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古今治理之道!浠水籍学者35年间聚焦时政问题心血之作出版!

2022-7-10 20:30| 发布者: uos9ophystphuv| 查看: 1808| 评论: 1

这里是默认签名




最近研读了周溯源新著《学者视域中的治国理政》一书,颇有心得。这是一本兼具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的书。

为什么这样说呢?正如该书中指出的:我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到党的十八大以前,经济文化建设有了长足进步,国力有了显著增强,民生有了明显改善,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腐败变严重了,风气变坏了,党风、政风、民风都存在问题,腐败不限于党政干部,而是存在于社会的多个层面,诸如千奇百怪的假冒伪劣,司空见惯的毁约失信,精心设计的诱惑陷阱,防不胜防的糖衣炮弹,没有商量的雁过拔毛,令人发指的坑蒙拐骗,刁钻耍赖的胡搅蛮缠,明水执仗的黑恶横行等。

这些乱象导致一部分人困惑增多,怨气增多,信念动摇,严重损害党的执政基础。‘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如果不能迅速以强力遏制腐败、防治腐败,我们的干部队伍将被毁坏,我们党将失去民心,最终将是‘温水煮青蛙’,悔恨莫及。”我党执政面临严峻的考验。自从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全面主持工作以来,腐败现象得到了遏制,党风、政风、民风出现了新气象,“各项工作有了重大进展,习习清风满神州”。“中国梦”的提出,中国人民看到了新的希望,有了信心,但如何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有待万众一心,共同奋斗。因此《学者视域中的治国理政》一书,值得广大读者关注。

该书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共九章,分上下册,共计86万字,是“积笔者35年的勤恳耕耘,集35年的心血之作”,是他从青年写到晚年、从未懈怠的思想结晶。“民之所欲,常在心中;时政问题,魂牵梦萦。”于国、于党、于民,可谓一腔赤忱,触之可感。

该书开宗明义,对“治国理政”提出了看法:治国理政,不单是“在其位”者的事,不仅是贤达圣人的事,要“搞好社会管理,除了官员和贤达之外,还需要民众参与”。对广大民众而言,“位卑未敢忘忧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当然,执政者责任更大些,应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阅读该书,感觉有五大亮点,也是笔者的五点读后感。

一、坚定的理想信念

这是贯穿该书的一条论述红线,也是著作者重点阐述的核心思想。“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这种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的方向。”这是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的“理想”(《爱因斯坦文集》)。“对于人生,理想是不可缺少的。”这是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理想”(《最后的日记》)。

所谓理想信念,是指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人生目标追求上的集中体现。它是人生的航标。当人有了正确的理想信念,便有了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若无坚定的理想信念,也就没有了立身之本、力量之源。书中强调,我们应该坚信社会主义,坚信共产党的领导。因为“90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了。这是铁的事实。

所以,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国的希望;伟大的中国梦,才有希望实现。作为一名党政干部,不论何时、何地,都应牢记这个信念,时刻保持政治上的清醒与坚定,政治上与中央保持一致,贯彻执行好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扎实做好本职工作。胡锦涛同志曾明确指出:“坚定的理想信念,重要的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认识世界,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该书所载诸文论述,不说教,不空谈,而是举事实,讲道理,旁征博引,古今例证,娓娓道来,令人悦服。

二、强烈的忧患意识

该书认为,中国既是一个大国,又是一个文明古国。她迭经离乱而不散,屡遭坎坷而不倒,文化传统未断裂,历尽沧桑更坚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有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爱国主义,使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她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中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在这个强大的精神支柱内核里,蕴涵着一个伟大的意识——忧患意识,即忧国忧民意识。她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集中体现。“它宛如一条红线,贯穿古今。”

周溯源在论述中引经据典,如从历代文献中,列举了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韦应物的“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邑有流亡愧俸钱”,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郑板桥的“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鲁迅先生的“灵台无计逃神矢”“我以我血荐轩辕”,毛泽东的“身无分文,心忧天下”,等等,所引诗文名句,无不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

