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着未来奔跑 我和新时代同长大

2022-9-9 04:12| 发布者: kztlglekvr| 查看: 1994| 评论: 0

这里是默认签名


努力,永远会给你答案

苏翊鸣(中国单板滑雪运动员,奥运冠军)

18岁生日的三天前,我收获了自己最珍贵的生日礼物——2022年北京冬奥会单板滑雪大跳台项目的金牌。可是10年前,这个拿到金牌的小孩,曾放言绝不当单板滑雪运动员,“我再也不想听到滑雪两个字了。如果当业余爱好,我每天都想玩;如果走专业,天天练,我觉得我会很腻”。

没错,互联网确实是有记忆的。

说实话,如果我知道滑雪未来对我意味着什么,或者知道在10年后,这段不成熟的发言会被网友们反复观看,我发誓绝对会再好好斟酌一下。

10年前,幼小的我根本还没意识到,对单板滑雪的热爱早在一开始就刻在我心里了,我一生都会热爱这项运动。

我出生在东北,吉林省吉林市,父母都是单板滑雪爱好者。4岁时,他们开始带着我一起滑雪,很快我的滑雪水平就超过了他们。

6岁那年,我在雪场发生了一次意外事故,导致大腿骨折。当时的我只是个小孩子,单纯就是觉得疼,没想太多。在病床上醒来后,我记得妈妈跟我说的第一句话是,“亲爱的,我们不能放弃滑雪”。

我知道,父母不是要求我取得多大成就,而是不想让我因为这件事,养成轻言放弃的习惯。当然,他们也知道,我是真的热爱单板滑雪,而吃苦和受伤,都是运动员必须要经历的事。我受伤时,他们会心疼,但也会对我的选择给予最大的尊重和支持。

都说父母是孩子人生第一任老师,在对单板滑雪的热爱和执着这件事上,父母是我最好的老师。

8岁时,电影《智取威虎山》剧组邀请我出演“小栓子”这个角色,因为我会滑雪。没想到,后来还得到了第35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新人奖提名。

这之后,我萌生过成为一名专业演员的想法。不过,电影上映一年以后,北京成功申办2022年冬奥会。当我在电视机前,看到那一幕时,忽然脑海中冒出一个画面:我身披五星红旗站在领奖台上。那也是我每次看奥运会时,最羡慕获奖运动员的一刻。

于是我对妈妈说,“我要参加北京冬奥会,我想成为奥运冠军”。父母鼓励我,只有热爱才有激情,这种爱会激发出个人巨大的潜能。

冬奥会结束后,很多人说我是“天才少年”。但我想告诉大家的是,运动的确需要天赋,但绝不是仅靠天赋就足够了。想成为顶尖的职业运动员,还得有最专业的培养和最刻苦的训练。

热爱的力量,真的有这么大吗?这个答案是肯定的,世界上所有的坚持都是因为热爱。我经历过多次受伤和失败,如果没有那份对滑雪的热爱,我根本不知道自己能坚持多久。

“热爱能抵岁月漫长”,日复一日的训练看似艰苦枯燥,可我心里那份对热爱的执着,让我从不觉得这是一种煎熬,反而还很享受。也正是那份热爱,让我认识了佐藤康弘教练,让我和我的偶像并肩站上领奖台,也让我在18岁生日的时候,收获了全世界最好的成人礼。

人生可以有很多选择,每一种选择都源于热爱。热爱是一种能量,推动你去认识这个世界,学会坚定地相信自己。努力永远会给你答案,梦想就是此生热爱与天赋的最高表达形式。

作为一名冰雪运动员,我经历了这些年我国冰雪运动的发展。北京冬奥会成功举办,就是对这种发展的见证。冰雪运动跟其他运动最大的不同,就是更加依靠有挑战性的自然条件。而运动本身,也更有挑战,它激励着人们直面困难,积极进取。

我想,这也是我热爱这项运动的原因。

我真心希望,能把自己对滑雪运动的热爱传递给所有人。就像《奥林匹克宪章》所说的:“奥林匹克主义是将身、心和精神方面的各种品质均衡地结合起来使之得到提高的一种人生哲学。”体育精神源自一种热爱,这种爱是爱自己,也是爱家人、爱朋友,更是爱世界、爱整个人类。

我也想向全世界跟我一样的年轻人倡议:找到你们的热爱,跟随它、坚持它、传播它,让体育精神成为这种爱的延伸,也通过体育精神把爱的力量传递给全人类。

2022年2月4日至2月20日,举世瞩目的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张家口隆重举行,中国青年报社聚焦勇夺金牌的奥运健儿、平视世界的强国青年、自信包容的全国民众,以全媒体的方式多角度、多样态、全方位报道北京冬奥会。

