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内生五邪

2022-6-24 05:43| 发布者: ud45z4fn5tsr5z| 查看: 2342| 评论: 12

这里是默认签名
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由于脏腑阴阳和气血津液等功能失常,人体内部会产生类似外感六淫致病特征的病理变化,将它们统称为内生五邪,分别是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热)。(暑是外邪,不会内生)




内风(风气内动)

内风是体内阳气亢逆变动或筋脉失养形成的病理变化,主要特征有眩晕、抽搐、震颤等不自主动作。

内风的特征是肢体有“动摇不定”的风的特性,肝主筋司运动,动作与肝的生理功能有关,所以风气内动又称肝风内动。

风气内动的原因很多,常见的有四种:

热极生风:阳主动,热邪太盛阳升无制会化风;此外热邪灼伤阴液,筋脉失养也会引起内风症状。以高热、手足抽搐有力为主要特征。

肝阳化风:肝肾阴虚阴不制阳或肝肾阳虚阳浮不敛,都会导致肝阳上亢化风。以眩晕,肢颤,半身不遂为主要特征。

血虚生风:肝血亏虚,筋脉失养,虚风内动。以手足麻木,震颤或蠕动无力为主要特征。

阴虚风动:肝阴亏虚,特征在肝血虚的基础上加热象。
内寒(寒从中生)

内寒是体内阳气虚衰,温煦气化不够,导致虚寒内生的病理变化,主要特征有冷、白、稀、润、静。




内寒就是阳虚的产物,阳虚的机理已经在基本病机中讲过。
内湿(湿浊内生)

内湿主要是脾不运湿引起湿浊内生的病理变化,内湿可停滞于三焦任何部位阻滞气机,以中焦最为常见。

脾不运湿是因为脾阳虚衰,津液不化,脾阳有赖于肾阳的温煦和气化,所以脾肾阳虚都会引起湿浊内生。

湿性黏滞,容易阻滞气机,湿邪停滞于不同部位有不同症状。如湿犯上焦,则胸闷咳喘;湿阻中焦,则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口腻或口甜、舌苔厚腻;湿滞下焦,则腹胀便溏、小便不利;水湿泛溢于皮肤肌腠,则发为水肿。湿邪留滞经脉之间,则症见头重如裹、肢体重着,也可出现颈项强急、屈伸不利等。
内燥(津伤化燥)

内燥主要是由阴津不足,人体器官组织濡润不够引起的病理变化,以干燥、枯涩、失润为主要特征。

内燥主要是由阴虚内热伤津耗液,或汗、吐、下致津液大量丧失,或津液化源不足引起。

内燥病变常发生于肺、胃、肾和大肠,肺燥则干咳无痰或咯血;胃燥则胃脘嘈杂痞闷,饥不欲食;肾燥则腰膝酸痛,头晕耳鸣,失眠多梦;肠燥则排便不畅,大便干燥。
内火(火热内生)

内火是由阳盛有余,或阴虚阳亢,或气血郁滞,或病邪郁结引起火热内扰的病理变化。以热、赤、稠、燥、动为主要特征。

阳盛有余:阳气过盛就会化为内火;

阴虚阳亢:阴虚阴不制阳导致虚火内生;

气血郁滞:常见于肝郁化火,情志刺激导致气机郁滞,气郁日久从阳化火;

病邪郁结:外感六淫和水湿痰饮瘀血等病理产物郁滞体内,日久从阳化火;

阴虚阳亢内生的是虚火,其余3种内生的是实火。实火多见于心、肝、肺、胃,主要症状为:口舌糜烂、目赤口苦、烦躁不安、渴喜冷饮、咯吐黄痰、大便秘结、小便短赤等;虚火多见于肝、肾、心、肺,主要症状为:五心烦热、失眠盗汗、舌红少津、面部潮红等。此外实证病势急,病程短;虚证病势缓,病程长也是主要特征。
这里是默认签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一篇:中国古代影响深远的历史人物

下一篇:肥人湿多,痰湿积存在关节引发疼痛,艾灸四个穴位缓解痛风

sitemap.txt | sitemap.xml | sitemap.html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彩虹邦人脉系统 ( 皖ICP备2021012059号 )

GMT+8, 2024-11-24 13:55 , Processed in 0.224383 second(s), 51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