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回 历经坎坷成辉煌 苦心经营书华章

2022-7-6 07:31| 发布者: aexenfbf89| 查看: 1899| 评论: 0

这里是默认签名
且说无师通从会场出来,稀里糊涂吃了点东西,又赶到诸子百家代表的驻地---历史人物蜡像馆。一个个子不高,身材姣好,不胖也不瘦,留着齐耳短发,一张光滑白净的脸的讲解员正在向参观学习的游客激情的讲解着:

“我们中华民族,上下几千年。春秋战国时期,就是我们辉煌的时代;出现了诸子百家,就是我们民族的精英,炎黄的骄傲,而先秦诸子的百家争鸣,则是我们民族历史上一段辉煌乐章。诸子争鸣,源远流长,影响千年,光耀炎黄。我们该说些什么,又从哪里说起呢?今天,我们要先说到一个人。百家争鸣因他而起,由他而终。他,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是风气之先,也是众矢之的;这个人,就是孔子。俗称‘孔老二’”

她在介绍了孔子 时,只是说大概,基本没有展开。无师通也只粗略的记了一下: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儒家的始创人物,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也被称为“圣人”。

他曾周游列国,先后到了卫、陈、蔡、楚、宋等国,宣扬其政治抱负,但皆不得要领。因此不能伸展自己的抱负,心灰意冷,六十八岁那年,遂返回鲁国。自此以后,便潜心讲学和著书,在此其间与弟子重新编订了《五经》和撰写《春秋》,在书中记载春秋时代所发生的大事,阐发儒家的价值观。

他一生主要贡献在于奠定了教育的基础,在教育上倡导“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在政治上采取保守主义,主张恢复西周礼乐制度。这些开明的启发式教育方法,以及他对于思想领域的开创性见解间接的促进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这一文化鼎盛现象的形成。

五年后,他去世了,终年七十三岁。弟子们将他一生的话语,去芜存菁地摘录下来,编成《论语》,成为他的“言行录”,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是儒家学说的必读经典。

站在孔子左旁的是孟子,他名轲,字子舆,鲁国邹(今山东邹城)人。生于周烈王四年(公元前372年),卒于赧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89年)。他是孔子的孙子思的再传弟子,也是孔子以后的儒家大师。

孟子在母亲的教育下,用功读书,学成以后以孔子的继承者自任,招收弟子,并且游历列国,宣扬“仁政”、“王道”的主张,提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到过齐、宋、鲁、滕、梁等国,见过梁惠王,齐宣王等君主。虽然受到了尊敬跟礼遇,可是因为被认为思想保守,不合当时潮流,只有滕文公曾经试图推行他的政治主张。

到了晚年,孟子回乡讲学,和他的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从事著书的工作,写成了“孟子”七篇。它的篇目是: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以及尽心。由于每篇的分量很多,又分成上、下两篇,因此全书共有十四卷。孟子的言论和事迹差不多都保存在这七篇之中。

孔子右旁的是荀子,他名况,字卿,赵国郇邑(今山西安泽)人,生于周郝王二年(公元前313年),卒于秦始皇九年(公元前235年),战国后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关于荀子的记载很少,而且颇有出入。荀子是继孔子、孟子以后最大的儒学的。他的思想记载于《荀子》一书中,对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荀子曾经游历燕、齐、楚、秦赵多国,后家居兰陵至死。

在兰陵时荀子开始教书与写书,有名的韩非和李斯就是他这时候的学生,他也在这段时间完成他的代表作品-《荀子》。荀子虽是儒家之继承人,但他并没有盲目地将儒家学说全盘接收。反之,荀子将儒家学说融会贯通、加以发挥,提出了“性本恶”等影响后世深远的学说。

说完三位儒家,又分别介绍道家老子、庄子、列子。

她说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楚苦县历乡曲仁里(今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太清宫镇)人,生卒年不详,谥聃。有人叫他李耳,也有人叫他老聃。老子修道德,其学主无为之说,以自隐无名为务。道家的理论奠定于老子,老子《道德经》一书上下五千言,书中广论道的形上学义、人生智慧义,提出一种有物混成且独立自存之自然宇宙起源论,也提出世界存在与运行原理是“反者道之动”的本体论思想。对于存活于其中的人类而言,其应学习的就是处世的智慧。老子也提出了众多的政治、社会与人生哲学观点出来,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庄子名周,字子休,宋国蒙人(今河南商丘市),生卒于约公元前369年至公元前286年,据《史记》所记载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