该书十分强调,忧患意识是爱国主义的坚实基石。一个没有忧患意识的爱国主义者,是一个肤浅的爱国主义者。只有具有忧患意识,才能成为清醒的、自觉的、深沉的爱国主义者。进而言之,作为一个执政者、一个执政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同样如此。有了忧患意识,才会产生相应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奋斗意识。政党、民族、国家,才会有希望,才会有光明前途。该书对此有充分的论述,精彩的阐释。从该书内容看,作者在几十年的学术理论生涯中,也是常怀忧患、常保警醒的。

三、坚忍的探索精神

该书是周溯源积35年之心血而凝成,是他长期致力于治国理政研究的学术成果,其坚忍的探索精神,令人钦佩。阅读该著,可以看到他探索的足迹,听到他探索的足音。书中多次援引《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即是一个证明。

该书认为中国共产党是具有伟大探索创新精神的政党。她既具有“自强不息”的顽强奋斗精神,同时具有“厚德载物”的博大兼容胸怀,能够凝聚中华民族最优秀的美德和智慧,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以,“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告别屈辱,走向光明,走向繁荣富强。”

该书对儒家、法家、墨家、道家的治国思想,均进行了研究分析,既看到了各自的优点,也看出了各自的缺陷,最后撰写了《长治久安、振兴中华的治国新方略——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宏篇。中国共产党为何要选择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方略呢?这是因为,它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是拒腐防变的需要,是建设和谐社会长治久安的需要,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与借鉴。

那么,怎样贯彻好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方略呢?该书认为,一要构筑思想基础,二要健全法制。文中列举了新加坡道德建设的例证。新加坡公务员以廉洁著称于世,是因有《防止贪污法》《公务员行为准则》等作保证。该国在市民的道德生活中,也广泛运用了立法手段,如随地吐痰罚款2000元,乱扔纸屑和烟头罚款1000元,采摘花草、公共场所吸烟都要罚款。新加坡的文明建设之所以卓有成效,其原因就在于道德建设法制化。三要在道德建设中,特别注意培养公民的责任意识。四是强调党的领导作用和党政各级干部的示范作用。

“德治”与“法治”相结合,是符合中国“治国理政”实际的。这一方略的提出,标志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决策英明,也让广大干部群众更加坚定“四个自信”,自觉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严三实”要求。全国人民同舟共济,同心同德,建设我们的国家,从而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四、严谨的治学态度

翻开该书目录,九个章目的命题,细细体味,是颇有深意的。溯源同志对于“治国理政”的探索与思考,可谓用心良苦,构思严谨。众所周知,史学的功能,是鉴往知来,资政育人。自古以来,无不为治国理政者所重。大凡有志于为国建功立业者,无不重视学史,而我党历代领导人,更是十分重视学习历史知识、了解历史规律,并且认为这对于认识国情、指导革命和建设、提高干部素质乃至全党全民族素质,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所以,该书以“历史的启迪”开“章”明义,其后依次是“哲学的辨析”“文化的引领”“价值的导向”“方略的选择”“民生的考量”“人才的选用”“党建的权重”“实干的功力”。

每一道命题,都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都是执政者不可忽视的要事。其命题的提出,不仅具有严密的逻辑性,且具有客观的规律性。循序而列,彼此依存,相辅相成,充分显示了著者的严谨构思。此其一也。

其二,书中任何一个观点的提出与认证,不主观臆断,而是据大量事实说话,引经据典充分,使读者在阅读中感化,在感化中信服。

其三,对于社会敏感的问题、民众十分关注的问题,该书也不回避,敢于正视。对历代名人伟人的评价,亦能做到持论公允,因而这对执政者、广大读者,均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如对社会中的腐败现象,敢于直述其真,直斥其恶。对于伟人名人的评价,敢于正面提出缺点,不作一味好评。对历史上曾被人否定的人,亦能正确评价其可取之处。始终站在党性的立场上,以国家利益为重,以民族尊严为上,实事求是,具有学人的良知和胆魄,令人钦佩。

