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建设秦创原,今年经开区这样干!

2022-6-17 06:13| 发布者: ujyaio8p35pbii| 查看: 2080| 评论: 0

https://uufuuf.com/s/6AB7Wp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十四五规划全面铺开、纵深推进的关键之年,是谱写新时代西安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攻坚之年,是抓好省市秦创原平台建设和创新能力提升,推动市第十四次党代会“九个方面重点任务”的冲刺之年,也是高举“四新战略”大旗、开启“科创新引擎”的开局之年。


为全面推动科技创新(秦创原)工作,经开区以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落实国家及省、市科技工作会议精神,结合经开区“4+4+4”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和硬科技产业发展实际,以省、市关于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总体要求为抓手,以“四新战略”为指引,打造“科创新引擎”,全面提升经开区科技创新能力,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大中小企业融通生态为特色,统筹各类科技资源要素,围绕“九大工程”,打造立体联动“孵化器”、成果转化“加速器”和两链融合“促进器”,切实促进新旧动能转换、产业转型升级和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助推高质量发展。


主要目标

区域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引领横跨经开区、渭北新城和阎良区的“秦创原先进制造业示范带”建设,建成一批高质量创新平台,引导支持一批企业在“卡脖子、补短板、填空白”核心技术、产品方面突破,市场主体创新能力加快提升,科技企业梯队体系进一步完善,打造先进制造业和科技创新融合发展基地。



2022年,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300家,培育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300家,培育省级及以上“专精特新”企业50家;设立经开区秦创原创新基金,新增上市企业3家,纳入上市后备库企业50家;新增秦创原创新中心、研发中心和展示中心20家,市级及以上创新平台30家(其中创建市级及以上创新联合体、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等研发平台4家,省级及以上研发机构数量3家);实现先进制造业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70%,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突破900亿元,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



成果转化体系日益完善。2022年,科技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进一步提升,年有效发明专利数突破3300件,培育技术经理人10名,培育技术转移示范机构3家,举办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动10场,参与推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项目80项,全区技术市场合同交易额突破150亿元。



优势人才项目加快聚集。2022年,国际间科技交流合作进一步深化,中国科协海智计划工作基地的聚合效应进一步发挥,在区内设立2个海智工作站,2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新增高层次人才30名,海外高层次人才20名,院士专家工作站2家。



创新生态体系持续优化。2022年,创新资源进一步实现开放共享和优化配置,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生态基本形成,产业链和创新链加速融合;“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孵化链进一步完善,新增国家级孵化器1家,众创空间3家。


重点任务



秦创原先进制造业示范带

引领提升工程

以市秦创原“一总两带”总格局为统领,深化与临潼区、高陵区和阎良区(航空基地)的“秦创原先进制造业示范带”共建合作。立足驻区高校院所、科研单位和企业的科技创新资源,聚力产业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升级,聚焦育链、补链、强链、延链和拓链,全面落实“亩均论英雄”和“链长制”,推动建设国家自主可控新材料产品研发和绿色制造基地。推进西安国家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建设,打造先进制造业融合创新基地,推进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创业特色载体(大中小融通型)建设。聚集全社会创新要素,在高铁新城、中心区谋划布局“科创型拟上市企业总部区+研发园区”。



高质量创新平台体系

建设提升工程

围绕“4+4+4”产业体系,构建以企业技术需求为牵引的协同研发机制,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支撑型创新平台集群。引导支持科研院所、龙头企业、行业领军企业设立创新联合体、新型研发机构、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在商用汽车、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电子信息等领域完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中心、技术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等为支撑创新平台体系。支持企业加大上游研发设计、下游后市场服务投入,围绕企业的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建设,争取国家及省、市各类专项扶持资金。全年,争取获批市级及以上创新平台30家(其中省级及以上研发机构数量3家,市级及以上创新联合体、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等研发平台4家),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



产业链创新链“两链融合”提升工程

深化“一院一所模式”,推进西北有色院2.0模式,发挥西北有色院科技创新、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的平台和体制优势,推进稀有金属材料技术创新策源地和产业化高地建设。深化中小企业创新创业特色载体建设成果,完善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生态圈,完成经开区打造特色载体推动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升级专项资金示范项目国家验收。围绕西北有色院、隆基乐叶、陕汽控股、中车永电、华天科技、重研院、西部超导、凯立新材、天隆科技等龙头企业院所,分产业领域布局秦创原创新(研发)中心、展示中心。积极争取成熟的军民两用技术入区示范应用并推广,围绕航空动力、兵器、军用电子、新材料等领域布局军民两用特色科技园区。依托西北工业集团,推进兵器基地创新资源要素聚集,推进军民两用技术国家级孵化器创建。全方位推进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充分发挥各主体两链融合“促进器”的作用。全年,新增秦创原创新中心、研发中心和展示中心20家。