---------------

青春作伴,同沐阳光

袁伟(江苏省江心沙农场有限公司职工)

路遥有一本随笔集叫《早晨从中午开始》,而我的一周则是从周二开始——因为这天《中国青年作家报》出刊。

从第一次知道这份报纸,直到现在,我已经习惯在周二大致浏览一下报纸的每个栏目,对感兴趣的文章进行初步阅读和收藏,然后再投入到纷繁的工作中去,不然总觉得内心空落落的。这种感觉就像小时候追更一周播一集的电视连续剧那样,满是期待。

有人说,这是一个报纸消逝的年代,但是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我依然觉得文字和报纸,是记录这个时代最好的载体。

在家乡贵州的武陵山区,高架桥拔地而起,连通一座座与世隔绝的大山。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全省境内县县通高速路,村村通公路,户户通水泥路……这些历史巨变都成为我的写作素材,后来陆续发表。

我用诗歌和散文记录并见证着这场被誉为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而我的文字,只能勉强描绘出这伟大新时代发展变化的冰山一角。

这几年来,从高中进入大学,从本科生到研究生,我明显地感受到了自己的长大。当然,这种长大不单单是岁数的增加,更是性格、阅历、见识和思维上的拔节。幸运的是,这一路走来,《中国青年作家报》始终陪伴着我,全程记录着我学生时代内心最为温暖和动情的故事。

她就像一面镜子,让我可以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创作水平与同龄人之间的差距。同时,她也是一个好老师,帮助我开阔视野和提升文学审美趣味。渐渐地,曾经占据我内心的虚无感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充实与富足;曾经爱冲动,遇事容易急躁的毛病也得到了很大的改正。这些,都得益于我每周对她进行深度阅读与理解。

毕业后,我来到一个国有农场工作。我所在的江心沙农场,原是长江流经江苏南通所形成的沙洲群,1960年,在党中央关于“大办农业,大办粮食”号召下,1.2万余名民工进入沙岛围堤,共同围垦这片长江江心的沙洲群。

经过60多年的积淀和发展,昔日的江心小岛成了今日数万亩良田。这种从无到有,从荒凉到繁华的历史变迁,给了我很深的感触。我从立新路、立新林、立新桥、立新坝等地标和前辈们口中讲述的一个个农垦故事里,获得无穷无尽的创作灵感和激情。夜深人静的时候,我就在稿纸上用笔打捞着这片热土所生长出来的诗意。

在新时代的宏大叙事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需要我们学会对宏大的主题进行解构,做到以小见大。农场的鲜活生动,让我看到“诗和远方并不在别处,而就在身边,就在脚下,就在目力所及的地方”。“深入体验生活、深刻提炼生活、生动表达生活,将见识、智慧与品质融入学习长大全过程,抒写多彩、进步、和谐的中国。”其实,我对文化自信的理解,最早是来自于《中国青年作家报》这段办报理念的指引。

2018年12月25日,中国青年报社创办《中国青年作家报》。这份报纸以“点燃青年创作激情、提高青年文学素养,坚定青年文化自信”为宗旨,专设“新青年文学”版组,刊发95后、00后、05后文学作品。报纸的作者中,有17名年轻人成为中国作协会员,其中最小的18岁;70余人成为省级作协会员。

---------------

时代大潮中,勇于创新一起追梦

刘一锋(北京八度阳光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在清华大学读大二时,我开始创业,也由此与KAB项目相遇,至今已有8年。

2015年,我参加了由中国青年报社、KAB全国推广办公室等单位联合举办的“大学生微创业行动”,并获得了当年的创业扶持资金。在参与项目的过程中,我逐步学会撰写商业计划书,懂得了公司治理结构,甚至还掌握了如何融资、运营公司……创业的想法可以付诸实践,获得的奖金也全部用到了产品研发上。

我创业的项目是光伏材料研发与生产。目前,公司有400多项专利,自主研发、生产的太阳能材料效率可达22.09%,产品应用于太阳能电站、交通设施、太阳能汽车、应急电源等领域,年营销额超过1亿元。在全国建设了超过1300个分布式电源项目。

这几年,公司的产品还服务于乡村振兴。在一些贫困地区,我们建设了光伏扶贫设施,教会农户利用现代科技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助力脱贫致富。让农民有幸福感和获得感,也让我们的创业团队备受激励。

创业8年间,最难忘的莫过于2017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给我们参加“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实践活动全体队员回信。总书记在信中说,“祖国的青年一代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有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希望你们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在亿万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进行的伟大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用青春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

