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旬奶奶拒绝高薪,坚守贫困县54年,义诊超10万人:她的传奇人生

2022-8-11 13:31| 发布者: uqdza2r36y| 查看: 1355| 评论: 0

这里是默认签名
好久没看到这么温暖又让人感动的热搜了。


一位7旬奶奶,拒绝高薪聘请,一直坚守在条件艰苦的地方治病救人。


她叫路生梅。在她身上有很多标签:2021年度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中国好人、最美医生、全国道德模范......


这些荣誉,便是她54年来,最好的见证和认可。


上学时,老师告诉她,“治病救人是医生的天职”。


这句话,一直被她视为座右铭,所以哪怕没什么钱,生活环境艰苦,也要坚守在这里。


她救了很多人,也影响了很多人。


如果你有机会去陕北佳县,在大马路上随便问一句:你认识路大夫吗?


十有八九,都会得到肯定的答案。







走进一孔窑洞,这便是路生梅生活了50余年的家,墙上的黑白照片好似将我们带到了50年前的一个隆冬清晨...







01▼



走进一孔窑洞,便走进了路生梅生活了50年的家。


一整面的照片墙,能回忆起她人生各个阶段的故事。


54年前,学儿科的北京姑娘路生梅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在给党组织递交的申请书里,她认真写下这样的承诺——“为党健康工作50年,为佳县人民服务50年”。







1968年12月。


路生梅一路西行,乘火车、搭卡车,从北京到西安最终抵达目的地——陕北佳县


就这样,她成了这片黄土高原上的新住户。


看着面前的两孔窑洞,墙皮不断脱落,周围全是坟头,她怎么也没想到这里就是佳县人民医院。


她没有住过窑洞,寒冷的冬夜里,只能蜷缩在冰冷的土炕上睡觉,这里甚至没有干净的水,更没有好的医疗设施。


可即便如此,她还是一呆就是54年。


“在一个很冷很冷的隆冬早晨,我拎着小包,走过窄窄的街道,进入佳县人民医院大门.......我不是来往过客,而成了这里的子民!”







佳县,三面是水,一面向山,是榆林地区最穷的县之一,物资极为匮乏。


但是比起物资,当地乡亲们的医疗常识更为贫瘠,一次难忘的出诊经历让路生梅更加坚定了坚守的决心。


那是一个大雪天,路生梅外出出诊,不到10里路,摔了49跤,好不容易到了村民家门口,却看到了这样一幕——


在昏暗的煤油灯下,一位产妇披头散发地坐在土袋子上,另一个妇女死死揪住她的头发,手里拿着一把生锈的剪刀,场面让人不寒而栗。


她们正准备给新生儿剪脐带。


“你别剪!”路生梅着急地大喊道。随后,她用随身携带的消毒器械给孩子断了脐。


当地的产妇在这之前基本都是用这种方法割断脐带,很多婴儿感染破伤风,出生4—6天就夭折了。







还有一次,一对夫妻背着一个像蚕蛹一样被包裹的孩子赶到医院找路生梅,父母在不停哭诉,孩子却安静得可怕。


打开里三层外三层的被子,才发现,孩子已经呼吸困难,路生梅用尽全力,也没能救回来。


原来,夫妻俩听信了一些土办法,试图用这样的方式让发高烧的孩子多流点汗......


这些经历,让路生梅后怕。


出诊回来后,身为儿科医生的她觉得这里就是最需要她的地方,这里的人民就是最需要她的人。


她再也不走了!


她暗下决心,一定要改变佳县落后的医疗条件,改变落后的生育观念。


02▼



路生梅创办了佳县第一个正规儿科,创建了“爱婴医院”,用三年时间,将佳县新生儿高达60%的死亡率,归零。


路生梅说:“我已记不清自己救过多少孩子。”







路生梅的坚守,也让佳县一步步走在了变好的路上。


在她的牵头下,县卫生局决定定期组织开展育儿学习班,让育龄父母懂得了不少妊娠及育儿知识。


后来,国家医疗保障惠及佳县,佳县城乡也开始移风易俗。


准妈妈都定期孕检,在医院分娩;孩子生病第一时间就医,父母们都学会了科学育儿。


但只有儿科还不够。


乡亲们都知道了县里有一个“北京来的大夫”,瞬间看到了希望,觉得路生梅什么都能治,于是相继拜访。


为了不让病人失望,儿科专业的路生梅在工作之余抓紧一切时间学习各种医学知识。


“除了内外科、儿科,我还学了妇产科、皮肤科技术,不少老乡习惯看中医,我又自学了针灸。”


