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让老外爱上了中国智造?

2022-7-18 07:32| 发布者: uz3mic97oub9bi| 查看: 2039| 评论: 5

这里是默认签名




《生生不息》是高通联合虎嗅打造的系列报道,旨在关注不确定的环境中,新兴技术如何在企业的通力合作下,冲破重重阻碍,焕发生机的过程。展现“连接+计算”对万物之价值,勾勒各行各业从业者对数字中国之思考。


在每个行业,都能分出两种类型的企业:一种是先站稳中国市场,再进军全球市场。而另一种,则是生来就以全球市场为重心,国内国外两手抓。


在手机行业中,小米、OPPO、VIVO都属于前者。而后者说的就是一加手机这类品牌。


无论是小米还是一加,能够站在全球化的舞台上长大,不仅仅是依靠中国的成本优势。比如一加在国外市场推出的氧OS系统,主打简洁流畅,更接近海外用户所喜爱的原生安卓系统。


他们之所以能在全球市场站稳脚跟,更多是对文化多样性、需求多样性、技术多样性的适应与突破。


有着工业皇冠之称的汽车行业,更是如此。2021年,中国汽车出口达到201.5万辆,相比10年前翻了一番,并一跃成为全球第三大汽车出口国。


要知道,在10年前,在欧洲主要发达国家市场,基本看不到中国自主品牌汽车。10年后的今天,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包括集先进技术于一身的智能电动汽车,已经进入欧洲的千家万户,德国、英国、比利时、挪威。


特别是中国自主品牌的智能电动汽车,从功能技术到外观设计,都为当地消费者所接受。挪威电动汽车协会秘书长克里斯蒂娜·比尔所言,道出了其中的奥秘:“技术应用和文化适配是中国车企真正走在世界前沿的核心。”


中国智造出海,是如何一步步俘获海外消费者芳心的呢?







对于“国产出海”,大家可能有一个误区:海外消费者对这种“中国特色”的智能化体验并不感冒。


事实并非如此,根据德勤发布的《2022全球汽车消费者调查报告》显示,有53%的德国消费者对OTA软件升级感兴趣。而对于具备交通拥堵和路径规划的导航系统,有55%的德国消费者表示感兴趣,甚至有58%的英国消费者对于这样一个“靠谱”的导航系统表示渴望。


以往,一套看似简单的导航系统,在伴随着汽车产品出口到海外时,并不能很好地适应每一个国家的实际使用条件。







曾经,欧系车的全球化,就因为导航系统栽过跟头。要知道,欧洲国家的土地面积都不大,所以他们基于自己本土用户需求来设计的车型,都不需要留太多的储存空间给车机地图。


举个例子,法国的国土面积约55万平方公里,但也仅仅只是比我国四川省的面积稍稍大出一点。很多欧系车,因为没有在车机系统内留够储存空间,所以无法在国土面积比较大的市场,提供靠谱的导航体验。


对于中国车企出海,这是宝贵的经验。正如传音、一加能在海外赢得消费者认可一样,中国车企在设计、研发、制造一款全球化车型时,除了打造可靠、稳定的产品质量之外,还要最大限度地去满足和创造多元化的用户需求。


还是拿车上使用最高频的导航系统来举例。以往,存储空间存得下地图数据就算够用。而如今导航功能越来越丰富,从过去的静态路线引导到动态路线规划,从2D地图显示到3D实时渲染。在满足这些特色功能的基础之上,还要再去兼顾不同国家的交通法规、道路信息,甚至是当地的文化和禁忌。







比如,在欧洲很多国家的道路上,限速普遍都较高。那么这个时候,对导航系统的运算能力要求也会更高。究其根本,是导航系统需要进行数据实时更新、导航内容的实时渲染。车速越快,对上述操作的响应要求就越高。


不光是导航的体验,现在围绕智能座舱所产生的新体验,无一例外地向车企的软硬件一体化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像驾乘者的个性化设置、车内虚拟助理、自然语音控制、语言理解、驾驶员监测、驾乘者识别,以及自适应人机界面。这些功能的交付,又往往不能直接复制中国本土的交互方式。
对于中国自主品牌汽车,这既是机会,也是挑战。


以创下连续三年“中国单一品牌海外销量冠军”的MG名爵为例,他们在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大量用户群体,旗下的多款纯电动车已经成功打入英国、荷兰、挪威等欧洲电动车市占率最高的国家。


MG名爵能够在这些国家获得大批用户的认可,自然不仅仅是满足了最基础的用户需求。


一款好的产品,往往是在创新的过程中,不断地为用户创造“惊喜”,而非简单的满足需求。毕竟,只有对自己提出150分的要求,才能保证给到用户是100分以上的体验。







在过去,让一台汽车持续不断地为用户创造“惊喜”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最直观的,传统的马力、轴距等机械参数一出厂就难以修改,即便是车内娱乐系统、座舱控制都是一成不变的。但用户的需求可能会随着生活、工作、家庭等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考虑欧美国家的用户,换车周期普遍都比较长,现在美国人手里的车,平均车龄接近12年,欧洲人的车平均车龄也达到了10.7年。


在用户拥有一辆车的周期内,对其车辆的功能进行不断迭代、优化,也就成为了车企差异化竞争的关键所在。







以MG ONE为例,通过搭载第三代骁龙座舱平台,构建了强大的底层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异构融合式智能座舱操作系统——洛神智能座舱系统。同时,MG ONE配备了由达摩引擎驱动的AI语义,具备T+X自学习能力,可实现自我进化。


