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安有样美食是“闽南一绝”,大部分人都没吃过!

2022-6-24 08:21| 发布者: uf2tr89x02m8st| 查看: 1654| 评论: 0

这里是默认签名
熊熊燃烧的灶火里

古老手艺薪火相传

熙来攘往的宗祠前

大篭甜粿历久弥坚

大篭,巨大的蒸笼;甜粿,甘甜的米粿。

↓传统技艺,你见过吗?↓



每年正月初九,同安祥平街道凤岗社区岗头里盛况空前,吸引大量市民赶来赴会,争睹八名壮汉才能抬得动的大篭甜粿。

“民俗奇葩,闽南一绝。”同安文史工作者耿瀚如此评价。始于明,盛于清,岗头大篭甜粿迄今有近500年的历史,2013年入选市级“非遗”,它是同安“非遗”项目中,最具个性化的代表。如今,大篭甜粿正向省级“非遗”冲刺。



两柱重量超过1500斤,每年重量有增无减,在闽南地区,无出其右。制作时,近50人同时开工,红布团团围住的制作区域里,汉子们各就各位,有的搅动,有的揉料,有的下蒸,有的捣压……流水线式作业,白米粉、红糖经过层层工序,在热气腾腾的蒸笼里,变成了浅褐色的甜粿,一气呵成,纯熟的技艺是农耕时代特别的印记。









凤岗社区老人协会会长洪振宗说,甜粿也称“年糕”,有“年年高”之意,每年都会在原有基础上加大尺寸。同时,由于每年有4位“公头”领衔蒸甜粿,存在竞争,每年的尺寸节节高涨,以至最终变成“巨无霸”。不过,因客观原因,这一民俗延续至1951年一度消失。

2010年底,村民洪作杉偶然发现了角落里蒸制大篭甜粿的八角形模具。到2011年,村里决定农历正月初九再蒸大篭甜粿。洪作杉被“任命”为大篭甜粿民俗组长,开始了民俗复原之旅~

“从1951年到2011年,消失整整60年的大篭甜粿,重现了!”

下面,一起来了解“闽南一绝”大篭甜粿的制作过程吧!



大篭甜粿的制作,在厦门传统手工技艺中,算是一项“浩大的工程”,用料考究且数量庞大。在早年,用大柴烧火,需要蒸两天两夜才能完成,如今,单是蒸制过程需耗费8个小时,近50人同时参与,制作的工序也颇为复杂。

01

配料



配料第一关,也是成功的关键。配料为红糖、糯米、大米,还有适量的水。以一柱大篭甜粿重约756斤计算,需要耗费糯米及大米350斤,红糖210斤,水196斤,其中糯米、大米、红糖、水的比例为8:2:6:3.5,按比例称重。

2

溶料

大量的原材料,需要经过溶料环节,以加热溶解的方式,去除杂质和沙粒,每6斤红糖搭配3.5斤的水,进入锅中加热,持续加热并搅拌,直至红糖溶解成红糖水,糖水温度通常可达100℃以上。



不过,也要避免温度过热,若红糖有焦味,做出的大篭甜粿颜色偏黑,且每一次溶糖完毕,都要洗净一次锅。

3

揉料

揉料是整个手艺最耗体力的环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大篭甜粿的口感。需要挑选有经验,精壮且臂力过人的5名成员参与,年龄40岁上下。



8口直径50厘米的陶钵是主要的用具,按比例将糯米粉、米粉、溶解的糖水放入陶钵中,5名壮汉挽起手臂,站着或半蹲使力揉压成粉团,5人在8个陶钵之间轮番揉动,一次需耗时约30分钟,揉越久则大篭甜粿韧性越足。

4

蒸制

当揉料完成后,一个个大篭(即老式大号竹质蒸笼)出场,一字排开,每个蒸笼直径约70厘米,并将充分浸润的棉质裹巾铺在蒸笼上,揉好的粉团一一被分解成馒头状,分散铺开在蒸笼里,盖上盖子放灶上开蒸。



土灶铁锅直径大约为90厘米,选用的燃料通常为大块木柴,松木最佳。早年用木头烧,蒸好一小锅需要好几个小时,现在已被高效率的燃气所取代,蒸好一锅40分钟左右就熟了。

5

装桶

一个个蒸笼里的甜粿陆续蒸熟后,被倒进一个杉木结构的八角形桶内,这个桶模由8块模板、桶底及八角形木框组装,桶高约86厘米,外径约56厘米。甜粿装桶前,桶内先要抹上一层香油,并铺上一层精制豆皮,倒满后每层约16厘米至20厘米厚,用木槌敲打压实,再抹香油铺上豆皮,逐层加高,直到原料用尽,累计有几十层。



目前,大篭甜粿的制作高度超过了1.3米,比桶整整高出约50厘米。原来,每年甜粿高度都会加高10厘米左右,当甜粿超出桶高以后,还会加上竹编篱,继续往粿篱里装料,装桶完毕之后,还要在桶顶覆盖辟邪的物品。

6

拆板

装桶完成后,大篭甜粿尚未成形,这一柱做好的大篭甜粿,重量高达756斤,装在桶模里的甜粿需要经历长达8天的时间冷凝塑形,使其充分压实、沉淀,即便脱离桶模后也能独立不变形,承载住自身重量。



放足8天后,陆续拆板,一柱散发着米香、糖香,极为壮观大篭甜粿就大功告成了。此时,模板上的花纹尽显在甜粿上,模板内壁有吉祥物图案,蝙蝠和石榴,“蝙蝠”意为“有福”,“石榴”有“百子千孙”之意。最后,拆板完成,最上面还要用一头木雕狮子镇住,以示“瑞狮迎春”。
厦门老手艺一起来发掘

裁缝、造船匠、修表工、织布机前的妇女、游街串巷锵刀磨剪子的匠人……这些数年、数十年前常见的老手艺,有的已经消失,有的正在消失,也有一些人满怀热情,在尽力复活它……

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大工业及信息工业的冲击,使一些东西渐渐消失在我们的视线中,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不论它今天面临怎样的处境,我们都怀着一种积极的心态,趁它还在,对它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这是最厦门周刊推出的系列专题“恋恋老手艺”的目的。

我们恳请有识之士为我们提供更多的厦门老手艺的线索,我们一起发掘、留住它!

线索热线:5589999

邮箱:playdm@163.com



厦门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出品

记者 黄文水 图/何东方 编辑:曾欣欣 值班主任:蔡萍萍

厦门日报社微信矩阵
昵称
微信号昵称微信号
厦门日报xiamenribao厦门招考xiamenzhaokao
厦门晚报xmwb597海峡生活报lifeweekly0592
海西晨报haixichenbao台海杂志taihaizazhi
厦门网xmnn-cn遇见婚恋网yujianw520


这里是默认签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一篇:血压、血糖、血脂、尿酸标准对照表,忌口清单全都有

下一篇:凤岗:展示传承客侨文化,打造“客侨魅力小镇”

sitemap.txt | sitemap.xml | sitemap.html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彩虹邦人脉系统 ( 皖ICP备2021012059号 )

GMT+8, 2025-1-10 20:11 , Processed in 0.277281 second(s), 54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