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一帝”一词,常常被人们用来形容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时期,开创伟业、惠泽千秋、建立不世之功,受后世尊崇的帝王。
“千古一帝”最早出现于明代学者李贽所写的《藏书》一书中,一句“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借对秦始皇的褒奖来达到对明代儒学沉闷、教条的猛烈抨击。
“千古一帝”这个词也随着李贽思想的成熟,逐渐流传下来,成为古人乃至今人对秦始皇的尊称。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封建史上一共出现了四百九十四位皇帝。
那么若以现在的评选标准,这近五百人中到底有谁能像秦始皇一样,担当起这“千古一帝”的尊号?
恐怕毛主席在诗作中已经给出了答案——“秦皇”、“汉武”、“唐宗”,而近年来呼声最高的明太祖朱元璋也可以算作其中。至于宋太祖赵匡胤他的功绩与其他几位相比,就要显得逊色许多。
秦开万制
公元前247年,秦国迎来自己的新君,年仅十三岁的嬴政。即位后他最为忌惮的政治势力还是母亲赵姬和吕不韦,两人将秦国内廷、外朝控制得死死的,几乎架空了秦王。
吕不韦作为精明的商人,自然知道自己与赵姬的分裂在所难免,为了维持自己的势力,同时加剧秦国贵族与赵姬的矛盾,他将宦官嫪毐安插在赵姬身边做男宠。
随着嬴政一天天长大,他与赵姬、吕不韦、嫪毐的矛盾日渐凸显,三方暗流涌动,谁都想直接吞掉另一方。
前238年嬴政于祭祖之时,通过军事调动、统帅任命、冲突部署于宫门之外滴水不漏地镇压了咸阳宫中的嫪毐叛乱,将其车裂处死,借势将其母赵姬软禁,粉碎了赵姬、嫪毐党羽,此时嬴政年仅十九岁。
此后,吕不韦与嬴政的矛盾便被公开摆在台面上,秦国的群臣此时也看出来,嬴政并不是一个软弱无能之君,如今吕不韦已经年过中旬,而秦王才刚举行加冠之礼,审时度势自然投入年轻的嬴政麾下。
少年老成的嬴政也借群臣之力一举扳倒吕不韦,完全实现了政由己出。少年的成功让嬴政志得意满,他开始继承秦国先君的遗志——一统天下。
他先是完整地贯彻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的所有强国利民之策,同时提拔韩非、李斯、蒙恬、王翦、王贲、李信等文臣武将,同时通过外交与军事并重的手段,先后攻灭韩、魏、赵、燕、楚、齐六国。
中华大地在嬴政的统治下第一次完成实质上的统一,一个新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国”正式登上世界历史舞台。
在之后的十二年间,嬴政又完成了修筑郑国渠、秦长城、兵马俑,统一文字、度量衡、车轨、盐铁等一系列前无古人的举措,一举奠定了中华帝国大一统的典范,为后世留下了影响千年的制度样本,秦始皇无愧于“千古一帝”的称号。
文治武功
就在秦始皇带领秦国走向强盛之时,北方的蒙古草原,一支名叫“匈奴”的游牧民族也在暗中崛起,并在数十年的时间内不断壮大,对中原王朝产生极大地破坏,直到他们碰见了一个叫刘彻的帝王。
公元141年,此时的中国已经迈入西汉,这一年勤政贤明的汉景帝驾崩,中原王朝又进入了少年帝王统治的时代。
这个叫刘彻的少年皇帝对政治的掌控程度丝毫不亚于当年的秦王嬴政。在短时间内便铲除太皇太后窦氏、皇太后王氏为代表的外戚势力。
此后又将前朝的宰相一律罢免,做到了中央官员的任免一律由自己掌控。刘彻又将儒学定为国家官员唯一的考核标准,确立了以“三纲五常”为主的中华道德伦理,极大地加强了君主专制。
为了加强中央对全国的管理,刘彻又颁布诸多如“推恩令”、“盐铁令”等法令,将地方财政、军事大权收归中央。
军事上派遣卫青、霍去病、李广、李陵、赵破奴等名将北击匈奴,一改数十年来被动挨打的局面,深入匈奴腹地百余里,让匈奴再也无力南下。
此外刘彻还开创性地打通西域走廊,建立东西方交流的“丝绸之路”,让汉代文化、经济、得以传播到中亚以及西欧。让“汉”这一国号,自此成为一个民族的代称。
在他之后的五百年,又一位叫李世民的帝王将这一伟业继承并开创发扬,开创了中国封建史上的又次一巅峰。作为在马背上长大起来的帝王,李世民的青年时代是在无数次征战与血雨腥风中淌过来的。
作为大唐开国最能打的皇子,他通过血腥的手段杀死自己的兄弟,逼迫父亲将皇位禅让给自己。这一出戏码很难不让人想起前朝的隋炀帝,可李世民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终其一生都没有在治理国家方面犯过什么错误。
自即位起李世民勤勉刻苦、广开言路,贞观一朝出现了无数谏臣,许多利民利国的政策得以迅速制定并实施下去,大唐帝国在他的统治下一片兴兴向荣,成为当时世界最强大、最富有的帝国。
正如大部分中国人一样,提到中国古代最强盛的朝代,一定会想到汉、唐,提到汉唐第一时间想起的便是汉武帝刘彻与唐太宗李世民两位帝王的丰功伟绩,他们二人称“千古一帝”,实至名归!
传奇帝王
若要说一个人在古代做什么最低贱,恐怕没有什么比做乞丐还惨的了。若要说一个人在古代做到什么位置最成功,那无疑是皇帝。偏偏有一个人这两种身份他都曾拥有过,就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
作为一个底层穷苦农民出身的朱元璋,他的开局恐怕是历史上最为艰难的。少时经历丧亲之痛,尝过乞丐的滋味,出家又忍受挨饿之苦,最终在起义军中才得以混口饭吃,也就是在军队中他天选之子的一面被彻底唤醒。
在平时朱元璋谦逊待人、与战友同甘共苦,行军作战时冷静思考、毫不踌躇、多次拔得头筹,获得众人推举,赢得郭子兴赏识。
在郭子兴死后成功被推举为地方义军领袖,善于纳谏、广开言路的性格引得天下英雄纷纷来投,并采用“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计策避开元军的锋芒并先后赢得对陈友谅、张士诚的战争。
公元1368年,朱元璋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完成了从一个落魄乞丐到万乘之尊的转变。并于同年挥师北伐,攻克北京,建立了又一个汉人统治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在治理国家方面,朱元璋采用严苛的法令,对贪官污吏予以坚决打击,不仅限制官员之间的庇护,还从自己身边人做起上至百官之首丞相,下到地方县令,只要有一丝贪腐之风便立即处以重刑。
民生方面朱元璋多次下令减免赋税,轻徭薄赋,终其一生都保持着勤勉、节俭的个人作风,与中国历代帝王“与士大夫公天下”不同的是,朱元璋一生都秉持着“与百姓共天下”的准则。
放眼其他朝代,开国之君往往完成了开疆拓土之功,而治世、盛世却要靠后继之君去完成,而朱元璋的勤勉严苛让明朝在开国时就展现出与其他朝代截然不同的风气。
洪武一朝,朱元璋作为开国皇帝用一代人的时间就完成了大明朝统一、开疆、治世、盛世的任务,并为后世反腐、勤政、加强中央集权等方面提供了一系列范本,称其为“千古一帝”,实不为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