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

2022-8-28 12:15| 发布者: uzb1vzvuembl33| 查看: 1833| 评论: 3

这里是默认签名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调研中国人民大学时发表的重要讲话,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提供了根本遵循。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为党和人民事业服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

由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科研处、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评价研究中心和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研究中心近日共同举办的“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中国人民大学重要讲话精神,开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专家研讨会以线上形式举行。与会专家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对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进行深入思考。

坚持党的领导,落实立德树人,传承红色基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为党和人民事业服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这一重要论断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提供了根本遵循。

国家总督学顾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原会长瞿振元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站在世界大变局、民族复兴全局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高度,对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观点、新要求,为中国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包括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核心组成部分。

坚持党的领导,是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根本保障。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胡百精认为,中国高校要坚持党的领导,回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高宝立研究员认为,回顾百年历史中我们党领导教育事业的光辉历程,党的领导是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

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瞿振元认为,要抓住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既要不断明确方向,又要把培养人作为经常性的中心工作,切实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国人民大学评价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主编周光礼认为,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帮助青年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长大为时代新人。《江苏高教》主编沈广斌认为,高校要从立德树人根本目标出发,坚定人才培养目标,严格政治素养要求,积极研究探索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

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要传承红色基因。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院长、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刘复兴教授认为,传承红色基因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的内核、灵魂、价值与信仰以及精神品格。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红色基因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一是党办的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二是党办的高等教育要服务党的中心工作;三是党办的高等教育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四是党办的高等教育要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五是党办的高等教育要重视教师队伍建设。

大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习近平总书记对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提出了殷殷期盼。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在全球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的作用不可替代。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施晓光教授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全国高校未来的办学指明了方向,为今后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合作等大学职能的发挥提供了大方向、大思路和大方案。周光礼认为,任何国家的大学都是与其文化模式相适应的,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们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只能走自己的路。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副会长、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王战军教授认为,走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要做到两点:一要坚定信心。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指引,有国家宏观的战略部署,有大学的努力。二要加强研究。要充分认识到走新路的艰巨性,认识到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在加强探索基础上进行创新。

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有哪些特质?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吴晓球教授认为,第一,不能走封闭之路,要有国际视野;第二,要继承、发扬、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第三,要系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第四,要扎根中国大地,研究中国问题。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马陆亭研究员认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基本方位是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要面向新发展格局,推动高水平开放,进一步迎接未来科技产业变革的挑战;建设成功的标志是其作用的显现,一流大学的影响力一定要超越大学本身、跨越国界。为此要加强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首先思考什么是好的教育发展和大学责任担当,面向未来打造新的产业源头,其次要科学把握政治论哲学和认识论哲学两种哲学认识,高等教育是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伟大目标的手段,但只有遵循教育规律把自身发展好,才能完成使命。《光明日报》教育部主任田延辉认为,守正创新才有世界一流,有特色才有一流,重视基础才有一流,越开放越一流。

如何看待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本土化?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李立国教授认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中国特色是内在的魂,外在的形则是达到世界一流大学办学标准。没有一流大学的中国化、本土化,就不可能实现一流大学的独特性和国际影响力。

如何走好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刘复兴认为,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动摇;要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要科学处理好中国特色与世界一流的关系、扎根中国与改革开放的关系;要以马克思主义来武装青年学生的头脑;要联系中国实际,研究中国问题,创新中国理论,加快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要弘扬红色教育家和人民教育家的精神,建设一支继承红色基因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要做好规划,做好艰苦细致的建设工作。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需要充分的投入保障,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洪成文教授利用高等教育财政性经费、我国社会慈善捐款总额、高净值家庭资产等方面的数据说明,当前我国应创建中国特色的大学筹融资制度。

助力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

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在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中肩负重要使命。《中国高等教育》总编辑唐景莉认为,高校要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更好地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总编辑高自龙认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一要纠正“他说”研究范式惯性,尤其是研究中国问题,不能言必称希腊、证必从西论出;二要纠正单向度思维逻辑,既扎根中国大地又用大历史观、全球视野展开学术理论研究;三要纠正话语表达生硬问题,真正融通中西话语并以中国话语体系表达。

建设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要注意研究范式创新。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申素平教授认为,第一,要提出好问题。要提出扎根中国的中国问题,也要提出世界的问题、人类的问题、历史的问题,解决时代之题、历史之问、现实之需。第二,要有国际视野,要把问题放在世界坐标中去观察。第三,要有方法革新。以教育法律研究为例,比较法是一个基本方法,但以往的研究过多地集中在一个规则和条文本身,但对法律规则的理解、对政策和制度文本的理解,离不开历史、文化和体系等维度,这是目前教育政策法律制度研究当中较为缺失的一环。

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不能故步自封。《重庆高教研究》主编蔡宗模认为,要深入推进中外文化交流融通,既做到服务世界,又实现洋为中用,要把“请进来”和“走出去”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国家软实力建设中的作用,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

建设一支优秀教师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的学校特色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有一支优秀教师队伍,强调教师要做“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必须关注教师队伍建设。《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常务副主编吕文妙认为,一流大学一定要有一流教师,教师队伍建设是办一流大学的重要抓手。吴晓球认为,一流的教师队伍是创建一流大学的根本保障。反对“网红”、追求流量的教师,追求流量不是大学教师应该做的事情。教师应该脚踏实地做真学问,要研究中国问题,回归基础理论研究、教学科研的基本工作。

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要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高宝立认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必须加强高质量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形成有利于教师充分释放才华和能量的体制机制。对照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教师提出的殷切期盼,广大教师要提升自觉修为,继承红色基因,高校要充分发挥教师队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中国教育报》2022年06月02日第9版

作者:本报记者 杨桂青
这里是默认签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一篇:格局到底是是什么?

下一篇:吉首大学: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

sitemap.txt | sitemap.xml | sitemap.html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彩虹邦人脉系统 ( 皖ICP备2021012059号 )

GMT+8, 2024-10-30 21:22 , Processed in 0.349283 second(s), 57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