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26年,他从北大保安变成校长,这是我听过最励志的故事

2021-12-7 14:52| 发布者: admin| 查看: 2972| 评论: 19










作者 | 芝士咸鱼

十点人物志原创


从一个吃不饱饭的山里娃,到北大保安高考第一人,张俊成的故事一次次被人讲述。

他曾是北大西门的一名保安,只有初中学历,九十年代通过成人高考,考上了北京大学法律系专科。毕业后,他没有留在大城市发展,而是回到家乡任教办学,一做就是20多年。

张俊成的故事鼓舞了不少年轻人,20多年里,北京大学保安队超500名保安考学,有人考上本科,有人考上研究生,还有人当了商人、作家,改变命运的可能性。

人生从保安开始,没什么不好。张俊成说:

“知识改变命运,我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




去北大当保安


山西长治,地处晋东南,是个历史悠久的城市。

北大归来的张俊成回了家乡长治,梳利落短发,腰背挺直,同事们总觉得他和当地人有些格格不入,又说不上哪儿不对劲。

了解张俊成的故事,知道他是从北大学成归来后,同事暗想:


“这就对了。”





张俊成


长治是山西的副中心城市,张俊成真正的故乡是长治下辖襄垣县土泉村,一个偏僻的小山村。

15岁前,他从没有踏出土泉村一步。

大山生活贫苦,张俊成家里兄弟姊妹七个,生活举步维艰。

他的记忆里,最珍贵的吃食是一块带绿毛的鸡蛋糕。这是偶尔亲属探望时带来的伴手礼,张妈妈怕孩子们吃太快,悄悄藏了起来。

时间久了,鸡蛋糕上长了一层绿毛。张妈妈舍不得扔,只将绿毛撇去,再分给孩子。

贫困对人的影响中,吃食只能排到后面,更多的是自尊心的受损和教育资源的匮乏。

10岁之前,张俊成总是穿着脏兮兮的衣服,鞋子还露着脚趾,他感到自卑,不太爱说话。

整个家里,张俊成是学历最高的孩子,他读到了初中毕业,而大哥大姐连一天书也没读过。

张俊成在《自PAI》的采访中回顾少年时代的感受:


“去地里干活时,我望着割不完的麦田发愁,感觉苦日子跟这活计一样,绵延不断,望不到头。”


他想要找份工作,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

那年,张俊成15岁,在矿场卖过力气,也在汽车配件厂做过临时工,日子又苦又累,他却觉得很甜,自己终于走出了大山。

零零散散打了几年工,张俊成从表哥那儿得知,襄垣县劳动局即将向北京输送一批劳动力。

那可是首都北京,远不是襄垣县城可比,一心想看看外面的世界,张俊成立马跑去报了名。

张妈妈担心儿子,死活不同意,19岁的儿子铁了心地告诉母亲:


“妈,你放心。如果我不闯出名堂来,绝不回来见你。你只当没有这个儿子。”


就这样,他坐着北上的大巴去了北京,见识到什么才是真正的都市。

张俊成有天赋也肯吃苦,在昌平农村的保安训练基地,500个年轻人,他考第一名,被分配到北大西门当保安。

那是张俊成最风光的日子。

无论什么人,在进北大西门时,似乎都要听他口令,他想让别人进,别人才能进。

如今回首往事,张俊成只觉得惭愧,他将自己比作《晏子春秋》里的一个典故,晏子的车夫。




晏子每每出门,车夫“用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故事里,车夫的妻子请求离开他,车夫不明所以,妻子称“晏子不满六尺,名声尽显诸侯,而你身长八尺,做了他人奴仆却自以为足。”

那时的张俊成亦是,北大名声显赫,他只是西门站岗的一名小保安,却整日洋洋自得。

直到一次接待外宾,意外改变了张俊成的人生轨迹。

几名外国年轻人想进北大,没有出示证件不能进入。外国人不懂中文,他也不懂英语,张俊成比划了半天,没人听懂他在说什么。

几个外国年轻人有些恼怒,走到马路对面,对他倒竖大拇指。

张俊成全然不懂西方文化,他也看得出来,这是骂人的姿势。

此前,他一直自豪于自己是同事的榜样,这个小小的意外让他委屈又愤怒,不但感觉自己丢了脸,还让北大也抹了黑,他给母亲打电话:


“妈,我不干了,我要回家,我天生就是种地的命!”


张妈妈了解了来龙去脉后,只反问他一句话:


“你闯出名堂了?你不是闯不出名堂不回来见我吗?”


没等他回答,啪的一声,张妈妈挂断电话。




保安与校长


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站起来。第二天,张俊成赶早市,买了两本英语书。

夜班轮岗时,张俊成拿起书大声朗读,遇上外宾,他鼓起勇气找他们对话,开始磕磕绊绊地自学英语。

西语系曹燕老师下班路过,常遇到张俊成读书,叽里咕噜地像在念德语,聊了聊才发现,小伙念的竟是英语。曹燕失笑:


“好学是个好事情,可你要这样说,会把外国人气疯了。”


曹燕对这事上了心,没几天,她给了张俊成两张听课证,一张英文考试训练班,一张成人高考训练班。




张俊成愣住了,自己也能考北大?

