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咪》| 滑板、树木和怒目少年

2022-6-19 10:06| 发布者: uo1qlf90j25hpu| 查看: 2408| 评论: 0

这里是默认签名


多兰在导演系里算是个怪胎,可以这么形容他,也可以否认他因为年龄的关系而给这份肯定大打折扣,但从他的电影来看他的世界,永远都是色彩鲜明的,他似乎更懂得怎么样去掌控自己的电影属性,这就好比伟大的 Bob Dylan 在民谣的韵律中总能找到你似曾相识的画面一样。戛纳是多兰的一块栖息地,可以这么说,因为没有戛纳,我们或许并不知道哈维尔·多兰是谁?



但换个其他的方式,或者多兰变得不再像多兰,他一直在寻求最强烈的个⼈风格以把自己的导演身份给对号入座,在拍到《妈咪》后,观众越来越能理解他的风格,这与《我杀了我妈妈》当时惊艳的画面是截然不同的,他今年 26 岁,与 19 岁时相比,他会多出些什么?或许对于一个导演的考量终究是电影来决定的,但我并不想否认多兰的价值,他不比王家卫可以一部电影拍七八年,更不⽐泰伦斯·⻢利克等大师级导演从来对名声不屑⼀顾,可他真正给电影界带来的是另外一种沉思的方式,怎样去告诉观众什么是电影?



看电影很多年或者看了很多年电影之后,会有一个怪癖,就是像挖宝藏一样把这部电影的好和坏给掏尽,我亦是如此,但从更大的价值衡量来看,所有电影的出发点⽆非就是三点:第一是怎么样赚得更多的票房,这类电影通常是商业电影;第二是遵循自我,完全服务于电影艺术,这类电影和导演本人挂钩,侯孝贤拍《聂隐娘》是在自我表达和自我反省中做平衡,这表达了了他作为导演的一个世界观;第三类很聪明,像斯皮尔伯格和克里斯托弗·诺兰等,他们的电影个⼈风格仍旧很强烈,你看他们的电影便会把他们的名字给对号入座,最要命的是在实现自我电影价值观的同时他们还能迈出商业的坎儿,从而有了“商业艺术”这样一种说法。



那多兰属于哪一种?他肯定不属于第一种,但他也绝不属于第三种,可他又试图表明自己渐渐会成为第三类导演,但他的阅历和个性以及拍电影的经验都会不自觉把他拉回第二种。《妈咪》的诞生,其实是很另类的,这和他成为导演以来一路的风格是没太多类别区分的,但他也在成熟的过渡期,他要让观众知道他的电影是什么?于是他可以采用 1:1 的画面来从视觉效果上吸引观众,这种画面使你更能迅速投入到他的电影叙述中,甚至不敢分神,看似逼迫感的画面,实则更能代表他的主题,并不是他想玩玩新鲜而已。所以看电影永远都是一种极限的享受,有时候你忘了当初为什么喜欢电影,那份纯粹在后来变成了挑剔和漠视,其实这是极具悲观的,毕竟人生当中并非都是自由的,如果看电影也变成了一种局限,这样的观影是否还变得有意义?



关于哈维尔·多兰和其风格,我开头便唠叨了很多,但这并不妨碍我对他的欣赏,从看《我杀了我妈妈》开始,再到《双面劳伦斯》,中间的《幻想之爱》我们大可以省略不计,再到如今的《妈咪》,得到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的时候,我预言戛纳十年之内便会让他赢得最佳导演甚至是最佳电影。因为《妈咪》这部电影,太有韵味,这种韵味不是一般人能够学来的,而是一种天赋,甚至于他在电影方面的一些直觉和感官,令很多老牌导演都自愧不如。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能够去打动看电影的人?抛开电影的美学和技术来讲,这个电影的故事并不标新立异,可电影这个东.西,很难去说清内容到底重不重要,不然不会有王家卫从来不需要多余的编剧,也不会有伍迪·艾伦通篇都在支支吾吾,但你却很愿意迎合他们的方式。这是为什么?《妈咪》不过就是把一个故事构建在加拿大不久的将来,政府颁布新法律,心理有问题的孩子家长必须要负责,不然就是把他们送进拘留中心。



