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琼:好习惯,让孩子一生受益

2022-1-1 09:35| 发布者: admin| 查看: 2328| 评论: 0

作为一项为社会大众提供专业权威教育服务的公益活动,“特级教师开课啦”系列公益讲座近五年来连续举办了近40场,向全社会展示了特级教师、特级校长的讲台风采,传递了先进教育理念。

“教师博雅”与上海市特级教师特级校长联谊会、上海教育出版社合作推出“成长解码”栏目,精选特级教师们的精彩讲课内容,推进全社会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关注学生的理想信念的培养、关注良好习惯的养成、聚焦孩子面向未来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共同促进孩子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建设“更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0—6岁婴幼儿习惯的养成是有特点和规律的,培育好习惯也是有方法和智慧的。让我们分享科学育儿的体验和方法,一起走近孩子,理解孩子,使每一个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健康的人格,并拥有幸福的人生。

作者简介



黄琼,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原学前教育教研员,上海市特级教师,主要从事学前教育课程与教学研究。担任的社会工作有:教育部学前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教师学研究会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华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等。著有《学前教育我的梦想与追求——黄琼从教30年文集》《幼儿园教育活动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走进新教材——上海二期课改新教材培训读本》《0—3岁婴幼儿教养活动的实践与案例》等。



幼儿是这样学习的

好习惯,让孩子一生受益

向下滑动阅览

0—6岁婴幼儿的教育,对人的一生来说,属于“根”的教育。在这一时期,我们给孩子怎样的教育,才能在将来让孩子这棵小树枝繁叶茂,成为参天大树?这关系我们每个家庭明天的幸福,也关系我们整个民族未来的发展。

好习惯的培养是早期教育中最重要的教育内容之一。在好习惯培养中,家庭教育非常重要。父母的育儿观、人生观,以及家庭中所有成人对孩子耳濡目染的熏陶,实实在在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我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现在的父母往往没有培训,没有获得一定的专业本领,就“无证上岗”了。所以,做父母是需要学习的,学习儿童生理和心理特点的知识,学习如何与孩子快乐相处之道。

下面,让我们围绕婴幼儿好习惯养成这一话题,一起来走近孩子、理解孩子,把握婴幼儿习惯养成的特点和规律,分享科学育儿的体验和方法,使我们每一个孩子在生命的早期能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健康的人格,并拥有美好的人生!

一、婴幼儿习惯培养有哪些主要内容

习惯,就是习而惯之。任何习惯的养成,一定是慢慢形成的过程。有人说“21天形成一个好习惯”,就说明习惯需要时间积累和过程效应,一旦形成以后,便成为自动化的行为。习惯具有双重性,既有好习惯,也有坏习惯。我们都希望孩子远离坏习惯,培育好习惯。

大作家、大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国外有一位哲人说:“播种一个行动,你就会收获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你会收获一个个性;播种一个个性,你会收获一个命运。”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长顺利,将来有一个理想的未来,那我们就要从小对孩子习惯问题加倍重视,用心培育,并愉快地陪伴孩子一起成长。

那么,婴幼儿习惯教育有哪些主要内容呢?

依据《上海市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价指南》的要求,学前儿童在习惯养成中的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

第一,生活习惯。例如,饮食睡眠习惯,知道自主进餐,样样东西都要吃。独立睡眠,按时起床等。又如,清洁卫生习惯,能做到餐前便后洗手,自己刷牙洗脸,愿意洗澡清洁等。再如,自我保护习惯,知道小的物品不能塞鼻子、塞耳朵,不能跟陌生人走、吃陌生人给的东西,女孩和男孩小背心、小短裤里面的身体除了爸爸妈妈等家人之外,不能让别人触碰,学会自我保护等。

第二,学习习惯。例如,养成好奇好问的习惯。学前这个年龄阶段是“为什么”最多的时候:“为什么湿衣服在太阳下会变干,水到哪里去了?”“为什么有男的、女的不同的人?”“为什么地铁比公共汽车开得快?”等,孩子们的问题都是极其宝贵的,反映了他们对周围事物、大千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索愿望,也是孩子们学习的内驱力。所以,我们父母不要嫌孩子烦,要尊重和保护这种好奇心,进而进一步激发孩子主动发现未知事物的热情和兴趣。又如,专注倾听的习惯。一方面,我们鼓励孩子们大胆地说话,用“一百种语言” 表达表现。另一方面,我们也希望幼儿有专注倾听的习惯,当别人说话时,会眼睛看着别人专注地倾听,这样对将来的学习一定很有帮助。再如,动手尝试的习惯。什么东西都愿意自己试一试、做一做,大胆地探索和操作,乐于去尝试和实验,等等,这些都是非常好的学习习惯。

