖率达到40.9%,五个新城和中心城之间目前都有轨道交通相连接。网络规模领跑全球。轨道交通已成为市民公共交通出行的主体方式。其次,轨道交通服务持续提升品质。积极缓解高峰时段拥挤,骨干线路高峰最小间隔不超过2.5分钟,其中9号线最快已达110秒一班车。同时,还推出了节假日、周末延时运营和重要枢纽定点加班车等优化措施;积极打造人性化出行环境,加快无障碍设施建设,积极推进车站“第三卫生间”、无障碍渡板、出入口电梯加装等,推出夏季“弱冷车厢”等便民服务举措,不断提升市民乘客出行满意度。


第二,地面公交。其一,地面公交服务层次不断丰富。71路、奉浦快线、松江有轨电车、临港T1线等多模式中运量公交开通运营,为市民提供快速、可靠的公交服务。其二,公交线网加速优化。目前,地面公交运营线路1585条,公交站点500米半径覆盖率达到64%,内环内达到100%。近几年,通过打造骨干公交通道,骨干公交服务更加可靠、准点,接驳线提供“最后一公里”服务,区域线可达性、覆盖面更高更广。其三,公交可靠性进一步提高。中心城基本形成了以“三纵三横”主干道为骨架的公交专用道网络,公交车辆运行效率进一步提高。另外,为推进长三角区域交通一体化,我们还先后开设长三角毗邻地区客运衔接线路30条。


为向市民提供一体化的公共交通服务,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两网进一步融合,全市轨交站点周边50米、100米半径范围有公交线路服务比例分别达到80%、87.5%,新建轨交站点周边50米范围内公交线路配套实现100%全覆盖。


同时,我们不断完善轮渡设施设备,黄浦江两岸贯通45公里范围内10条航线的16个渡口全部实现形象提升,2017年开始连续三年建造“上海轮渡”系列客渡船投入运营,2022年3月17条航线全部实行无人售票模式,为乘客提供更加舒适的过江交通体验。


除了提升公共交通基本服务,我们还着力推动公共交通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发展,让市民出行更贴心更环保。首先,我们实现了公交到站信息的实时预报,让乘客对出行做到心中有数。截止去年底,已累计完成359条公交线路、8000多个公交站点电子站牌建设,中心城7个区及浦东新区中环以内区域实现全覆盖。其次,我们推进“三码整合”(公交乘车码、地铁码、随申码),实现公共交通出行“一码通”,乘客只要打开随申码或公交乘车码,就能一次完成支付和健康信息核验。此外,我们积极推进公共交通工具绿色化。80%以上的公交车更换为新能源车辆,在临港、奉贤等地区开展氢燃料电池公交车试点运营。


公共交通优先不但需要政府积极推动,更需要广大市民的积极参与,下一步我们将努力提升公共交通的服务水平,持续开展绿色出行的宣传,推动公交优先,绿色出行的理念深入人心。


按照“保基本、全覆盖、分层次、可持续”的要求,持续健全完善四位一体、租购并举的住房保障体系

Q

人民网:住房一直是老百姓关心的话题。近十年,本市住房保障工作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


A

王桢: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重点聚焦城镇中低收入家庭和新市民、青年人的住房困难问题,按照“保基本、全覆盖、分层次、可持续”的要求,持续健全完善廉租住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共有产权保障住房、征收安置住房四位一体、租购并举的住房保障体系。


一是廉租住房制度坚持兜牢底线,做到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相适应。先后4次提高收入、财产准入标准和租赁补贴标准,新增受益家庭4.9万户。截至目前,全市廉租住房受益家庭累计达14万户,目前正在保障的家庭4万户,对符合条件的申请家庭做到了“应保尽保”。


二是保障性租赁住房加快筹措供应,着力缓解新市民、青年人阶段性住房困难。通过新建、配建、改建、转化等多种渠道,将区位优越、交通便利、职住平衡的优质地块用于保障性租赁住房,跑出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的加速度。全市保障性租赁住房累计建设筹措36.3万套、供应18.6万套。