这让我们备受鼓舞!这也成为我们创业的愿景和使命。

在创业的过程中,我们团队先后获得了4轮投资,走过弯路,也收获很多长大与鼓励。我最大的感触是,大学生创业,要设立远大又切合实际的目标,做有含量、有意义的创业,要把激昂的青春梦融入伟大的中国梦。创业项目应找准自己最擅长的方向,在自己最擅长的环节上做好,挣自己的生产环节该挣的利润,学会与其他企业合作。创业,应当沉下心来以做事为目的,避免急功近利,发挥工匠精神。

我想,无论是实践活动,还是真正经营一家公司,要当作一个事业来干,都应当做好自己最擅长的事情,把事情做到极致,要对自己的产品和企业有耐心。

创业伊始与KAB相遇,这一路走来,我从一名初创者,慢慢长大为一名积累了一些经验的创业者,认识一批又一批的青年创客,在时代的大潮中,同频共振,勇于创新,一起追梦。

整整18年,KAB创业教育项目着力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建立了师资培训、教学研究、质量控制、课外实践等运行机制,深受广大师生欢迎。截至目前,累计培训1840多所高校1.1万多名KAB创业教育老师,在430多所大学创建大学生KAB创业俱乐部。

---------------

探索路上,每一次超越都伴随着质疑

王旭(航天科工三院三部设计师,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奖获得者)

选择航天,就是选择一条艰苦奋斗、不断挑战的道路。

作为一名航天科技工作者,我从事导弹武器装备的研制。工作十余年来,我看到前辈同事义无反顾地投身于这条道路,经过老一辈航天人的开拓创新,与国际同行相比,我们的技术已经从跟跑到了并跑。当接力棒交到我们手中时,如何继承创新使命,进一步推动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成为新时代航天人不断探索的时代使命。

每一次的超越探索都伴随着质疑,以怀疑的眼光看待已有事物,才会有创新和超越。回想入职之初,怀揣为国防贡献一份力量的朴素梦想,我进入中国航天科工三院三部工作。第一次去一线参加演习保障任务,指战员的一句话,让我陷入深思。

那是我第一次目睹导弹发射的场面,内心非常激动,兴奋许久。然而在任务途中,一名一线部队指挥员私下对我说:“小王,你的工作没有前途。导弹射程近,一旦发射就意味着暴露我方位置,一线都不愿意用。”听后,我很难受,思考良久,并不是担心自己的前途,而是我们的产品不被用户认可,价值没有得到肯定。

型号研制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困难和否定只能加快我们前进的步伐。在型号两总的带领下,团队在换代产品研制时,每个队员暗暗下决心,一定要大胆创新,敢于超越,给一线提供一款“好用、管用、实用”的装备,强军威、壮国威。团队给出的方案也一度受到专家的质疑,认为以当时国内的技术实力,工程实现难度极大:“你们比国外同类型号迷你、轻便,指标还要比人家翻倍,凭什么?”部分领导也认为,虽然“各项指标翻倍,非常吸引人”,但“不可能实现”。

面对质疑,我们没有妥协,更没有退缩。在近3000天的研发过程中,团队成员时刻以“国际一流”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为了达到这一要求,我们应用了大量新技术、新方法,整个武器系统的技术创新率远超以往研制的型号,最终打造出一款“金牌”装备。这款装备的指标是国外同类产品的一倍,尺寸重量却更加“迷你、轻便”。成果鉴定会上,7名院士评价它“主要性能指标世界领先”“使用最便捷”。

探索未知,道阻且长,在科技创新这条路上,不可盲目怀疑,亦不可毫无根据地全面否定。

曾经,面对一个世界级工程技术难题,多家科研团队给出技术解决方案。其他科研团队提供的策略多是基于传统技术适应性改进的方案,而我们大胆地提出了全新的原创解决方案。在创新变革与保守改进中,我们与其他团队进行了长达两年的技术PK。最终,基于严密的理论分析、全面的方案设计、大量试验验证,我们的方案以全面优于对手的指标和验证结果,得到用户的认可。

方案进入测试阶段,团队却遇到意想不到的突发状况。形势迫在眉睫,导弹发射流程却因数据异常终止。难道10年的努力就要白费?是我们的方案不可行吗?我们对自己的设计有信心,有底气!大家迅速调整心态,通过查看数据,组织分析,10分钟内就将问题定位在数据封装环节,并判断产品没有问题,是平台的数据出现了异常跳动!而要在上百兆的大数据中找出2帧异常信号跳点,好比在浩瀚的银河系定位一颗小行星,我们凭借自己的努力实现了!

