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那些事儿(十四):唐玄宗李隆基交出的治国“成绩单”

2022-7-5 19:33| 发布者: t3wc53516m| 查看: 1838| 评论: 1

这里是默认签名
唐玄宗(李隆基)是一位非同一般的皇帝。




唐玄宗李隆基
朝的盛世推上顶点的,是他;从顶点上跌下来,使国家陷入动乱衰败局面的,也是他。所以史家们称他为“前明后昏,半明半昏”。开元、天宝之间,就是他盛衰史的分水岭。

<hr>选贤任能 采纳忠言

从开元元年(公元713年)到开元二十四年,他很有朝气,励精图治,堪称明君。其主要表现,是选贤任能,采纳忠言,从而执行了一条劝农桑、薄税敛、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这就是他成功的关键。

他任用的贤臣不少,其中较突出的有姚崇、宋璟、张说、韩休、张九龄等人。姚崇本是位有功的老臣,后被罢官。开元初,玄宗召见他说,你应作我的宰相。皇帝当面封官,照例应当下拜谢恩,可姚崇坐着不动。玄宗感到奇怪,问他有何打算。他说,我有十项大计,估计你不会采纳,所以不敢下拜。接着他提出了十个"可乎?”

一、施政先行仁义,可乎?

二、不贪边功,可乎?

三、““法行自近”,宠信者违法亦须惩治,可乎?

四、不让宦官专权,可乎?

五、除租赋外,拒绝一切馈送,可乎?

六、不让皇亲国戚专权,可乎?

七、对大臣接之以礼,可乎?

八、开放言路,让群臣都敢直言进谏,可乎?

九、不滥造庙宇,可乎?

十、把汉朝任用坏人亡国的教训作为万代法,可乎?

玄宗当即表示,保证做到。第二天,即拜姚崇为宰相。这十项,多是总结了历史上的经验教训,有关兴亡盛衰的大事。玄宗正是或多或少地实践了自己的诺言,才求得开元之治。




姚崇
宋璟、张说都敢直言进谏。一次,玄宗赠给宋璟一双金筷子,宋璟莫名其妙,玄宗解释说,这是表彰你的耿直。宋璟、张说的贡献是多方面的,特别是在抑制玄宗穷兵黩武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开元宰相宋开府,不赏边功防黩武”(白居易),就是对宋璟的公正的赞语。开元十年,有边兵六十万,张说进言,时无强寇,可罢二十万归农。玄宗不放心,他说,我久在边境,深知敌情,愿以全家性命作保。玄宗才采纳了这个建议,保持了边境的相对安宁。

时间久了,玄宗有些松懈,不大关心政事。这时,张九龄即时敲响警钟。他说,你登位以来,天下初安,就怠于政事,是很危险的。张九龄比较关心人民疾苦,要求皇帝为民着想。他说,民为邦本,要任贤良,作基层的地方官员,为民兴利除弊,是兴衰的大端。




而更敢于大胆进谏的,是韩休。他作宰相时,玄宗已忘了姚崇“法行自近”的名言,对一个违法的县尉,要逐放岭南,而对一个犯罪的金吾大将军,则不闻不问,韩休改于打破“刑不上大去”的旧框框,说今朝廷有大奸,你必须首先依法惩治。玄宗不允,他据理力争,说你不惩罚这个大将军,我就“不敢率诏”。这样公然抗拒圣命,如果遇到的是一个暴君,他的脑袋早已搬家了。可是玄宗没有责怪他,反而接受了他的意见。这时,玄宗常对铜镜,闷闷不乐。左右说,自从韩休入朝以来,陛下无一日欢,人也瘦了,为什么还不罢他的官?玄宗说,我虽瘦了,天下肥矣。又说,我用韩休,社稷计耳。

这时的玄宗确是一位难得的明君。他知人善任,有几个特点:

第一,有连续性,二十多年,名相连续不断;

第二,有度量,即使进谏者疾言厉色,他也不在乎;

第三,不刚愎自用,不护短,常承认自己的过错;