三是共有产权保障住房制度持续扩大覆盖面,实现申请、审核、供应、供后管理全流程平稳有序运行。共有产权保障住房供应对象从城镇沪籍中等及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扩大到符合一定条件的非户籍常住人口家庭。全市共有产权保障住房累计签约购房14万套,受益居民50余万人,并实现了从配售、使用到供后交易的全流程管理。


四是征收安置住房加强建设配套管理,大力改善旧区改造区域内居民家庭的居住条件。市、区两级征收安置住房累计供应141.8万套。同时,加强大型居住社区教育、卫生、交通、商业、社区服务等公建配套设施建设,一大批房屋征收安置居民家庭的居住条件、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深化完善、协调发展住房保障和住房市场两大体系,租购并举、增存并进、建管并重,努力推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住房民生发展,让人民群众在安居宜居方面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着力在“软件、硬件”两个方面下功夫,持续提升城市韧性,经受住了“利奇马”“烟花”“梅花”等台风和多场暴雨考验

Q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每年上海都可能会面临台风侵袭,像本月就刚经历了“梅花”“轩岚诺”台风的考验。请问上海近年来在防汛防台方面主要做了哪些工作来提升保障城市安全的能力?




A
史家明:近年来,我们着力在“软件、硬件”两个方面下功夫,持续提升城市韧性,经受住了“利奇马”“烟花”“梅花”等台风和多场暴雨考验。


“软件”方面,一是完善了预案体系。完成了市、区两级防汛预案和市防汛指挥部成员单位预案修编工作,制订了“四碰头”极端灾害防御、城市生命线工程防御极端天气等专项预案,并组织开展了预案演练。二是优化了分级分类精准防汛模式。建立分区预警响应机制,根据不同区域的气象预警等级,启动响应行动,风雨前聚焦“头顶上、脚底下、地面下”不同隐患类型,围绕高空构筑物、在建工地、地下空间等重点区域,查险排险,消除隐患;风雨中引导市民避险,快速组织抢险;风雨后迅速恢复城市运行正常秩序。三是建立了“防汛安全指数评价体系”。从工程和管理两方面能力进行评分,“十三五”期间防汛安全指数从72分提升至81分,防汛安全水平有了较大提升。


“硬件”方面,“十三五”以来,大力推进防汛基础设施建设,防汛防台“四道防线”更加巩固。千里海塘,完成193公里海塘达标工程,达标率从68%提升至88%。千里江堤,完成79公里黄浦江堤防达标工程,黄浦江中下游实现千年一遇防潮标准,上游实现50年一遇防洪标准。区域除涝,改造圩区107个,建成水利片外围泵闸35座,除涝能力由“十二五”末的10~15年一遇提升至15~20年一遇。城镇排水,全市建成雨水排水系统362个,基本消除排水系统空白点,基本达到每小时36毫米排水标准,中央商务区等重点地区达到每小时50~56毫米的排水标准。持续推进中心城区道路积水点改造,每年都有10个以上道路积水点改善工程列入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我们还积极推进易积水小区防汛能力提升工程,年内将完成22个小区改造。


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着力打造“公园里的城市”,生态空间“量质齐升”

Q
文汇报:身边的公园绿地越来越多、越来越美,这些年上海公园城市建设有哪些亮点?未来还有什么举措?


A
邓建平:首先,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增强市民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是我们建设公园城市的主要目标。近年来,围绕“令人向往的生态之城”目标愿景,我们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着力打造“公园里的城市”,生态空间“量质齐升”,绿色逐步成为人民城市最动人的底色、最温暖的亮色。主要开展了五项工作。


一是规划及政策形成体系。颁布《上海市生态空间建设和市容环境优化“十四五”规划》《上海市生态空间专项规划(2021-2035年)》《关于加快推进环城生态公园带规划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上海市公园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上海市公园绿地“四化”规划纲要》《上海市公园城市规划建设导则》等一系列规划、政策及标准。


二是公园建设成果丰硕。截至2021年底,各类公园已达532座,是2011年(153座)的3.5倍;“公园+”深入拓展,注重复合红色资源、音乐、体育等功能,首批19座公园与8座院校签署合作项目;“+公园”有序推进,10余处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的附属绿地改造后向市民开放。


