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真的沦落到要用人工智能来取代情感的地步吗?

2022-7-10 08:31| 发布者: gmzutwm2h8| 查看: 1666| 评论: 0

这里是默认签名
互联网时代下,信息科技的高度发展使得现代人的生活变得越来越智能化。

而人工智能也早已不是什么新鲜话题了。

现代科技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几乎无孔不入。

从无人超市、人脸识别、共享单车到全面屏手机等等,人工智能的身影无处不在。

如今国内的一档综艺节目《机智过人》里进行的就是一场人与机器的较量。



图片来自网络
在这场打得热火朝天的人机大战中,面对咄咄逼人的智能机器,人类所能守住的唯一底线或许就是复杂而多变的情感

但是在第二期节目里出现了一位会写诗的人工智能“少女小冰”。

面对人工智能有人接受,有人排斥,有人乐观,有人悲观,有人从中看到商机,有人谨慎而小心。

其实在众多影视剧中,人们就对人工智能进行过诸多思考。

从早年的《我,机器人》到近几年的《机械姬》、《西部世界》等众多影视剧中人们都在探讨当人工智能发展到一定程度,它将会对人类产生怎样的影响,人类是否能够控制它,还是沦为自己工具的工具?



图片来自网络
人类在制造机器人的过程中经过了几个阶段,从最初单纯的机械模仿,到后来的外形模仿,再到《西部世界》中从外形到情感的全方位模仿,为何我们如此痴迷于创造出和我们人类如此相近的机器?

或许正如李零先生所说的,因为

人是工具仿生的最高极限。

英剧《黑镜》第二季的第一集就讲了一个关于人工智能机器人的故事——《马上回来》



图片来自网络
玛莎她的男友艾什是个社交媒体迷,几乎天天泡在Twitter、Facebook等社交网站上,沉迷其中。

一天夜里,外面下着磅礴大雨,玛莎去便利店买饮料,而艾什则坐在车里玩手机,对周围的人和事都漠不关心。

回到家,女朋友问他晚饭吃什么,他头也不抬,盯着手里的手机只说,“随便都可以。”



图片来自网络
不论玛莎怎样劝说,艾什都无动于衷。

但是意外和不幸就这么突如其来,艾什在第二天不幸遇难去世。

玛莎悲痛欲绝,艾什的突然离世,对玛莎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打击。



图片来自网络
在艾什的葬礼上,玛莎的朋友Sarah想帮助她,希望玛莎能尽快从悲痛中走出来,称她们可以利用艾什生前在社会媒体上留下的“生活轨迹”再造一个“真实”的、具有“人工智能”的艾什。

一开始玛莎认为这个想法太不可思议,马上拒绝并离开了。

然而sarah没经过玛莎的同意就帮她注册了服务并建立了一个虚拟的艾什。



图片来自网络
玛莎起初不能接受,但她也渐渐适应了。

毕竟在电话那头传来的声音和艾什几乎一模一样,说话的语气,方式都如此相似。



图片来自网络
唯一不同的是,这个虚拟的艾什比那个逝去的艾什体贴人多了,会无时无刻陪在她身边聊天,会逗她开心,逗她笑。

不管怎样这都给了玛莎极大的安慰,毕竟能让她暂时从悲伤中走出来,暂时忘记艾什已经离世的事实。

有一天玛莎发现自己怀孕了,她打电话告诉“艾什”时不小心把电话摔坏了,这时艾什告诉她,他可以拥有一个尚处于实验阶段的,有人造躯体的艾什。

原本那个虚拟的“艾什”已经让玛莎觉得很不可思议了,如今却能拥有一个人造躯体的“艾什”。

玛莎又是欣喜又是紧张,收到包裹后,按照提示的要求,把艾什的人造躯体泡在了浴缸里,三十分钟后她就能看到一个和艾什长得一模一样的“艾什”走出来了。



图片来自网络
这一切对玛莎来说如同做梦一般,她抚摸着眼前的“艾什”,皮肤是如此光滑,和我们人一样有温度。



图片来自网络
拥有人工智能的“艾什”,对玛莎来说近乎完美,不仅具有自我学习的能力,啪啪啪的技术也是一流。



图片来自网络
一段时间相处下来,似乎没有什么是不合玛莎心意的,“艾什”的所有行为都是遵照着玛莎的要求进行。

可似乎总有哪里让玛莎觉得不对劲,总觉得哪里怪怪的。

复杂微妙的人类情感,可能连我们自己都无法诉说清楚,玛莎对“艾什”表达了自己的困惑。



图片来自网络
尽管“艾什”在尽可能得努力做到和人一样,但他始终无法真正和人一样。

刻意又拙劣的模仿,开始让玛莎心生厌倦,甚至厌烦,最后她终于无法忍受,决定把它丢弃。

站在悬崖边,玛莎看着眼前苦苦哀求的“艾什”,她下不了手,直至最后崩溃大哭,伤心的嘶喊响彻深谷。



图片来自网络
是因为她的“艾什”不够好,不够逼真吗?

