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伟大 当代神农袁隆平的光辉一生

2022-7-15 10:42| 发布者: ukrtjsmsx9mp99| 查看: 2048| 评论: 1

这里是默认签名


没有挨过饿的人,永远不会知道他有多么伟大!
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袁隆平,因病逝世,享年91岁。
他曾经做过这样一个梦:田里的水稻产量很高,有高粱那么高,穗子有扫帚那么长,粒有花生米那么大,他就坐在这样的稻穗下乘凉。
如今禾下乘凉不是梦,泰山梁木泪满襟。
生于忧患 不坠青云之志




1930年9月7日袁隆平出生于北京协和医院。袁隆平出生于地道的书香门第,父亲袁兴烈是民国政府的官员,母亲华静是一位小学老师。这样的家庭背景,让袁隆平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当时正值帝国主义践踏中国,军阀乱战、兵祸连接。因此在袁隆平2-6岁这个时间段,袁隆平随父母辗转北平、天津、江西赣州、德安、汉口等地。人生最稚嫩美好的阶段是在动荡迁徙中度过的。不过袁隆平的母亲华静女士自幼在英国教会学校读书,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还曾担任小学教师,所以她很重视对袁隆平的教育,教育方式也很独特,她喜欢用书中生动形象的故事来教育引导孩子,让孩子从小就塑造端正、美好的品格和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
袁隆平在访谈中,曾讲过,他记忆最深的是母亲讲的“赵匡胤千里送京娘”的传奇故事。这个故事中,善良坚贞的萤火虫形象,点亮了袁隆平的内心,让袁隆平从小就立志要做一个善良的人,一个懂得感恩的人,一个能够帮助他人的有用之人。
回瞬千古 男儿乡关立志




袁隆平6岁的时候,一家人迁居到了汉口。母亲带袁隆平俩游览了汉口附近的神农洞,这里供奉着炎帝的塑像。母亲带他向炎帝恭恭敬敬三鞠躬,并且告诉他,炎帝兴修水利、耕地播种,收获五谷,造福百姓,是中华民族的始祖。而刚刚懂事的袁隆平,这些年来一直随着父母颠沛流离,在路上,他亲眼目睹了饿殍遍地的样子。善良的他,多少次都想帮助他们,但却毫无办法。这让他对神炎帝的故事向往不已,也希望能够像神农炎帝一样,让中国人吃饱饭。
这样的想法深深地扎根在他的脑海里,伴随着年龄的长大,他也见识到了更多因为饥饿而发生的惨剧,也看到了穷苦人民为了一口吃的下的苦力气,袁隆平的“让所有人吃饱”愿望一天天强烈起来。因此在1949年,袁隆平高中毕业后,他不顾父母的反对,毅然填报了西南农学院农学系农作物专业,成为了别人眼里的“泥腿子”。



后来,临毕业分配的时候,因为袁隆平父亲曾是民国政府的官员,袁隆平的前途也受到了影响。作为国内紧缺的农业技术大学生人才,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毕业之后,仅仅被安排到了安阳农校做农业教师。虽然被下放,但袁隆平并没有放弃他的理想,做教师的日子里,他除了满腔热情地投入教学外,在业余时间总是一股劲地搞试验研究。还认真研读了关于无性杂交、嫁接培养、环境影响等理论,又从外文报刊了解到了孟德尔、摩尔根近代遗传学说的某些观点,这让他在这一领域的知识不断丰富,见解不断加深。



转眼间,时间就到了1959年,从这年开始,中国连续三年自然灾害,粮食严重短缺,大饥荒夺去数千万人的生命。许多人更是吃不饱饭、甚至吃不上饭。袁隆平说他曾亲眼看见过5个饿殍:一次看到两个人倒在桥下;一次看到两个人倒在田里;一次看到一个人倒在大路旁。
眼前的景象,让有良心有责任感的袁隆平感到心忧无比。中国以农立国,人口众多,吃饭是第一大事。于是,他将“让所有人不再挨饿” 奉为终生的追求,决心为解决我国粮食问题做出贡献。
走过荒芜 留下万里稻香




咬定志向之后,他想起了自己曾偶然发现了一株“鹤立鸡群”的稻株的事情,由此灵感一现,萌生了培养杂交水稻的念头。于是,他果断决定把最初从事的红薯育种研究教学转而改为国家最需要的水稻育种。
当时,遗传学界一直否定水稻的杂交优势。但袁隆平通过自己的研究与实际观察,提出来自己的见解。1966年,他在《科学通报》上发表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正式提出通过培育水稻“三系”,以“三系”配套的方法来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设想与思路,由此拉开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序幕。



研究的过程是十分艰苦的,他曾整整花了6年时间,先后用1000多个品种,做了3000多个杂交组合,都没有培育出不育度都达到100%的水稻苗来。也曾在文革期间,遭受了多次批斗,实验器材及水稻秧苗一次又一次被毁。还经历了让人痛心不已5.18“毁禾”事件。但这些困难都没有把他打垮,经过近10年的苦心研究。终于在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
后来在1976年,全国大面积试种杂交水稻,208万亩杂交水稻,增产幅度全部在20%以上。杂交稻面积由此急速推广,到1988年,全国有一半的稻田都在栽种杂交稻。



在上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布朗向世界发出“谁来养活中国” 的疑问。在此背景下,我国提出了超级稻育种计划,袁隆平领衔的科研团队接连攻破水稻超高产育种难题,超级稻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和1100公斤的五期目标已全部完成,一次次刷新着世界纪录。帮助中国以占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百分之二十二的人口。自此,中国再也没有发生过大的饥荒。



但袁隆平的内心并没有满足。2016年,86岁的袁隆平又带领团队,向“海水稻”发起挑战。现如今亩产已达到300kg以上。让这些戈壁和大漠这种不毛之地种植水稻,至少能增加1亿亩耕地。每年增产粮食300亿公斤,整整能多养活了1亿人口。
2020年,袁隆平曾表示,“我的工作是非常有意义的工作,我觉得身体还可以,脑瓜子还没糊,所以说我还可以继续工作,我还可以鼓起勇气继续干下去,‘90后’一直搞到就是‘100后’。”
可惜天道不公,令人扼腕叹息。
呜呼哀哉,袁公尚飨!
一日三餐,米香弥漫,饱食者当常忆袁公。
谨以此文向平凡而伟大的袁隆平院士致敬!愿更多的人追逐袁老的奉献和科研精神,人间遍是“稻田”!
这里是默认签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一篇:成由勤俭败由奢,让我们重温那些勤俭节约的故事

下一篇:毛主席是学习立志的榜样

sitemap.txt | sitemap.xml | sitemap.html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彩虹邦人脉系统 ( 皖ICP备2021012059号 )

GMT+8, 2024-11-23 19:19 , Processed in 0.555538 second(s), 52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