“五、四、三、两、幺——发射!”一声令下,飞行器如利剑出鞘,划出一道完美弧线,现场观看人员连连叫好,向我们竖起大拇指。

有人称我们为“砺剑人”,这3个字非常精准地说出了我们这个团队的初心,那就是为国铸剑,保家卫国。

(采访整理: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邱晨辉)

2020年5月,《中国青年报》以《中国“砺剑人”》为题,报道了这个获得第24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奖、平均年龄不足35岁的年轻团队。这是《中国青年报》众多科技报道的一个缩影,折射的是一以贯之的科技报道宗旨——讲的是科技,培养的是人,尤其是有“国之大者”精神的未来一代科技工作者。

---------------

十年易春秋,我还是曾经那个少年

李强(西安交通大学电子学院副教授)

“吾辈当自立自强。父母给我取名‘强’,那我就用行动去证明它。”这是我在2011年获得“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时说的,我一直记得。

10年前学生时代的高等数学课堂上,操着一口地道腾冲话的林国广老师,上课从不翻课本,也从不用PPT,他把所有的课程知识都存进脑子里,知识点、例题都是信手拈来,靠一支粉笔就把整堂课讲得深入浅出、妙趣横生。

记得他无意中说到,他读书时把前苏联时期编的一本高等数学习题集整整做了3遍。那一学期,我告诉我自己也要至少刷上一遍,否则,如何跟得上老师的思路呢?

我从图书馆里翻到了那本习题集,一看到就吓了一跳,有教材课本的两倍厚,因为年代久远,封皮已再次用厚厚的牛皮纸封装,上面用粗粗的勾线笔,楷体描出了“高等数学习题集”几个大字。

那学期我就跟这本书杠上了,每次课前课后,我和老师基本上都是在探讨习题的解法,有时争得面红耳赤。一学期下来,期末考试我只用了一半的时间就把习题全部答完,老师也是现场给我批改卷子,因为写得太快漏写一个定积分的上下符号,扣了2分,98分。

博士研究生期间,我每天在实验室至少泡上10个小时,一天能够记录几十页、上百组的数据。晚上,我喜欢坐在实验室靠窗的位置处理分析这些数据,直到看实验室大门的大爷跑来叫着锁门了,才急匆匆地收拾东西回宿舍。

有时候测量的数据全不可用,导致持续数月的实验没有任何进展。“做科研与做人一样,你必须踏踏实实,糊弄别人的最终结果一定是糊弄自己。”这是我的导师普小云教授教导我的,我一直铭记于心。

坐得住冷板凳,坚持求真的信念,必将有开花结果的一天。博士期间,我开辟了利用光学成像法对微量液体折射率和扩散系数进行测量的方法,取得了一系列成绩,获评了当年“云南省大学生年度人物”和“云南省教育杰出人物”。

如今,我是一名博士生导师,带领着一个科研小团队,从事宽禁带半导体材料与器件方面的研究工作。记得刚来西安交大时,由于换了研究方向,隔行如隔山,很多专业名词都不知道什么意思,听学术报告简直就是听天书。

第一个暑假,我把我们这个领域最经典的那本英文教材,600多页,从第一遍看不懂,直到最后的每一个公式都能够独立推导,一个暑假没出门。后来这门面向国际学生开授的纯英文课程,我也成了主讲之一。

再后来,我们这个领域的国际、国内学术会议,每次也都有我的学术报告,我也成了站在台上的那个学者。

我是学生时,上的一门课叫《光电子学》,那本教材的主编是朱京平老师,那时是我仰慕的大神;10年后,我成了朱京平老师的搭档,和朱老师一起开始给本科生讲授《光电子学》,并且一起努力教改探索新工科培养模式,这门课获得了教育部的首批国家一流课程。

现在,面向国家“卡脖子”技术难题,布局新型半导体材料,每天紧盯领域内的最新成果进展,与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有时候被学生写的论文气到失眠,但也总能从课堂上学生们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中找到平静下来的力量。尽职尽责,做好一名导师,守着心中的科研梦,不负新时代赋予的使命。

由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指导,中国青年报社、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联合开展的“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奖学金推报活动,自2007年开始已连续举办14届。14年来,共产生140名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7081名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王国强
来源:中国青年报
这里是默认签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一篇:格局到底是是什么?

下一篇:安徽宣城富豪李军发家史,32岁辞职白手起家创业,如今身价25亿元

sitemap.txt | sitemap.xml | sitemap.html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彩虹邦人脉系统 ( 皖ICP备2021012059号 )

GMT+8, 2024-11-23 10:57 , Processed in 0.492771 second(s), 46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