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带你更好的了解中医文化和中医功效

2022-8-21 20:12| 发布者: ugbk5qkuebxbkz| 查看: 1991| 评论: 14

爱生活 爱研究 爱分享

我是王时珍

“时珍说药”正在更新

药食同源,多研究,变思维增常识

愿每个家庭都有个健康调理小能手






大家好,我是王时珍。

自从开始写“时珍说药”,小王陆陆续续写了几十味常见的中药材了,大部分都是咱普通人日常理疗、养生能上手用的。

在跟大家一起学习、分享的过程里,我也对中药、中医养生有了更深的理解。

很多人说中医是个挺玄学的东西,什么阴阳五行、天人合一、五运六气……他们觉得透露着不可信的“玄乎”。



诚然,对中医基础理论影响较大的哲学思想有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但跟玄学的“形而上”还是有区别的,到是跟易经有同源,只是把五行规律和原理从应用社会变成应用到人身上了。

易经在我国古代文化里一直占据重要地位,是儒学的首经,科举也得考,中国在公元前5年到公元1430年(郑和七次下西洋)前,都是世界上最牛的国家,说明易经系统直接或间接指导社会运行是有很大作用的。



药王孙思邈曾说,“不知易,不足以言大医”。

中医文化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好懂,有易经的基因。

有真水平又有仁心仁术,会认为中医文化是真能救世利民的大学问,没真本事那就一颗老鼠屎搞臭一锅粥,不可信的是某些中医人。

有了以上的基本认识,小王今天再和大家一起了解下有哪些“模式”性思路,去学习每一味中药材的功效,为啥它会有这个功效。


用意象类比来理解药材的功效




啥叫意象类比?

简单来说,就是联想、比喻、象征、归类、发散思路去联系。

小王给你举个例子就很容易明白了:

一杯水里,质地重的东西会沉下去,质地轻的东西会浮上来,所以,我们日常里你看上去质地重的中药一般都有“下行沉降”的作用,比如矿物类的药材;质地轻的中药有“上行升浮”的作用,比如植物类药材。

有些植物类药材质重,比如决明子,它就也能治便秘这种人体下部疾病。

同样是植物类药材,根类的中药大多有滋补的作用,像丹参、当归、何首乌、牛膝等等,更多治疗人体下部疾病,因为,根是根植大地,帮植物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主要功能是“吸收”,所以滋补。



但你看植物的茎和枝,是输送营养和水分的,是“疏通”作用,像麻黄、桂枝、海风藤、通草等这些中药,它们还能治疗人体躯干和上肢部位的病。

而叶子是植物的呼吸器官,在中医上肺主呼吸,所以,类比联想,叶子类的中药大多能帮助肺部排浊——叶子质地轻的擅长排上部之浊,质地重的擅长排下部之浊,不轻不重的,上下皆排。像桑叶、枇杷叶质地比较轻,常用做治疗胸闷咳喘;而艾叶这类质地重,就还能通下,利便;侧柏叶质地不轻不重,既治咳喘,又能治大小便不利。


根据四气五味理解中药功效




中药很注重“升降浮沉”,功效不仅取决于质地的轻重,还取决于四气五味、炮制方法、配伍等等。

我们普通人学点中医知识,最直接的先了解四气五味与药效的联系,应付日常养生就够用了。那啥是「四气五味」呢?

四气指的是中药的寒、凉、温、热四种特性;而五味就是药的味道,有辛、甘、酸、苦、咸。

我们都知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自然之理,

那根据药材在什么时间采集,也可以大体知道这个药都能干什么用:

春天是生长升发的季节,采收的药材多温性,多入肝

夏季炎热,作物旺盛,此时的药材性热,多强壮的作用,可入心

秋天燥热,收获的东西可抗燥热,药材多是性凉,滋补入肺

冬天大地封藏,这个时候收获的药材性寒,多有收敛的功效,可入肾



说到五味,常见的理解是入口知味,入口是酸是苦,那味道就是这个了。

五种味道有各自的作用,《内经》记载分别是“辛散、甘缓、酸收、苦坚、咸软”。

那对应到中药功效,怎么理解这个呢?

1、味辛的药材一般都有发散宣发的功效,比如辣椒,是辛辣的吧?它能让我们出一头汗,这就是发散。辛主,跟肺有关的疾病,就都能靠了。

2、主脾,脾主运化。“甘缓”就是说,甘甜的东西一般都能运化生津,补血恢复,像大枣这种,都是这类。

3、“酸收”是说酸味的药材能收敛固涩,止汗止血止咳、治泄泻、调气这类都算“收”。酸主肝

4、苦主心,心连接着血脉,“苦坚”,所以苦味的中药材一般都能坚强牢固血脉,疏通活血。苦还能燥湿。

5、再说咸,日常把萝卜上撒点盐,腌制片刻,萝卜就会变软。这就是“咸软”的作用。咸味的药材能软化,它一般帮助的是肾,肾的功能是纳气和藏精。



《本草纲目》里说“酸咸无升,甘辛无降,寒无浮,热无沉”。

这句充分概括了这样一个意思——味辛甘、性温热的中药一般都有“升浮”的功效,像桂枝、黄芪,都能治疗人上部和体表疾病;而味道苦酸咸、性寒凉的中药大多是“沉降”作用,像大黄、芒硝等,多治疗人体下部和体内疾病,像肠胃胀满之类的。

总的来说,理解中药的功效以及来源,说复杂也不复杂。

复杂在我们不能单看质地沉降和四气五味——毕竟,我们都是学马克思哲学长大的,看事情要全面、要综合各方来辩证——但中医思维又是能寻迹可考的,规律满多的,让我们得以对这个庞大的系统慢慢消化。

希望我们对自身的健康、对生活有更多的思路去思考和面对,而不是局限在一个“系统”。

这也是马克思哲学教会我们的。

我们明天见。

图片来源:网络




「往期推荐」

秋季宜吃 山药,吃点平价“小人参”健脾补肺
<hr>参考文献

【1】李时珍著,黄志杰、胡永年编,《本草纲目类编 本草纲目中药学》
【2】《三个月学懂中医》《内经》
【3】中华中医药学会,《本草纲目(中)新校注本·第三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一篇:中医养生保健知识

下一篇:中医药如何高质量发展?五位院士同台建言

sitemap.txt | sitemap.xml | sitemap.html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彩虹邦人脉系统 ( 皖ICP备2021012059号 )

GMT+8, 2024-11-24 22:23 , Processed in 1.062247 second(s), 58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