不,只是再怎么像也不会是她的那个艾什了。

故事最后“艾什”被玛莎锁在家里的阁楼上。

在艾什和玛莎的女儿的生日上,小姑娘要求多带一块蛋糕给“艾什”。

当女儿在阁楼上和“艾什”谈笑时,玛莎在下面几乎落泪。

故事的结局是好是坏,或许我们很难去作出判断,但也暗示着当我们人类创造出了人工智能的那一天起,我们就离不开它了。



图片来自网络
而当你突然某一天顿悟它始终不是人,也始终无法填补你内心深处的空白时,一切都已经来不及了。

明知是假的,你却离不开它。

所有的电影都是在操纵人心。

可我不希望有一天我们会用人工智能来操纵我们的情感,不希望我们会沦落到需要依靠人工智能来填补内心的空白。



图片来自网络
自从阿尔法狗大战李世石、柯洁,人类惨败之后,我们似乎开始慢慢认同人工智能的地位,但又渐渐模糊了底线

在《机智过人》节目中,柯洁对人工智能甚至怀抱着些微的敬畏,因为他与人工智能进行过较量,他也深知人工智能的某些能力远远高于人类之上。



图片来自网络
但他也是始终清楚地知道,人工智能再怎么强它也是有套路的。

一期节目看下来,让我感到诧异的不是诗人小冰作诗的能力有多么强,速度有多么快。

小冰作为节目的主角,却始终不是我关注的焦点。

我观察在意的是台下观众以及嘉宾的反应

明明小冰所作的诗缺乏逻辑和完整的叙事结构,缺乏一种力量,除了空洞的美,看不到打动人心的情。

但是观众还是选择了小冰所作的诗。

也许可怕的不是小冰战胜了人类,而是我们已经开始默认人工智能对人类的碾压,哪怕是我们用以区别自身与外物的情感。

可是小冰真的战胜了我们人类吗?小冰的胜利归根结底还不是我们人类赋予的吗?

法国哲学家萨特说

文化不能拯救任何事、任何人,它也证明不了什么。但它是人的产物:通过它,人把自己投射出去,并在其中认识了自己;这面批判的镜子让他单独地看到自己的形象。

我不知道我们现在想要在人工智能所创作出的作品中看到什么。

诗本是即兴而作,古人写诗是有感而发,读的人感同身受。

而这里的诗却变了味。

无论是作诗还是写文章,同是创作,道理也都相似。

只不过文章还是那篇文章,诗还是那首诗,只是写作的人目的变了,读它的人心也变了

张爱玲在她的文章《写什么》中,这样写道

因为生活空气的浸润感染,往往是在有意无意中的,不能先有个存心。文人只须老老实实生活着,然后,如果他是个文人,他自然会把他想到的一切写出来。他写所能够写的,无所谓应当。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依托着人类的情感而诞生,所有的艺术都与人类情感紧密相关。

艺术家的工作就是探索人类的情感。

无论作诗还是写作,但凡一开始有了目的,就难以成就杰作。

只有全身心得感受才能创作出令世人惊叹的作品,而创作者在创作时,不是为了取悦任何人,而是为了认识自己

现在人类除了用人工智能来写诗,还用人工智能来写剧本。

纽约大学AI研究人员奥斯卡·夏普(Oscar Sharp)和罗斯·古德温(Ross Goodwin)开发了一个递归神经网络,取名叫“Benjamin”。

他们准备用它来写剧本,制作电影,他们将几十个科幻电影剧本输入进去,包括经典电影《星际穿越》、《第五元素》、《2001太空漫游》、《楚门的世界》等。

它所创作的第一个作品,名叫Sunspring

该片描写了生活在一个反乌托邦的未来空间站中的三个年轻人。

在伦敦科幻电影节(Sci-FiLondon)48小时挑战单元展出,故事背景设定在一个模糊的未来,故事充满了无厘头、黑暗、狗血、三角恋还有那些不着边际的台词和剧情。



图片来自网络
我并不反对人类通过人工智能来完成一些人类所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利用人工智能来突破人类极限,为我们所用,造福人类。