这看似是一个很强制甚至有些乌托邦的设定,但是故事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故事,是有它的建立过程的,母子俩个性强烈,都有着各自的矛盾和缺陷,母亲略带些朋克式的着装和打扮都令旁人有些难以接近,况且她还抽烟,脾气火爆。而儿子则更加令人不省心,神经质,时而开朗,时而阴郁,经常在商店放火,还容易情绪极端化。这样的一对母子角色设置看似是很有张力的,但在通篇故事内容上,我们很难看到情节的曲折变化,有一个小时的时间里,都是在争吵中度过,且台词并非很密集,完全和好莱坞经典的剧本模式相反,那我们还指望看到什么?



局外者。局外者便是母子两人的新邻居,有语⾔沟通障碍症,时常窥视⺟⼦俩的一举一动,似乎很好奇这个家庭的内幕,中间她耐不住好奇⽽主动进⼊了这个家庭,这个时候,故事的结构变了,原以为能够看到本身⽭盾的母子两人最后化干戈为玉帛的观众看错电影了,这是一个法国导演,不是一个简单模式化的好莱坞导演。这个家庭从两个人变成了三个人,格局逐渐变大,从吃饭,聊天,争吵,出游的各个场景中,三⼈变得亲密无间,性格的弊端开始慢慢缩小。但导演却再一次避开了这种心灵鸡汤的模式,演变成了最后母亲手“绑架”了自己的⼉子进了拘留中⼼。



故事仅仅这么简单,没有繁杂的大事发生,全都是生活的琐事细节见功力。可整个过程却是揪着心来看的,因为看完之后你才会发现一开始想的都错了,你因为海报而以为这是一部家庭伦理片就错了,还以为发生一段母子不伦恋就有些可笑了,因为整部片子的基调是在描述人心的矛盾在环境际遇中的挣扎,更是对自由的另一种申述。母亲是如此,儿子亦是这样,这部电影不再是一部家庭伦理片,从影片设置的背景开始,这部电影讲的就是社会心理,只是片中把母亲这个角色代入到了另外一种情境中,她的抉择和她的“母性”特征从来都是与观众背道而驰的。



有一个剧情设置是儿子在便利店割腕自杀的场景,这个场景描述得也很写实,很赤裸裸地揭露了一些他对于现代⻘少年的看法,这种强有力的批判看似和个人有关,实则他在最初设置这样一个背景开始就一直在对整个社会进行批判,这个社会是病态的,它有秩序,但不稳定,它有规章,但不协调。⽽这个小家庭是一个放大镜,放大了很多整个社会的漏洞,就如儿子因为放火遭到索赔,母亲为了他而和隔壁对她有暧昧幻想的律师来了一次地下酒吧约会,然而儿⼦并没有给律师好脸色看,他很明白他愿意帮助他们只是想和自己的妈妈上床,所以他一如既往的满口胡言乱语。可当他在酒吧里唱歌的时候,问题开始暴露了,他变得不再自负,不再从容,因为底下的人都在笑话他,笑他歌唱得⽼派,活像个同性恋,这个时候的他是不自然的,孩⼦的暴⼒倾向取决于家庭和社会带来的影响,⽽这⼀段则是整个社会环境所严重造成的,我们这才看到他人格的两面性,静⽌的和动态的,但都是病态的。但母子两人的⼼逐渐开始软化了,在这种长大的状态中,两人都在找回属于真正的自⼰和这个家庭应该拥有的自由。



生活还是要继续, 可生活总是⽆奈的,倘若你并没有感受到它的存在价值,那生活就不再是生活。就在一个三⼈出游返回的路途上,母亲偷偷通知了警察把他带⾛,儿⼦知道后大声怒骂,他原以为自⼰赢得了母亲的信任,而此刻母亲内⼼是崩溃的,看到儿子反抗,警察⽤电击,她内⼼一度产生动摇,但最后他还是被带⾛了,再次回到了拘留中心。作为第三位成员,隔壁女人的生活从平静到波澜起伏,这是⺟子俩给她带来的,她试图挽救,但最后内心的防线也被冲破,可她似乎很知⾜,因为她拥有过短暂最想要的生活,可生活就是这样,就算再刺激,你仍然要归于平静,最后她同自⼰真正的家人搬离了这里,母亲再一次面临艰难的生活,⽽儿⼦,再一次不受限制,为了换取自由,冲出了拘留中心。



