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在外科手术中为患者缝合伤口所用的线,与奶奶平时缝衣服用的线一样吗?人们是什么时候开始将缝线运用在治病中的,从古至今又有哪些演变呢?
什么是医用缝合线
医生在外科手术中用的是医用缝合线。医用缝合线是在外科手术中用于结扎止血、缝合止血和组织缝合,使用缝合线的目的是保持伤口对合准确,并维持切口的张力,直至自然愈合的手术耗材。医用缝合线属于无源手术器械。
理想缝合材料的特性包括:
缝合线的分类
(1)根据是否可吸收,可分为可吸收缝合线与不可吸收缝合线两大类。
可吸收缝合线可以被人体吸收溶解,因此一般不需要再专门拆线。不可吸收缝合线不能被身体吸收溶解,当切口愈合达到自身最大强度时,需要进行拆线。在我国,不可吸收缝合线属于第二类医疗器械,而可吸收缝合线则属于管理更为严格的第三类医疗器械。
(2)根据制作原料,可分为天然材料缝合线与人工合成材料缝合线。
制作缝合线的天然材料主要包括牛/羊等动物的肠黏膜、蚕丝等;而人工合成材料主要包括聚乙醇酸、聚乳酸、聚丙烯、尼龙等。与天然材料的可吸收缝合线相比,人工合成材料的缝合线引起的组织反应更小。
(3)根据编织工艺,可分为多股缝合线(或编织、复丝)与单股缝合线(或非编织、单丝)。
多股缝合线是由多股单股缝合线经过编织绞合而成的,抗张性能更好,线体表面通常覆有抗菌涂层。单股缝合线抗张能力相对稍弱,但更易于打结。单股缝合线还衍生出一种带倒刺的倒刺线,能通过细密的倒刺将自身牢牢固定在组织上,甚至不需要打结。
缝合线的演变与发展
手术缝合的最早记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的古埃及,而已知最古老的缝合是在公元前1100年的木乃伊身上。对伤口缝合和使用缝合材料的第一个详细书面记载来自公元前500年的印度。在中国,从西汉起就有缝合和结扎手术的文献记录;到了隋唐时期,我国医者对缝合伤口的材料进行了改进和提高,发明了用于缝合肠管和皮肤的桑皮线,并应用于临床。
从公元10世纪起,欧洲开始将羊肠线应用在外科手术中。据记载,西班牙外科医生宰赫拉威的琴弦被一只猴子吞掉,他由此偶然发现了肠线可吸收的性质,从此之后就开始制造医用羊肠线。19世纪60年代之前,受限于人们对消毒和灭菌技术的认识及羊肠线自身的工艺特点,因羊肠线而导致的感染很常见,再加上人体组织对羊肠线的排异反应等,在手术中使用了这些缝合线的患者成活率并不高。1866年,由李斯特(J. Lister)首先利用苯酚(石炭酸)对羊肠线进行消毒,1906年改为碘消毒。李斯特发明并推广缝合线的消毒方法后,手术感染和发病率急剧下降,是缝合线发展史上一次巨大的变革。
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20世纪30年代出现了由聚乙烯醇制成的人工合成缝合线;50年代开发了聚酯缝合线,并发展出针对羊肠线和聚酯缝合线的辐射灭菌;60年代发现了聚乙醇酸(PGA),70年代它被用于缝合线的制造。随着技术发展,人工合成材料可吸收缝合线更广泛地被运用在可吸收缝合线的制造中。
现在大部分的缝合线是用聚合物纤维制作的,古代沿袭下来的材料中只有丝绸和肠线仍在使用,但并不常用。此外,动物肌腱组织、甲壳素、镁合金等材料在缝合线中的新应用,也逐渐受到关注。
结语
医用缝合线的发展史与外科手术的发展史紧密相连,综合地展示着人类在外科学、化学工业、生物医学、编织纺织技术等多个领域的探索与进步。
参考文献:
1.郑彦云.医疗器械概论(第二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2.Helen Mohan[爱尔兰],Des Winter[爱尔兰],盛源,董雄伟(译).外科小手术[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
3.张蕾.从羊肠线到智能缝合线——看医用缝合材料发展史[J].新材料产业, 20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