可我极为反感用人工智能来取代人类的情感,进行艺术创作。

在纪录片《永不止步的人 宫崎骏》中,有一天宫崎骏来到会议室,看到那里坐着一群年轻人,都是IT界的CG能手。

这个IT企业CG项目开发的负责人给宫崎骏展示了自己的成果。

”人工智能控制下完成动作的CG ,基本上没有痛觉,所以没有保护头部的概念,用头当脚来运动。这个动作比较恶心,我们觉得可以用于僵尸游戏。使用这样的人工智能,能完成人类想象不到的恶心动作 。“



图片来自网络
当宫崎骏看完这群年轻人给他展示的作品之后,宫崎骏沉默了一下,脸上的笑容瞬间消失了,变得严肃甚至有些愤怒。

宫崎骏并没有当场呵斥那群年轻人,只说道

“我有一个每天早上都会见到的身体有缺陷的朋友,虽然最近没见面了。就连击掌这么简单的事情做起来都很困难,他每次都会以不自然的姿势把手伸过来和我击掌。这让我想起了他的事。 我觉得这一点也不有趣,做这个的人肯定不能理解这些人的痛苦才会做这些出来,你们想做这些恶心的东西请自便 。”

而这个摆在他面前的用CG制作出来的动画,让他看了很不舒服,在宫崎骏看来这是对生命的一种亵渎,一种极端地侮辱,也是对生命的极为不尊重。

说完,宫崎骏扭头就走了。

只留下了句

“世界末日就要到了吧,人类对自己越来越没有信心了。”

不管是人工智能还是科技所带来的其他技术进步,它们所能够达到的极限的确是我们人类所望尘莫及的。

而这也是人工智能与人类之间所存在的本质区别。

在科技面前,我们人类都是脆弱的。

我们身上有太多的不完美,我们有局限性,有弱点,我们会失去理性......

而这一切都因为我们是人,我们有感情。

经典爱情电影《泰坦尼克号》里的Ross假如没有选择为Jack留下来,我们还会为他们的爱情故事所感动吗?还会觉得他们的爱情伟大吗?



图片来自网络
法国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曾提出一切艺术的背后都是以宗教冲动为原始目的,人类用逼真的临摹物替代外部世界的心理愿望是人类保存生命的本能

他将这种心理愿望归结为木乃伊情结

电影就是人类发明出来的通过活动影像来捕获和保存生命运动的工具。

如果说电影的发明是对人类情感的一种再现、模仿。

而如今我们却企图用人工智能来取代、创造我们人类最珍贵最真挚的情感。

但无论我们所制造出来的机器人有多像我们人类,我们总能感觉到哪里不对,就像《黑镜》中的玛莎一样,就是哪里不一样,一种说不出来的异样。

我想这种异样或许来源于我们人类与机器人的一个不同点。

不确定性。

很喜欢电影《无极》中的一段台词

“真正的速度是看不见的,就像风起云涌、日落月升。就像你不知道树叶什么时候变黄,婴儿什么时候长出第一颗牙来。就像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爱上一个人。”

人类的情感变幻莫测。

一个智能机器人摆在你面前,你很清楚它是什么样的,它有模式,有程序。

你只需用两分钟的时间就可以了解小冰,它就是这样的“性格”,会作诗,出版过诗集,它的诗深受大众喜爱,作诗很快,让我们普通人望尘莫及。

想要了解它两分钟就够了。

而你能用两分钟去了解一个人吗?

有多少人花了一辈子的时间都未曾搞懂一个人。

人工智能有学习的能力,通过自我学习可以使自己变得越来越强大。

虽然我们人类也有自我学习的能力,也可以使自己变得越来越强大,但我们永远也不可能像人工智能那样无限学习下去。

我们的生命有限,能力有限,我们的变化不仅仅只是向上,还会向下。

研究人绝对比研究人工智能要有趣得多。

人工智能,说到底也只不过是我们人类所创造出来服务于人类的工具。

卓别林在他的喜剧电影《摩登时代》中就讽刺过人类在工业时代下的生活变得越来越机械化、模式化、流水线化。

那改变的还只是我们的生活方式,倘若有一天人类的情感也可以通过这样特定的模式制造出来的话,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是可高兴的。

最后用李零先生的话来作结尾吧。

在“机器人”与“人机器”的概念里,“人”与“机器”的彼此模仿,导致它们各自走向反面,正好互易其位。这对“人”的尊严简直是一种嘲弄。
这里是默认签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一篇:“善良”的你为什么过的不好?怎样才能算得上真正的好人?

下一篇:阿尔法狗算什么 真正的人工智能都在15年前的这部电影里了

sitemap.txt | sitemap.xml | sitemap.html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彩虹邦人脉系统 ( 皖ICP备2021012059号 )

GMT+8, 2024-11-23 09:24 , Processed in 0.233375 second(s), 46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