看起来其实故事很丰满,有观众说多兰不应该把电影剪两个多小时,这样会很费⼒不讨好,因为要在这么⻓的时间里去看一个又回到原点的故事,还要去适应他的留白,他的空镜头,他的摄影和音乐。但多兰也在随着自⼰的电影而日渐成熟起来,他开始关注一些劳动阶层的话题,从⽽展开⾃己的一个情感价值观;不变的仍然是他对于“母亲”这个⻆色和身份的情结,但这种情结也在衍生出一种新的感情,你若说电影中的妈妈不爱⼉子,那是错的,只不过她的爱太过于个⼈主义,这是个性质多变的母亲,但绝对是个好母亲。



⽽这次人们褒奖他电影摄影,认为这是一种新的局面设定,可以拉近观众与电影的距离,实则上,多兰的心是孤独而叛逆的,他不愿只做观众心中认为的他,而是把摄影当作了一把利剑,从 4:3 的画幅缩小到 1:1,但并不是都只有 1:1。

电影有一幕是我看得最激动的,儿⼦独自踩着滑板,戴上耳机,一路滑⾏去购物,那几分钟的时间,是全片令人最舒心的,没有焦躁的对⽩,只有穿梭不断的树⽊,房子,街道,和音乐。到这儿你才会渐渐明⽩这个少年的心中都隐藏着什么?是⽆拘⽆束,是戴上耳机踩着滑板的世界,是他独⼀⽆二自由的国度。到了三人在中段一起踩着单⻋车出行时,是他们生活中最美妙的时光,这个时候,少年拉开了画幅,从 1:1 还原到 4:3,你以为屏幕终于变宽了而不再缩回,直到母亲有天接到了那张⼉⼦放⽕的赔偿单,她笑了笑,屏幕再次回归到 1:1 的画幅。这个母亲没有动辄打骂,她选择和一个自己都知道可能想和自⼰上床的男人约会只是因为她想打赢这场官司,这个时候,你还会说她不好吗?从 1:1 到 4:3,再从 4:3 还原到 1:1,挣扎到真正的自由,最后回到现实,这段母⼦的生活像是⼀把枷锁,原则上可以自⼰打开,可是却被困得死死的。



如果说结尾儿⼦的不顾一切挣脱是他对自由的定义,那整个影⽚的自由定义则是从一开始就有的。有人穷其一⽣去追求自由,但未必找寻得到,因为很多人压根就不明白真正的⾃由是什么,这个家庭的自由就是⺟子俩找到了自己和彼此,以至于母亲也产⽣过这样的幻想,也是影片画龙点睛的部分,⺟亲幻想自⼰的儿子⻓大,读了大学,结婚⽣子,这就是她的幻想,她心中的那道风景。但现实是与幻想驳斥的,倘若你并未懂得,那你只能看着前路,只期盼不要再摔倒,所以母亲做出了抉择,她最后选择送儿⼦去拘留中心,但这⼀切都不是她真正想要的。



我们是时候重新换个角度去看多兰了,他变得不再孤傲,他想去让观众知道什么是电影?什么是属于他自己的电影?这位行走在艺术刀刃上的天才再一次证明了自己并非只会玩味,他尝试着怎样挖掘内心,怎样引起观众意识上的共鸣。《妈咪》之后的多兰,一定还是精神世界的,但这个精神是强烈,还是本真,我们都难以预料。但凡看过多兰电影的人都会惊叹,说他本人也好,说他电影也罢。但一个导演怎样从个人风格转化到回归电影本质?他可能会需要一段时间,可他的年轻却已然成为了价值。

这里是默认签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一篇:中国古代影响深远的历史人物

下一篇:光遇:你最喜欢被朋友叫什么?“妈咪”位列第四,榜首听后人害羞

sitemap.txt | sitemap.xml | sitemap.html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彩虹邦人脉系统 ( 皖ICP备2021012059号 )

GMT+8, 2024-11-24 15:45 , Processed in 0.238615 second(s), 63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