三是环城生态公园带初具雏形。“环上”7座公园年底将焕新登场,另有10座公园年内开工建设;“环内”桃浦、三林、碧云、森兰等楔形绿地建设持续推进,三林楔形绿地中央森林公园已初具规模;“新城”绿环概念规划国际方案已征集完成。


四是植树造林成绩显著。截至2021年底,全市森林面积达到184.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9.42%;建成重点生态廊道17条(片),面积达到10.4万亩;建设了一批特色鲜明的开放休闲林地。


五是骨干绿道网络基本形成。“十三五”以来,每年新建绿道200公里以上,市级绿道形成了“三环一带、三纵三横”体系;截至2021年底,绿道达到1306公里,将生态空间与生活空间、生产空间串联起来。


其次,良好生态环境是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重要体现,生态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展望“十四五”,我们将加快构建城乡公园体系,目标到2025年建成“千园之城”,2035年基本建成“公园城市”,力争实现“城市处处有公园、公园处处有美景”。重点推进三项工作:


一是全面完成千座公园计划。今年年底,全市城乡公园数量有望达到650座以上;到 2025年,公园数量达到1000座以上,绿道超过2000公里;创建各类主题公园,增加艺术、戏曲、红色资源等元素。


二是基本建成环城生态公园带。到2025年,“一大环、五小环”环城生态公园带体系基本建成,“环上”公园达到50座,“环内”建成4个楔形绿地,形成100公里功能兼备、全线贯通的外环绿道。


三是积极推动附属绿地开放共享。到2025年,实现100个以上的机关、企事业单位附属绿地的开放共享,开放绿地超过100万平方米,至少改造形成40个口袋公园。


市民休憩将有新空间,相约看展将有新去处,娱乐健身将有新项目

Q
解放日报:近年来上海持续推进“一江一河”滨水公共空间建设,变化有目共睹。今年这项民心工程还会有哪些新的进展,是否还有新的地标值得市民去打卡?


A
姚凯:黄浦江、苏州河被称为上海的“母亲河”,“一江一河”的发展牵动着所有上海市民的心,与全体市民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今年“一江一河”民心工程将会取得的新进展,主要在三个方面


首先,市民休憩将有新空间。贯通后的滨江公共空间已成为家长孩子乐于休憩玩耍的重要场所。今年,我们将为大家打造更多的休闲空间。从徐浦大桥到闵行区界约2公里滨水岸线将实现贯通开放;“驱车看滨江最美景观”的龙腾大道滨江段,将实现最后一百米“断点”贯通;共青森林公园、上海理工大学滨江段的贯通前期工作正在加快推进,年内有望启动建设;另外,苏河湾绿地等年内均可建成开放。


其次,相约看展将有新去处。近年来,深受年轻人喜爱的“看展式社交”逐渐兴起,滨江文化展陈功能的丰富,给年轻人相约看展增加了新去处。世界技能博物馆、歇浦路工业遗存、星美术馆等将陆续建成开放;随着“长江口二号”古船打捞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古船将被永久性落位在上海船厂旧址,古船博物馆也将同步启动建设。


最后,娱乐健身将有新项目。去年举办的苏州河赛艇赛广受好评,今年还将继续举办。同时,苏州河水上游览已于9月17日试航,预计10月份逐步向社会开放,沿岸外滩源、四行仓库等8座游览码头年内将全面建成,之后还将根据规划进一步优化游船线路、增加码头设施,方便市民游览,届时“你在船上看风景,岸上看你是风景”,将成为市民游客在“一江一河”游览休憩时的美好收获。此外,滨江区域的上海久事国际马术中心也在加快建设。


如今的黄浦江和苏州河,“处处皆可行,所见皆风景”。“一江一河”民心工程取得的新进展都是值得市民去打卡的新地标。欢迎大家多去滨江走一走、看一看,多多享受“一江一河”民心工程带来的美好生活。


编辑:陈婷
这里是默认签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一篇:沙场秋点兵!来自青科大的军训汇报,“励志男”刘凯旋也来了(高清多图)

下一篇:Netgear推无锁版Nighthawk M6移动热点 售价799.99美元

sitemap.txt | sitemap.xml | sitemap.html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彩虹邦人脉系统 ( 皖ICP备2021012059号 )

GMT+8, 2024-11-23 12:18 , Processed in 0.384478 second(s), 60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