最终,MG ONE座舱可以向用户交付多种语言、多人指令、双向反馈以及深度理解的智能语音交互功能,好像是内置了一个可以长大的机器人,与驾乘者互动交流、生活。


但要知道,在全球范围内,打造交付体验一致、功能稳定的语音交互功能,并不容易。


比如,我们去体验一些外资品牌的最新车型上的语音交互功能,你会发现:虽然它们能够识别中文,但车辆对信息的处理速度、反馈内容的拟人化等细节,做得都不够好。久而久之,你也就会放弃语音交互,改为自己上手。


不只是语音交互,前面说到的导航亦是如此。这些功能的背后,有一条清晰的逻辑:但凡是智能化功能的实现,往往是要经历:感知、决策、执行这三个主要的步骤。而每一步都设计到车辆的两个维度的底层能力——计算、连接。


还是继续拿语音交互功能拆开讲,它会有三个大的步骤:


语音识别,即将声音转化成文字;


自然语言处理过程,即将文字的含义解读出来,并完成动作执行;


最后通过语音合成给出反馈,即将输出信息转化成声音。


但这还只是最基础的能力,面对全球市场交付时,难度会再上一层楼。


要知道,光是在欧盟之内就有二十四种官方语言。比如,多语种智能语言技术的实现,需要根据语言积累构建语种系统,不同语言之间差异很大,所以需要根据不同的语言特性单独建模。其次是多语种训练数据稀缺,难以支撑大量语种系统研发挑战。


由此可见,看似简单的语音交互功能,最基础的就是计算的底层能力,识别语音、处理语音、转化语音等等操作,背后是一套复杂的算法作为支撑。


在此之上,要适应“说不同语言的驾乘人员”,则更考验车辆的连接能力。业内在解决多语种语音交互时,通常都需要搭建人机协同的多语种数据标注平台、多语种端到端统一建模框架、无监督 / 弱监督模型训练技术,以及多语种模型自动训练平台。车端与云端的协同,才能保持功能的进化,进而实现功能迭代。


这个时候,硬件先行的原则就展现其价值所在。MG ONE选择的第三代骁龙座舱平台,采用7nm制程,是目前汽车行业领先的座舱解决方案。它具备异构计算功能,集成多核高通人工智能引擎AI Engine,对包括CPU、GPU和Hexagon处理器在内的所有主要核心进行优化,在计算、AI、图形图像和影音处理等多个方面带来领先的性能支持,帮助座舱完成高负载、多并发、快速响应的任务处理,为复杂的自然语音处理提供底层基础。配合第四代低功耗内存技术,拥有12GB内存的MG ONE座舱可支持同时开启多种类型的应用。







除计算、处理能力外,高通在与车企的合作同样强调车辆的通信、连接能力,这也是迭代的关键。这其中,既包括了车载网联,也涵盖了蜂窝车联网(C-V2X)用更直白的话说就是——构建人与车的互联,以及车与万物的互联,让一台车更具有生命力。


比如高通推出的第四代骁龙座舱平台预集成Wi-Fi 6和蓝牙5.2,提供包括热点、高速游戏和无线Android Auto手机镜像技术等顶级车内无线体验。此外,其预集成支持C-V2X技术的骁龙汽车5G平台,提供针对无缝流媒体传输、OTA升级和数千兆级上传与下载功能所需的高带宽,为蜂窝车联网(C-V2X)提供支持。


实际上,汽车发展至今,车辆在机械结构层面的演进几乎接近天花板。但软件的加入,赋予了车辆一个更高的提升空间。业内有一个说法,当未来一辆奔跑的汽车上载有10亿行代码时,汽车的研发重心将以软件工程为主。


既然软件定义汽车的趋势已然明了,那么早一步迈向转型,就能更早一步地在全球市场抢占用户心智,从而赢得更多全球用户的青睐。


按照这个逻辑再看MG名爵的话,一方面,是其对各区域用户需求的精准满足,打造一款稳定可靠的产品底子,以此来获得用户的满意。另一方面,是基于高通所赋予产品的智能化底盘,精于应用,构建起更好的交互体验迭代空间。让用户的满足,逐渐变为喜爱,甚至是对于品牌的热爱。







“做得更快,做得更精”——似乎已经成为高通在技术上秉承的做事原则。而在汽车行业,恰巧也需要高通这样的硬核玩家,来作为底层能力的支撑。


一方面,车企需要前沿的功能来吸引全球消费者,但同时又要保证其稳定且持续的产品交付。


另一方面,汽车圈的竞争已经陷入同质化的阶段,高通在5G、移动互联网、AIoT等领域的丰富经验,正在快速地带领着众多有创造精神的汽车企业向前探索。


而包含座舱、连接、智能驾驶和云服务技术在内的骁龙数字底盘,正是高通打造的系统性解决方案。在新一轮的行业大变革中,更好满足汽车制造商对于性能、领先性、用户体验和技术创新的需求,充分迎接汽车数字化、智能化时代的到来。

这里是默认签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一篇:成由勤俭败由奢,让我们重温那些勤俭节约的故事

下一篇:新闻门户最后的挽歌

sitemap.txt | sitemap.xml | sitemap.html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彩虹邦人脉系统 ( 皖ICP备2021012059号 )

GMT+8, 2025-1-22 19:01 , Processed in 0.235001 second(s), 62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