第三,文明习惯。例如,行为举止方面,从小就该知道什么是对的和错的,什么事情该做和不该做,具有基本的是非观。又如,会礼貌交往,能尊敬老人,帮助弱小,友爱同伴。做错了事情会说对不起,也会表达感谢,懂得感恩。再如,遵守规则方面,能自觉遵守大大小小的集体规则,包括幼儿园、家庭、社区、社会里各种各样的规则,知道按时来园、不乱扔垃圾和垃圾分类投放、不随地吐痰,过马路要走横道线等,有比较自觉的行为。

这些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文明习惯很重要。学前期是良好习惯的形成期,如果一旦习惯“歪”掉了,将来要改造过来会很难,甚至会事倍功半,因为“改造型”的教育远比“形成型”的教育更难。

二、婴幼儿习惯形成有什么特点

接下来特别要和大家分享孩子在习惯养成中的主要特点。了解、把握孩子的心理特点,就能在习惯培养中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孩子的特点有很多,有四个是主要的:

首先,从具体到抽象。学前孩子思维的特点经历了从直觉动作思维到具体形象思维的发展过程,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要到大班的时候,在五六岁才开始萌芽。因此,学前期,特别是3—6岁孩子,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理解事物从具体逐渐到抽象。

所以对学前孩子进行习惯教育,给予他们的“信号”切记抽象。有的成人常常会对孩子说,“要做一个懂礼貌的孩子”“有礼貌的孩子人人喜欢”。这样的话,孩子不太理解,因为“礼貌”太抽象。例如,带宝宝去外婆家,父母如果对孩子说:“宝宝今天要有礼貌,你有礼貌了,我们下次再去。”这样抽象的、概括化了的语言,孩子不能完全接受,更没法有效影响他们的行为。而要把“礼貌”具体化:今天我们要到外婆家去,进门第一件事情要做什么?要叫外婆好,外公好。如果外婆给你吃东西,宝宝要说什么?要说谢谢。吃饭的时候,大人们如果还没有开始吃,宝宝能先吃吗?不可以,要一起吃,等等。这些具体、直观的“信号”,符合孩子的思维特点、理解事物的水平。

此外,要尊重老人、要喜欢阅读、要讲卫生……“尊重”“阅读”“卫生”等词语,太抽象、太概括,不利于孩子理解,更难以导之以行。所以,对学前期孩子来说,要顺应他们思维特点、心理特征。逐渐地,孩子们在积累了大量具体体验后,才慢慢形成抽象的概念。

其次,重行动,逐渐明道理。在品德教育中,我们常常说,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但是,对学前期儿童,特别是大班之前的孩子,如果你要晓之以理、讲道理的话,可能白费劲了,因为他们还不是非常“懂”道理。讲道理、懂道理是要建立在逻辑思维充分发展基础上的。

所以,对学前孩子进行良好习惯培养,可能更多的是要导之以行,就是要告诉他应该怎么做。比如,吃饭问题,是许多家长最头疼的事情。有边喂边吃边讲故事的,有把看电视作为吃饭诱饵的,还有必须爸爸地上爬一圈,宝宝再吃一口的,等等。怎么办?如果我们晓之以理,同宝宝说吃饭对你的健康非常重要,要按时吃饭,多吃蔬菜,营养要均衡,孩子是不理解的。父母只有重行动:从孩子断奶后的第一顿饭开始,坚持按时吃饭,让宝宝学着自己独立吃饭,荤菜蔬菜样样吃,吃完才能玩。这些,实实在在的行动,才能让孩子养成好的习惯,通过做,慢慢便习以惯之了。等孩子思维能力发展了,才会逐渐明白道理,晓之以理方能生效。

还有,容易反复。孩子要建立好习惯,一定有个时间的效应、积累的过程。只有不断地反复出现这个行为,他的大脑皮层上才能建立相应的条件反射。孩子的神经系统不像成人那么成熟,还在发育过程中,因此好习惯的形成一定是反反复复的、不断积累的。

常听有的家长对孩子说,这事我已经同你说过了呀,玩具玩好要放到玩具柜里去,书看好了要物归原处,自己的衣服要自己穿,你怎么又忘记了?我们说,孩子要建立一个条件反射,需要我们有一张“婆婆嘴”,不断地反反复复强化它,该行为出现才能成为自然的、自动的反应。所以,成人要耐心、耐心,再耐心。要正视孩子的年龄特点,理解孩子的行为反复,接纳好习惯的形成过程。有信心,陪伴孩子一起成长。