他先是惊喜,很快又有些惆怅,他告诉《山西晚报》的记者,这是90年代,自己每个月总共挣200来块,还要寄一部分回家。日子紧巴巴地,哪还有余钱交学费。

北大的英文强化班收费昂贵,曹燕刚好负责强化班招生,为他免去学费,“看你挺上进的,阿姨想帮你。”

张俊成将听课证攥在手里,眼眶红了。曹燕安慰他:


“我不要你感动,要你行动。”


接下来的日子里,张俊成行动起来,通过成人高考进入北大,成了他每天的动力。

刚开始,和北大学生一起上课,他还有些不好意思,每次都回去将保安服换下来,穿常服上课,生怕被别人觉察。




同学们知道他是保安,非但没有轻视,反倒鼓励他认真学习,渐渐地,他才放松下来。

张俊成的学习底子薄弱,工作又忙,在不耽误工作和学习的情况下,他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除了站岗,就是学习。

夜里宿舍熄灯后,他还悄悄拿着手电筒,在被窝里继续苦读。

德语系的张玉书教授不知道从哪儿听到他的故事,遛弯时总会摸准他的下班点,绕到西门,邀请他一起散步。

散步途中,张教授讲一些黑格尔、尼采等哲学思想。张俊成听不懂,只当保护教授安全,自己加加班也无妨。

直到另一位教授提点,他才意识到,张教授是博士生导师,又是知名翻译家,和他讲哲学是为了给他启蒙,“哲学让人聪慧,辩证地看待一些问题对人的一生都有好处。”

1998年,他终于拿到北大继续教育学院的毕业证,成了第一位自考上北大的保安,照片被印到了北大地图册上。

他被各家高校邀请四处演讲,还有位政治系学生采访了他,写了篇稿子,发在学院刊物上。

张俊成用自己的故事鼓舞身边同事,“知识改变命运,我们在北大,这么好的机会什么时候还有?”

第二年,张俊成的劳务合同到期,校方多次挽留下,他做出一个让所有人大跌眼镜的决定——离开北大。


“我要把在北大学到的东西,带给家乡的孩子。因为我比谁都清楚,落后是什么滋味。”


从教20多年,张俊成一直站在讲台上,他谨记北大教授们告诉自己的那些叮嘱,善待每一位学生,始终勤奋努力。

从教师到主任,再到副校长,2015年,张俊成和朋友在家乡长治成立了一所职业院校,自己当校长。

他教学生知识,也教他们礼仪和思想,像张玉书教授说的那样,“思想通了,一切就都通了。”

学校有不少贫困学生交不起学费,张俊成自掏腰包,为这些孩子减免学费和生活费。

有个成绩优异的学生突逢变故,父母双亡,张俊成带着学校里的老师帮她处理后事,又资助她继续读书。如今,这个孩子已经考上大学,每年都会去看他。

张俊成是教育的获利者,也想将这份温暖回馈出去:

“教育是一项良心工程,我时刻不忘自己当初是怎样走出穷困山沟的,又怎样在北大承受恩师们的教诲。”




北大保安考学潮


张俊成的故事被媒体广泛报道,除去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外,也鼓舞了学历不高、选择有限的年轻人:

命运可逆,通过个人奋斗,真的有机会去改变命运。

这样的奋斗故事听上去或许老套,但时间往前推10年,“我们可以通过奋斗改变人生”,是一代人相信且奉行的信念。

20多年来,北大保安队超500人考上大学,有人出书成了作家,有人经商当了老板。

张俊成式奋斗故事越来越多了。

在他之后,甘相伟是北大保安群体最出名的一个,他顺利考上北大后,将这段经历写了下来,出版了书籍《站着上北大》。




甘相伟


书里细细描绘,他如何从一个没背景没资源的普通保安,一步步学习、生活,考上北大中文系,与北大学子肩并肩。

2011年中国教育年度十大影响人物中,甘相伟赫然在列。

甘相伟的故事和张俊成并不相同,考上北大前,他读过全日制大学, 毕业于长江职业学院法律系,还曾在广东一家公司做法律顾问。

从法律顾问到当保安,是一次“逆行”,也让他实现了阶级跃升, 被他称作“低成本成功”。


“倘若在北大你觉得自己修炼得足够好,当然可以通过合理流动,去追求人生更大的发展空间。”


张俊成曾经的大队长王桂明亲眼见证张俊成通过知识改变命运,耳濡目染下,他考上了中共中央党校。




王桂明


保安队副队长张国强,初中毕业进北京大学当保安,后来成了北京保安系统中唯一一位双学历拥有者。

他先是拿到北大法学的大专文凭,又通过自学,继续攻读清华大学的法律本科、党校经济管理本科双学位,还通过了司法考试和企业法律顾问资格证。

2020年,一位北大新生写下:北大不止拥有数一数二的学生,更拥有数一数二的保安员。

同样是这一年,北大创办了“争做数一数二保安员”评选会。

现役北大保安员许文龙凭借流畅的口语、丰富的词汇量出圈,在北大当保安期间,他自学英语,考上本科,接下来,他的目标是考研究生,挑战自己。

还有一名保安员谭景伟,只有高中学历,用自己讲述的《论语布衣解》走上北大讲台,里面乌压压一群大学生,他不急不慌地走上去,讲述自己理解的《论语》。

有人质疑他不够资格糟蹋经典,谭景伟称:


“仰不愧天,俯不愧地。”


一个又一个成功案例,让去北大做保安的年轻人趋之若鹜。

事实上,北大的保安员薪资只有3000-6000元,保安员的要求也很简单:

18到40周岁,无纹身无前科,身心健康即可。




某招聘网站,北大保安员招聘标准


招聘要求从没有学英语这一项,实际生活中,北大保安多数会自学英语,学习气氛浓厚。

2012年,《鲁豫有约》为了做北大保安队这个选题,派了一个哈佛毕业的美国小伙去测试他们的英语水平。

四位被采访的保安中,只有两位不会英文,一位保安略带口音,能和外国人顺畅交流,另一位保安口语地道流利,用英文唠嗑也不成问题。

年轻人们争相来北大当保安,显然不止为了这项工作,而是想效仿张俊成、甘相伟一路向上,尝试与命运搏一搏。




励志故事的背后


去北大当保安,真的能摇身一变,成为北大学子,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鲁豫有约》里,鲁豫请来张俊成和甘相伟,问了相似问题:


“是不是只要加入北大保安队,就很有希望能上大学?特别是上北大?”


甘相伟毫不犹豫,“只要他愿意,这是一定的。”




鲁豫不可置信地重复了一遍问题,甘相伟依然信心满满地点头。

张俊成却说,或许年代不同,他认识的三四百名北大保安中,只有16个是从北大走出来的大学生。

多数慕名而来的保安员,是通过继续教育学院,拿到了大专文凭。即便考学成功,真正能达到世俗标准的“逆袭“之人,在庞大的北大保安群体中寥寥无几。

《中国新闻周刊》采访过一个叫江斌的北大保安员,他看了张俊成们的故事,才决定来到北大当保安。

起初,他的想法很简单,只要能去北大旁听,做什么都愿意。

去了北大后,江斌才发现,现实没有自己想得那么好。江斌被分在东门执勤,需要三班倒,夜班时得熬整个通宵。

下班之后,也必须待在宿舍随时待命,时间并不自由。

而且北大保安员工资不高,来北大前江斌打算半工半学,在这种工作强度下,兼顾工作和学习太难了

“北大保安卧虎藏龙”的感叹声越来越多,质疑声也从来没熄灭过,人们怀疑“北大保安”的传奇故事是不是一碗毒鸡汤?




这些保安们考上的是继续教育学院,多数是专科,新闻报道大多模糊成考北大,有炒作之嫌。张俊成读书时遇到的各路教授,也未必每个保安都有这种幸运。

但这些年,张俊成和北大保安们的故事,每被翻出来一次,依然会引起普通人的共情。人们在张俊成的故事底下留言:


“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


人们被打动的或许是,纵然出身平凡、曾经错失过机会,但依然能通过自我奋斗改变命运的朴素价值观。

除了张俊成,曾火遍全网的范雨素也打动了很多人。




图源:腾讯·人像


范雨素是一名育儿嫂,因自述文章《我是范雨素》为人熟知,在文中,她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和这些年做育儿嫂的感受。

文章谈不上有多么高深的文学技巧,但却极为动人,比如开篇那句话,“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读的书,命运把我装订得极为拙劣。”

范雨素的文章和经历所以动人,是因为人们发现原来社会中沉默的这些普通劳动者同样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对社会有自己的观察和理解,也有表达自我的追求。

一篇描写北大保安的文章将这些保安们称为“逆袭的蚁群”。蚂蚁是多么微小的动物,有时却拥有令人意外的庞大力量。

张俊成、范雨素们是构成这个社会的绝大多数,长久以来,我们习惯了他们的故事不被看见,声音不被听见。

张俊成成为校长后,给那些还没进入社会的孩子们讲课,教他们学会尊重生活中遇到的每一个人:


“每朵鲜花、每株小草,都有它存在的价值。”


无论是保安还是育儿嫂,他们都是最常见,最不受关注的一群人。他们不甘于被命运限定,以微小的个人努力,来证明奋斗的可能性。

这些故事无论看多少遍也不会让人厌倦,他们值得被看见。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参考资料:

1、自PAI《一个北大保安的爬升之路》

2、山西晚报《张俊成的逆袭人生:从北大保安到职校校长》

3、新京报《从北大保安到中专校长,他的传奇经历告诉我们知识改变命运》

4、新周刊《北大保安:逆袭的蚁群》

5、鲁豫有约《北大保安队堪称学霸队伍 21年间走出300余位大学生》
全局签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一篇:成由勤俭败由奢,让我们重温那些勤俭节约的故事

下一篇:关于钱学森的30个故事

sitemap.txt | sitemap.xml | sitemap.html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彩虹邦人脉系统 ( 皖ICP备2021012059号 )

GMT+8, 2025-1-16 05:54 , Processed in 0.235372 second(s), 46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