第四,不大讲究门第,张九龄就是岭南的庶族。

这些都是难能可贵的。

<hr>经济繁荣 社稷安定 国威远扬

唐初,鉴于隋末农民起义的教训,实行“均田制”,计口授田,每一成年男丁授田百亩,其中百分之二十为“永业田”,可子承父业。




均田制
玄宗继续推行了这项政策,并不断检查执行情况,采取了一些积极措施,如重申“永业田”不得买卖典贴,自行开荒者免役五年,限制官员侵占农民的土地。开元二十六年,他还检查了京兆土地占有情况,下旨再分一部分土地给少地的农民。

虽然这些政令在执行时打了很多折扣,农民远没有得到应得的田产,但却保持了一部分土地。这对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社会生产力,起了很大的作用。这就是开元之治的经济基础。

开元年间,他比较关心农业生产。每逢水旱等自然灾害,他都采取措施,如发粮救济,减免灾民的负担,下诏求直谏,寻找造成祸害的根源,以至虑囚,减免囚徒的刑期,以赎“天谴”。所有这些,都或多或少地减轻了人民的一些苦难。




他采取这些作法,主要是为了缓和一下阶级矛盾,以巩固自己的统治。但和他过去的经历,也多少有些关系。他在作皇帝以前,曾作潞州别驾,作了一首《早登太行山中言志》诗,其中有曰:“野老菲为室,樵人薜作裳。宣风问耆艾,敦俗劝农桑。”看来,他青年时还多少了解一些农民贫苦生活的状况。

由于重视农桑,与民休养生息,到了天宝初年,经济空前繁荣,天下富足,全国各州县的仓库里,堆满了粮食和布帛,京城的国库中,货物更是堆积如山。物价便宜,长安和洛阳每石米价不到二百钱。每年铸造“开元通宝”三十多万缗(串),每缗一千文,这是一个很大的数字,它充分说明矿业发达,商业兴盛和经济繁荣。




全国安定太平,匪盗几乎绝迹,人们夸口说,行万里路,不带武器,保险平安无事;人口大增,汉朝盛时,人口曾达五、六千万,经过长期的残酷战争,到唐朝初期,只剩一千多万,至天宝十三年,人口又增加到五千二百多万;疆域扩大,国威远扬。东方,与日本交往频繁,开元二十年,日本使船来华人数达五百多人,玄宗打破礼尚往来的惯例,派学者到日本使者住处讲授儒学,使中国文化远播日本。在西方,与天竺诸国通往密切,继玄奘之后,续派慧超等和尚到天竺取经。四方各国纷纷来朝,天宝初,本土有州三百三十一,羁糜之州就有八百个。

正如诗人王维所形容的那样:“九天间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流 。”




开元盛世景象
唐朝盛世,至此达到顶点,它的确是封建社会的黄金时代。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但是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如果能从农民起义中吸取应有的教训,对农民实行宽容的政策,劝农桑,薄税敛,轻刑罚,重教养,那么他对历史的向前发展,必能起一定的推动作用。

唐玄宗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物,不能因为他是一个皇帝,就否定他对历史的贡献,也不能因他以后干了许多坏事,就否定他以前的功绩。

<hr>被盛世“灌醉”的唐玄宗

随着唐朝的盛世达到顶点,玄宗的骄气也逐步发展,达到顶点。骄傲是可怕的腐蚀剂,它使这位皇帝由智变愚,由明变昏,和以前相比,判若两人。

主要表现在:

政治上,好大喜功,向外侵略,不顾人民的死活;

用人上,排斥贤良,任用奸邪,拒绝忠言,喜听谗言谀语;

生活上,穷奢极欲,荒淫无度。

开元年间,他不断向外用兵,有些是自卫性质,或为了维护国际交通,对这种战争,人民是拥护的,“三军大呼阴山动”,是不教胡马度阴山”等诗篇,就是对这种战争的歌颂。

但更多的是向外侵略。到了天宝年间,他野心越来越大,一心追求“万国衣冠拜冕旒”,有并吞四域之志,他北征契丹,突厥,西伐吐蕃,南讨南诏……。一次动用兵力几万到十几万,有时,一个战役即斩首数万,血流成河,人民遭受到严重的苦难。