庄子早年曾在蒙作过漆园吏,后一直隐居。他生活贫困,但淡泊名利,楚王闻其贤德,曾派使者赠以千金并请他作宰相,被他拒绝。遂终身不复仕,隐居于抱犊山中。

庄子学识渊博,交游很广,着有《庄子》一书,大旨本于《老子》,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也有自己独到见解,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又称“圄寇”“国寇”),相传是战国前期的道家人物,郑国(今河南郑州新郑市)人,与郑缪公同时。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后汉班固《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早已散失。今本《列子》八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来看,可能是晋人所作,是东晋人搜集有关的古代资料编成的,晋张湛注释并作序。

介绍完树在馆东面的儒家、法家,讲解员又把无师通他们带到南面,指着一位挽着头髻,长着胡须,面容消瘦的老人说:

“这位是春秋末战国初思想家、学者,墨家学派创始人。姓墨名翟,生卒于约公元前468年至公元前376年,鲁国人,今山东省滕州市人。墨子出身平民,自称“北方之鄙人”,人称“布衣之士”和“贱人”。

他曾为宋国大夫,自诩“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是同情“农与工肆之人”的士人;曾师从史角之后,传其清庙之法;又学于儒者,习孔子之术,称道尧舜大禹,明于《诗》、《书》、《春秋》,因不满儒家礼乐烦苛,于是弃周道而用夏政。

他的政治主张是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而以“兼爱”是核心。自己要求较严,特别在生活奉养上提倡“以自苦为极”的牺牲精神。为宣扬自己的主张,墨子广收生徒,寻常亲从弟子数百人,形成声势浩大的墨家学派。墨子上说“王公大人”,下教“匹夫徒步之士”,几乎“遍从人而说之”。行迹所至,东到齐,西游郑、卫,南至于楚、越。

墨子博学多才,擅长工巧和制作,还擅于守城技术,其后学总结其经验为《城守》二十一篇。还在名辩说方面有所成就,成为战国名辩思潮的祖源之一。其思想则主要保存在墨家后学《墨子》一书中。”

“墨子出身平民,而这一位相反,出身于贵族。”讲解员走到韩非面前继续说:

韩非,战国末年的韩国(今河南郑州新郑市)人,为韩国的公子,生年与血亲已不可考,卒于公元前233年。韩非口吃,不善于言说,而好著书。韩非与李斯为同学,同师事于荀子。

韩非见当时韩国势弱,曾数谏韩王,但韩王不听。韩非痛恨治国不修明法治,不实行富国强兵,而重用那些没有实际经验好发空论的人。于是他观往者得失之变,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十余万言,成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书成后传至秦国,秦王读后说:“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韩非的著作得到了秦始皇的称赞。

秦国攻韩,韩王本来不用韩非,待秦进攻甚急,韩王于是委派韩非出使秦国。秦王见到了韩非很为喜悦,但亦未信用。李斯认为,韩非为韩国的公子,终为韩而不为秦,因此向秦王建议,既然不用韩非,不如诛之,以免后患。秦王以为然,下令治非。李斯则暗中差人送韩非毒药,使自杀。韩非怀才而不遇,终为自己的同学所杀。”

讲解员把无师通他们领到最后一个蜡像面前说:“韩非被自己的同学所杀,这位更惨了,五马分尸。”

“那不是商鞅吗?”无师通说。

“是啊,他就是商鞅。生于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38年被五马分尸。姓公孙,名鞅,卫国(今河南安阳市)人。秦孝公时封于商邑,故名商鞅,号为商君。商鞅为卫国庶出公子,故亦称为卫鞅。商鞅先事魏相公叔痤为中庶子。公叔痤知道商鞅有才能而未得重用,于是向魏惠王推荐商鞅。商鞅未被惠王纳用,待公叔痤去世后,闻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于是商鞅西入秦。

商鞅入秦后,秦孝公前后四次接见他。孝公不行仁政德治的儒家之道,而信霸道,与商鞅的法家思想相合,并在秦国推行最为彻底的变法运动。商鞅他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为左庶长,开始变法。 此次变法是中国战国时期各国改革中最彻底的改革,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其后,商鞅本人却遭到贵族保守派的诬陷,被处以车裂极刑。”

说到这里,讲解员停了一会,继续说:“虽然商鞅作法自毙而遭到五马分尸,但秦惠王和他的子孙都继续实行其新法,为后来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最后,讲解员对参观学习的游客说了声“谢谢!”并希望有兴趣的话,大家到书店买些诸子百家的经典看看。

此真是:

中华文明出诸子,历尽坎坷堪称奇。

流芳百世故事传,文化精髓出自此。

(创作不易,如果对你有用,请点个赞。谢谢!)
这里是默认签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一篇:和气生财(民间故事)

下一篇:数字藏品平台又传“跑路”:安全性遭疑,严监管在途

sitemap.txt | sitemap.xml | sitemap.html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彩虹邦人脉系统 ( 皖ICP备2021012059号 )

GMT+8, 2025-1-16 18:54 , Processed in 0.331177 second(s), 46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