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被誉为明代“F4”的江南四大才子,相信不少人都能脱口而出的说出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徐祯卿的大名。但若是说起为明朝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三杨”组合,想必有不少朋友就有些摸不着头脑了。
作为辅佐了明朝四代皇帝的功臣,杨荣,杨溥,杨士奇在朝堂中的地位几乎是无人能够撼动的。但要说这三位杨姓功臣中谁的“八卦”最多,那还真是非杨士奇莫属了。
回顾杨士奇的80年人生,其中实在包含了太多传奇而坎坷的故事。不仅如此,戏剧性的逆转甚至连小说也不敢这么写。
战乱不断,幼年丧父
或许是上天注定,“传奇”的杨士奇自出生的那一刻起便是不寻常的。
当时正处于朱元璋与陈友谅相互火拼的危急关头,因此整个国家完全沉浸在一片混乱之中,不仅战火纷飞,百姓更是民不聊生,杨士奇就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诞生了。
虽说父亲是个读书人,尚且还有些本领,但面对时局的动荡,一家三口依旧是终日食不果腹,整天为了填饱肚子而四处奔波。但好在即使条件如此艰苦,杨爸爸依旧拼尽全力供养妻儿,哪怕自己因过度劳饿而染上重疾也在所不惜。
就这样,由于整天操劳,杨爸爸最终还是难抵疾病折磨,在杨士奇刚满2岁那年便早早地离开了人世,独留母子二人相依为命。好在杨士奇的生父离开后的第二年,朱元璋就成立了明朝,这样一来,母子二人便不再需要四处躲避战火。
不过虽说大环境有了不小的改善,但在当时的年代,仅凭一个女人的力量就将儿子养大成人,实在不是一件易事。于是,百般思索之下,在杨士奇年满六岁那年,杨母带着儿子改嫁到了一个六品官员罗氏的家中。
母亲改嫁,被迫改姓
按照当时的风俗习惯,母亲改嫁,儿子理应改姓为继父的姓氏。就这样,即便心中有千百分的不情愿,杨士奇的大名依旧被改为了罗士奇。
不仅被迫改了姓氏,继父家的几个兄弟姐妹也常常因此而嘲弄他,称他是“改了姓的外人”。但只有杨士奇自己知道,他自始至终都从未忘记过自己的根在哪里。
寄人篱下的杨士奇只能把自己的小心思全部埋藏在心中,直到年末之时罗家祭祀,这才让杨士奇的小心思意外的被“公之于众”。
偷拜生父被发现,继父反应令人吃惊
原来,在跟随继父参加完罗氏家族的祭祀仪式后,趁着夜晚降临,年近6岁的杨士奇竟独自一人偷偷跑去墙角,模仿着白天祭祀仪式上的样子,拿泥巴堆砌出一个杨家的排位,偷偷祭拜起了自己的生父。
刚巧不巧,这件事竟被罗家的儿子看见了,于是二话没说便上报给了父亲。听闻继子做出这样的事情,罗氏气愤不已,于是便让他前来询问。未曾想,小小年纪的杨士奇竟用一番话彻底打翻了自己对这个继子的以往看法。
起初罗氏只觉得杨士奇就像是“喂不熟的白眼狼”,哪怕自己好吃好喝的优待他却依旧暖不化他的心。
结果6岁的杨士奇却眼含热泪地对继父说:我很感恩您对我和母亲的帮助,但在我的心中,我的父亲永远都姓杨,而我也永远都是杨家之子。
听闻杨士奇这般哭诉,罗氏倍感震惊。一个年仅6岁的孩子竟然能有如此的魄力与骨气,以后必定能成为一个铁骨铮铮的大器之才。于是罗氏非但没有责罚杨士奇,反而还允许杨士奇重新改回自己的本姓。
与皇同行,共创仁宣盛世
果不其然,杨士奇继父的“预言”真的在不久后成真了,由于才华出众,学识渊博,朱允炆在位时杨士奇便被推举到了翰林院任教,由此开始了他的仕途之路。
由于从小就过惯了寄人篱下的生活,所以在杨士奇的身上留下了极其善于察言观色的习惯。不过也正因如此,杨士奇在朝堂中的受重用程度愈发高涨。
1402年,明成祖朱棣推翻了朱允炆的统治而重新称帝。由于迫切的希望能够广招人才,因此朱棣大胆地采用了一个用人原则——重用老臣。就这样,为人刚正不阿且为官清廉又再度受到了新帝朱棣的重用。
为了更快地成就大业,朱棣登基后不久便任杨士奇为明朝首任内阁成员。也就是在这段时间内,杨士奇认识了同朝为官的杨荣和杨溥二人,相处之下,志气相投的三人很快便走到了一起。
自古新皇上位就有树立太子的习惯,因此在朱棣在位的22年间,“太子之争”一直都是朝堂众臣十分关注的焦点问题。毕竟这件大事的发展动向将会决定自己究竟投靠哪位皇子才能保全自身。
不过在整个“太子之争”中,老大朱高炽与老二朱高煦的争夺最为激烈,因此众臣也纷纷在二人之间漂泊不定。
在利益的诱惑下,无数人选择了背叛,但唯有两个人始终站在朱高炽的身边支持他,从未有过叛变之举,其一是蹇义,其二便是杨士奇。
如此这般的忠诚令朱高炽备受感动,因此即便自己最终真的成为了帝王,身居高位的他也依旧将二人视作知己,不仅在物质上给予了丰厚的奖赏,而且在情感上也视二人亲如兄弟。
有了父亲朱棣的铺垫,有了忠实的拥护者,同时又有了内阁“三杨”的辅助,虽说朱高炽只在皇位上呆了一年便离了人世,但他和儿子朱瞻基共创的“仁宣盛世”却备受后人好评。
不仅如此,杨士奇也从曾经的教书先生变身成为了“仁宣盛世”的第一缔造者,成为了明朝历史上举足轻重的重臣之一。
作为历经了三代帝王更替的臣子,杨士奇虽说在年少时经历了各种各样的疾苦,但依旧凭借善于审视夺利的本领以及一身的硬气成为了明朝的一代传奇。如此这般的经历,着实是令后世人倍感惊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