再者,个体差异明显。我们常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两片树叶是一模一样的,同样,也没有两个孩子是完全相同的。孩子之间是那样的不一样,神经类型不同,气质特点不一,造成他们在建立条件反射、在形成一些好习惯的时候,有的孩子容易一点,有的孩子就困难些。如同睡觉,有的孩子入睡很快,头碰到枕头就睡着了。但有的孩子入睡特别难,特别慢,好不容易哄好,似乎睡着了,但成人刚离开就又醒了。这些都反映了孩子的神经类型的差异。

这种差异也反映在建立条件反射、形成好习惯的快慢、难易的不一样。比如,有的孩子要形成动作方面的习惯、能力容易,建立的条件反射比较快,但在阅读方面,形成安静学习习惯可能就困难些。有的孩子则恰恰相反。

所以,孩子是千差万别的,我们要尊重每一位孩子的特点和不同。在与孩子互动中,最忌讳大人说的一句话,就是老把自家的孩子与别人家的比较:“隔壁老王家的宝宝样样事情都自己做,你却……”孩子都是有自尊心的,而且他们独立的性格、人格正在形成中。所以,父母要理解自己的孩子,要与孩子进行纵向比较:今天同他的昨天比、这个月与他上个月比、今年跟他去年比。这样才能比出进步,比出信心,比出良好的亲子关系。

三、婴幼儿好习惯如何培养

在了解了婴幼儿习惯形成的主要特点后,父母如何更好地因材施教呢?建议可以参考以下这些做法。

其一,一致是重要保证。现在家庭里大多是一个孩子,我们常说这是“四二一综合征”,即家里有四位老人,有爸爸妈妈两位大人,还有一位孩子。因此,在这六位成人共同教育孩子、与孩子互动过程中,特别是好习惯养成时,家庭成员的一致性非常重要。

现在由于客观上的一些原因造成了很多教养要求一致性上的困难。比如,经常听到一些年轻的爸爸妈妈因为工作很忙,就把孩子托付给老人带养。而祖辈老人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双方老人争着带孩子,于是为了“公平”,就轮流带,爷爷奶奶家住一个月,再到外公外婆家住一个月;另一种情况是,双方都不愿意带,怕担责任,怕身体吃不消、怕影响自己的生活,于是也采用轮流带养的方式,共同承担义务。其实这种轮流带养的情况,对孩子的教育,特别是习惯养成过程中,会产生许多不利的影响。如何尽可能把不利的因素降到最低呢?

在这种情况下,要加强孩子习惯培养的一致性尤为重要。首先,父母要承担起育儿第一责任人的角色。虽然与孩子互动时间有限,但对孩子当下发展的支持和未来发展的规划等,要负责任地进行整体性思考,不能因为工作忙碌,交给奶奶或外婆,一切就完事了。其次,父母在教养一致性问题上要发挥关键性的作用。要牵头组织家里六位大人,在育儿价值观、教养要求、习惯培养的具体方法等各方面达成一致。甚至,有可能的话,在一些物质条件上也尽可能保持一致,如宝宝在自己家、奶奶家、外婆家吃饭的椅子都一样,使用的餐盘也一样,等等。让孩子看到这些,自然而然地形成独立用餐的条件反射,不会因为换了地方,换了成人,就表现不一。再次,一旦发现孩子在习惯养成中出现了新问题,不要互相责怪,更不宜当着孩子的面交流,应该及时商量,讨论处理方法,并继续保持一致性。这样更有利于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文明习惯逐渐形成。

其二,坚持是关键因素。好习惯的养成有一个时间的效应,需要不断地反复、重复,不断地坚持、保持,才能习惯成自然。所以,坚持是养成好习惯的关键。

在坚持这个问题上,想同大家分享一个阅读的例子。做父母的都希望孩子喜欢阅读,与书为伴,因为热爱阅读的孩子将来一定会有出息的。那么阅读这个学习习惯的养成也要靠坚持。《上海市0—3岁婴幼儿教养方案》强调,父母应保持每日有1小时以上的时间与孩子进行交流互动,包括亲子对话、讲故事、念儿歌、亲子阅读等。其中,阅读习惯的养成就很需要坚持。让孩子从小体验到书的世界是非常有趣的、丰富多彩的,他才能真正与书交上朋友。