这时,他再不关心人民的疾苦了。“均田制逐渐遭到破坏,终于名存实亡,那些王公百官和富豪人家,任意侵占农民的土地,建立起各种庄田,京畿的土地几乎有一半集中在宦官的手中,农民只好去作他们的客户,成为佃农。正像杜佑所说的那样:“天宝以来,土地兼并,有逾于汉成哀之间。”贫富悬殊越来越严重。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诗篇,正写于天宝十四年,就是这种现实的反映。税收也加重了,除按丁抽税以外,又加征"课资”,即财产税,每户有两头牛的就得征税,加速了人民的贫困化。

作坏事就得用坏人,亦理所固然。玄宗亲信和重用的坏人不少,其中,为害最大的有四、五人,即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再加上那个宦官头子、宫中总管高力士。坏人既成堆,又成套,为害更烈。

开元二十四年,他用李林甫代张九龄为宰相,从此种下了祸根。




“口蜜腹剑”李林甫
当时,玄宗对张九龄的直言进谏,已不耐烦了,说难道什么事都由你说了才算,李林甫看准了这一点,上台以后,就极力“迎合上意”,断绝言路。他说,今明主在上,群臣顺从还来不及,还用得着多说话吗?他勾结高力士等为内线,摸透皇帝的心事,顺着干。

玄宗贪边功甚急,主冒进,当时最有声望的名将王忠尉比较稳重,对玄宗的轻举妄动提出不同意见。李林甫即乘机挑拨离间,并使人诬告王忠嗣谋反,玄宗随即罢了王忠嗣的官,交司法机关审问,判处死刑,虽未执行,但不久即"暴卒”了。

玄宗深怕边将立功,结成朋党,危及王位,李林甫即劝玄宗用番将代替汉将,他道,番将不懂汉文,孤立无援,作战勇敢,可重用他们。于是玄宗便选拔一批番人代替汉人作将官,有的并升作边帅,其中包括大野心家安禄山,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李林甫深得玄宗信任,权倾天下,有识之士都感到危机严重,李白也看到这一点,他作诗说,“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就是说,玄宗失去贤臣,龙变为鱼,李林甫窃取大权,鼠变为虎。




安禄山画像
玄宗关闭言路,拒绝忠言,本为大权独揽,但由于亲信和重用奸佞,反而大权转移。事物的发展,往往相反相成,这大概是他始料所不及的。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到了天宝年间,特别是他宠幸杨贵妃以后,日益追求享乐,也无心过问政事了。




杨贵妃本是他儿子寿王的妃子,他看中以后,仿照唐高宗取武则天的故技,先送她去作女道士,取名太真,然后于天宝三年接入宫中。这一来,玄宗完全晕头转向了,正像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所说的:“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一人得道,鸡犬飞升”,杨家兄妹都飞黄腾达,或为宰相,或封国夫人。

宫中生活的奢侈达到惊人的地步,那些宠信的贵臣们,每餐向宫中进食,有时多达数千盘,一盘约值十个中等人家的财产。宫中还特设检查食品的官员,评比各家食品的精美程度,精益求精。




杨国忠
杨国忠,杨贵妃的从兄,于天宝十一年代李林甫作了宰相,身兼四十余职。独揽大权,红极一时。他和李林甫一样,只顾着玄宗的心思行事。玄宗好战,他即两次发动征伐南诏(大理)的战役,结果十余万大军全军覆没,主将被擒,他反捏造避言,说打了胜仗。他一贯欺骗皇帝,粉饰太平。一年大雨成灾,玄宗不安,他却弄一些大的粟穗给玄宗看,说雨虽大,收成好。他不准下面报灾,扶风太守房琯报灾求救,杨国忠大怒,下令交司法机关惩处,进一步激起了民愤。他排斥陷害忠良,李泌就是由于他的诬陷被逐出京的。后来事实证明,李泌是当时最出色的一个政治家。

皇帝昏迷,大奸当道,忠良蒙冤,民怨沸腾,发生动乱,已成为不可避免的了。

果然,天宝十四年,范阳(幽州,今北京)节度使安禄山反了。




盛世大唐,也开始走向衰落。
这里是默认签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一篇:中国古代影响深远的历史人物

下一篇:皇太极:人狠心黑会治国,一个被严重低估的文武全才,绝代帝王

sitemap.txt | sitemap.xml | sitemap.html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彩虹邦人脉系统 ( 皖ICP备2021012059号 )

GMT+8, 2024-11-24 11:42 , Processed in 0.250501 second(s), 46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