五、丰富的博学通识

治国理政,毕竟是郑重严肃的国家大事。它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民族强弱、治乱兴衰,必须认真研究。作为一名社会科学工作者,作为一名吮吸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营养而长大起来的学人,信守为人民做学问的立场,信奉“文学追求美度,史学追求深度,哲学追求高度,理论追求力度,创新追求亮度”的标准,坚持经世致用的原则,才有了本书的积累与诞生。

然而,在本书写作过程中,仅具有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忧患意识,是不够的。还必须具有博古通今的才能和学识;必须学养有素,学植宽厚;必须锲而不舍,自强不息。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上、在繁复庞杂的世事中、在浩如烟海的文献里,爬梳剔抉,研究探索,总结经验与教训,探索治理规律,从而为治国理政所用。阅读该书,其中所涉及的学科之多,诸如史学、哲学、文学、法学、政治、经济、语言、文字、宗教等等知识,著者均有运用。其丰富的博学通识,令人钦佩。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书运用汉语言,形成了独立风格。虽引经据典繁博,但文从语顺,毫无滞涩之感。既典雅质朴,辞丰意深旨远,亦畅达自然,简洁鲜活明快。书中所载《文章五境界》,已传为名篇。溯源同志既是倡导者,也是身体力行者。曹丕曾感叹:“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一如溯源先生所言:“好文章是人类的精神之花、智慧之果,能使人眼睛一亮,豁然开朗,天地一宽,境界升华!”

总之,溯源同志历数十年之心力,倾赤子之诚,殚精竭虑,奉一部精心力作,以资政育人、利国励民,这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不遗余力。其探索之功可见,其著述之志可明。该著益人心智,的确值得翻阅参考。

本文发表于《文化学刊》2018年第6期(总第92期)。

作者:南东求(1955-),男,湖北浠水人,教授,主要从事古文献及古典文学研究。

本书上下册,分为“历史的启迪”“哲学的辨析”“文化的引领”“价值的导向”“方略的选择”“民生的考量”“人才的选用”“党建的权重”和“实干的功力”九个部分,绝大多数文章在党报党刊、权威期刊、核心期刊发表过,很多文章获过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级奖项。

周溯源简介

历史学博士、研究员(专业二级)。历任求是杂志社哲史部副主任、文化部副主任、编审,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副总编辑(兼中国社会科学报副主编、历史研究副主编、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副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网总编辑,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党委书记兼副所长,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编委、中国社会科学报编委、中国社会科学网编委、历史研究编委、世界社会主义研究编委、欧亚经济编委、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导师、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学会理事、任继愈研究会理事、中山市国学促进会理事,武汉大学客座教授,中国延安干部学院、西北大学、北京联合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大学教育学院等院校兼职教授。现任香港中国学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出版独著7部,主编、合编、合写30多部。发表各类文章500多篇,其中学术、理论文章和重要书评200多篇,有30多篇被《新华文摘》转载或摘登。有十几篇(部)获国家和省部级奖项。主要著述:《学与思的足迹》《学与思的足音》《学与思的足印》《学与思的足痕》《历史学思录》《振兴中华之路》《资政史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历代忧国忧民诗选》《毛泽东评点古今人物》《千年忧思——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治乱兴衰思想论纲》《文史哲三十论》《关于历史创造者问题的新思考》《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论三大矛盾与科学发展观》《文章五境界》《住的问题》《论汉字再简化》《路的遐思》等。
这里是默认签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一篇:格局到底是是什么?

下一篇:浠水老娘方言开讲:哏天儿跍到屋的……

sitemap.txt | sitemap.xml | sitemap.html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彩虹邦人脉系统 ( 皖ICP备2021012059号 )

GMT+8, 2024-10-31 07:29 , Processed in 0.236386 second(s), 58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