现在许多父母也意识到阅读是很重要的,于是家里买了一大堆孩子的书,然后跟孩子讲故事,一天一个故事,甚至一天两三个故事,每天换花样。怎样阅读才能效果更好呢?从婴幼儿心理特点来分析,没必要天天“翻新”,因为年龄小的孩子是喜欢重复的,乐意看(听)熟悉的事物,如同他们喜欢百看不厌的电视广告那样。因此,父母给孩子阅读,可以选择一个适宜的绘本,然后天天讲,讲一个礼拜,甚至十天。从最初大人完整讲,逐渐到大人与孩子一起讲,最后由孩子一个人讲,甚至能独立复述故事。其中,语言的积累、好词的丰富、对阅读的兴趣等,都慢慢培育起来了。所以,坚持讲一个故事,坚持每天(如睡前)阅读,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自然生成。

其三,奖励是主要方式。奖励这一教育方法在孩子习惯养成过程中非常重要,好孩子是表扬出来的,不要吝啬我们的奖励。那么,怎样奖励、如何奖励更加有效呢?

奖励的内容有许多,买一个玩具、外出郊游是奖励,一个微笑、一句表扬、一个拥抱也是奖励。家长要了解孩子的兴趣和需要,让奖励成为激励孩子养成好习惯的有效动力。

奖励的方式很有策略。可以从最初一个行为获得一次奖励,如今天宝宝自己收拾玩具了、自己独立吃完饭了就给予奖励;再到逐渐拉开距离,延迟奖励,如两天中都能自己吃饭,或一周中都会自己整理玩具,才获得一辆心爱的小汽车、一个娃娃等。这样让孩子的行为有个持续的保持,乃至成为好习惯。

学前期孩子的自尊心、自我意识已经唤醒了,他们具有了被肯定、被认可、被欣赏的需要,所以奖励还是最主要的方式。

其四,惩罚也是一门艺术。教育方法中,以表扬为主,但也一定有批评和惩罚。批评和惩罚,是为了让孩子明白是非,让孩子接受行为后果的惩罚。

然而,惩罚也是有艺术的。首先,要规则在先,并与孩子共同约定。切忌父母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惩罚孩子,更忌讳随性打骂孩子,这样只会适得其反。例如,去朋友家做客,事先要与孩子一起“约法三章”:如何懂礼貌、怎样遵守规则等,并注意要求的适切性和宝宝行为的可能性。如果做到了,要及时奖励;如果违反了,要接受惩罚。其次,惩罚要让孩子明白缘由,让宝宝知道是违反了什么约定而造成的,使惩罚也成为孩子自觉反思后的一种行动。还有,惩罚的方式可以是各种各样的,可以是取消一次活动、不购买一个玩具,也可以是拿掉一颗奖励的五角星,等等。再次,惩罚也要给予“出路”。因为惩罚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最终形成好习惯,所以,还是要创造条件,给予改正的机会。仍以上面的例子为例,如果这次去朋友家做客孩子表现不好,接受了惩罚,取消了一次买玩具的机会,但如果双休日去外婆家,遵守规则,改正了,就可以把那个玩具补买回来,让孩子能感受到及时改正的行为所带来的喜悦。

在惩罚中,既要言而有信,说到做到,更要注意尊重孩子的感受和需要,做到适度适宜 ,让教育方法成为孩子好习惯养成的有效支持。

总之,婴幼儿好习惯养成是一种教育,更是一份家庭教育的责任。我们家长要学点儿童心理学、教育学知识,更多地了解孩子,读懂孩子这本“书”。在培育孩子好习惯的过程中,努力做到:第一,要言传身教。我们做父母的自己要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文明习惯,要有正确的是非观、价值观,修炼自己的素养和人品,才能培育出一个具有良好习惯的孩子。第二,要有互动智慧。教育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家庭教育也不例外。要注意适时、适宜、适度——尺寸问题,注意因人、因事、因境——对象问题,让每一次亲子交流都成为一个温暖的成长陪伴。第三,要有胸怀。养育孩子的过程是一次长跑、一次慢跑,勿急勿躁,平和一点;勿小勿碎,大气一点;勿近勿全,看远一点;使亲子互动这一生命与生命的对话 ,变得更加愉悦和有意义。

让我们每一个家庭能够享受到与孩子共同生活、共同成长的快乐!让我们每一位孩子能够获得良好的习惯,并拥有美好的今天,幸福的明天!

本内容经授权发布,选自上海教育出版社《成长解码》一书

编辑:马天恩 丁琳(实习)
全局签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一篇:怎样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家长笔记展示

下一篇:教孩子养成这10个习惯,受益终生

sitemap.txt | sitemap.xml | sitemap.html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彩虹邦人脉系统 ( 皖ICP备2021012059号 )

GMT+8, 2025-1-16 10:52 , Processed in 0.202245 second(s), 46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