白天治病,晚上学习,硬生生把一个“专科医生”锻炼出了“十八般武艺”。







这份工作几乎是“007”,且全年无休,甚至下班回到自己的小窑洞中,很多人也会急匆匆地来看病。


可不管她有多忙,是不是在吃饭,或者睡觉,都会第一时间接待来访的病人。


她承诺,她住的窑洞,患者可以随时来找。







03▼



1981年,路生梅到北京协和医院进修,成绩突出,医院想要留下她,她不留。


1999年,路生梅到了退休年龄,西安、榆林的几家医院以20万年薪返聘路生梅,她不去。


2018年,路生梅的“50年之诺”已经完成,本可以离开佳县回北京养老,她却不走了。







有人问她选择的理由。


她说:“我有退休金,不需要那么多钱。我对佳县有感情,这儿的人还需要我,我也有能力帮助他们。”


54年时光,佳县大部分人都找路生梅看过病,甚至很多家庭4代人患病都是路医生治疗的。


从“小路、路姐、路姨”到“路奶奶、路大夫”,当地人对路生梅的称呼,亲切又尊敬。


路生梅为佳县奉献自己,掏心掏肺的爱佳县人民,佳县人民也敬爱她、感激她。


有人粗略统计过,仅仅在退休后的二十余年中,她义诊的患者就超过了10万人次。







退休后,除了出义诊,路生梅还积极参与到公益活动中。


她和其他老年人一起练书法、学唱歌,还带动大家组建起了佳县老年志愿服务队,积极开展关爱老人儿童、关爱社会、关爱环境的志愿服务活动。


让佳县其他老年朋友们也过上了积极向上的老年生活。


她称自己没有退休:“作为党员,为党工作没有退休年龄;作为医生,为病人接触病痛也没有退休年龄。”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后,时年76岁高龄的路生梅主动请战。


她写下请战书:“无论奔赴哪里,无论生死,我都要参加,因为肩上有责任,心中有使命,因为我是中国医生。”


“不要嫌我老,我愿把生命留给患者,留给年轻的同行们!”


这份请战术曝光后,激励了一个又一个年轻医生前往武汉抗疫。







04▼



一个女性,在这片土地,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如今,路生梅已经改了自己的诺言,将“要为佳县人民服务50年”改为了“为佳县人民奋斗终生”。


她说:“医生就像一只拴着线的风筝,线永远在病人手里。只要病人一拉线,我就会出现在他们面前。”







路生梅这样的人,还有很多。


云南大山深处的乡村教师侯长亮,被人民日报“点名”三次。


他在深山支教12年,见证了乡村教育的变化。







在乡村,有不少孩子辍学,侯长亮就在支教过程中,一次又一次地上门拜访,和父母耐心交流,努力劝说他们把孩子送回学校。


“从最开始支教的时候,很多小学生辍学,经常去家访劝他们回来,到后面看着学生们一个个毕业,看着他们读初中读高中,非常高兴,觉得自己的付出没有白费。”


在告别的时候,这些孩子的眼睛都红了,紧紧地抓住他们的老师。车子开动后,孩子和父母就一直跟在车后送行,舍不得侯老师离开。







还有深入基层共同扶贫的90后夫妻吴应谱与樊贞子,一头扎到贫困村,帮助乡亲们脱贫。


实地了解村民们的难处,一起为消除贫困而共同奋斗。


未曾想到,最后在与项目负责人洽淡工作的途中,不幸发生坠河事故......


与他们一样的还有最近因《大山的女儿》电视剧又被大家记起的“第一书记”黄文秀。


毕业后放弃高薪工作,回到家乡帮助村民们致富。


最后因山洪牺牲在扶贫路上。







《纽约时报》曾嘲讽中国脱贫一定会失败。


但正是因为有无数个像他们一样的人,用青春、精力甚至生命,让奇迹实现,狠狠打了西方国家的脸。


他们前仆后继,执着地坚守在一个鲜为人知的地方,用辛劳、牺牲托举起一代人的命运。


这些人也不过是在黑暗中摸索着前进的普通人,但却成了无数人最渴望的那束光。


出品 | 益美传媒

作者 | 小山己
这里是默认签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一篇:兰州往事:俗世高人马道士的传奇人生

下一篇:特稿:潘文郁的传奇人生

sitemap.txt | sitemap.xml | sitemap.html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彩虹邦人脉系统 ( 皖ICP备2021012059号 )

GMT+8, 2024-11-23 12:15 , Processed in 0.249658 second(s), 46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