科技企业成长梯队引培提升工程

全面贯彻全员招商新理念,围绕“链主企业+配套企业”协同创新需求,以扶持政策为引导,与高校、研究机构合作,谋划、策划、规划一批重大基础研究、应用技术、工艺工法等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建设项目。实施科技企业“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工程,采取“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培育路径,构建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上市企业”全生命周期培育链条,健全科技企业成长梯队。全年,引进非用地科创类企业(项目)不少于10个,签约总投资(或购置资产)不低于30亿元,策划包装1个重点招商项目,1篇产业调研报告。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入库1300家,通过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300家,推动上市企业新增3家,纳入上市后备库企业50家以上。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工程

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试点,支持区内企业与长安大学、陕西科技大学、西安工业大学等在地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针对企业关键技术、重大技术,开展联合攻关、“揭榜挂帅”。支持区内企业与在地高校、院所就重大项目入区转化,开展科技资源整合、体制机制创新、改制融资上市,提高成果产出率和转化率。支持区内企业、科研院所、众创载体围绕成果项目转化落地举办各类路演、论坛和融资对接会。形成成果转化“加速器”的合力。全年,培育技术转移机构3家,培育技术经理人10名,技术合同交易额达150亿元,举办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动10场,参与推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项目80个。



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提升工程

鼓励企业开展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管理和保护工作,着力实现专利申请从数量规模向质量效益转变,实现知识产权从产权化向产业化转变,鼓励科研院所、大中小企业、在地高校等创新主体申报高价值专利,依托中国(西安)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提升经开区知识产权创造、运营能力,培育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开展专利导航、预警服务,培育知识产权优势企业,支持开展知识产权托管服务。全年,有效发明专利数达3300件。



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升工程


紧扣“链长制”,针对优势产业链,围绕“链主企业”进行补链、延链、强链,着力构建“创新引领、要素协同、链条完整、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和产业生态,打造千亿级主导产业集群。在引领性创新领域,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一批“卡脖子”、自主可控、填补空白和补短板产品。在协同创新领域,建立产业、科技、金融、人才等要素的协同创新机制,加速产业数字化转型,推动制造业向服务型制造业转型升级,重点建设新材料、航空动力、半导体、数字经济等一批产业园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千亿产业集群。在开放合作领域,开展国际技术和产能合作,将“走出去、引进来”相结合,扩大自主产品的市占率,促进企业更好地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参与全球技术、产品与人才竞争。把做大做强做优制造业作为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推动“4+4+4”现代产业体系壮大成势,坚持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全年,实现先进制造业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70%,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突破900亿元;培育省级及以上“专精特新”企业50家。


科技创新人才高地建设工程

加大科技经纪人、“科学家+工程师”、“新双创”三支队伍培育扶持力度,推进院士专家工作站、技能大师工作室等技术人才成长平台建设。策划“科技企业家成长训练营”,面向区内高成长性科技企业管理层开展企业运营、技术创新和投融资等专业培训。围绕引才聚才用才,建设人才公寓、专家公寓和科技人才社区,畅通绿色服务通道,解决高端人才就医、子女入托、就学等生活需求。提升引智和外国专家服务水平,支持大型企业设立一批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全力推进中国科协海智计划工作基地建设,搭建技术和人才引进的国际通道。全年,创建2家区级海智工作站,获批2个市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新增高层次人才30名,海外高层次人才20名,院士专家工作站2家。



创新创业创造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加大政策引导力度,出台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政策,靶向施策,引导和扶持企业在加大研发投入、创新平台建设、培育孵化质量等方面持续发力。强化要素保障服务,围绕秦创原先进制造业示范企业,强化土地、水电气等生产要素保障,强化分布式能源试点、节能降耗等减排措施保障,强化科技计划项目申报、知识产权、人才、科技咨询等产业服务保障,强化产业综合体规划、投资、建设与招商等空间载体保障。完善科技金融服务,充分发挥西安市创新投资基金、大西安产业基金等引导基金作用,加快完善科技企业成长所需的创投基金、产业基金、天使基金和并购基金的服务体系,6月底前设立经开区秦创原创新基金。加强载体支撑服务,在高铁新城区域谋划布局一批国有企业主导建设和管理的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等创新孵化载体,承接细分产业和新兴产业企业及项目的聚集;支持行业领军企业和科研院所联合社会资本创办专业化众创空间和孵化器,加快推进有色院稀有金属材料专业化众创空间、省燃气产业研发与孵化基地、中欧产业合作园、超导产业创新中心、隆基乐叶光伏创新中心、数字产业园、中小企业园二期、商用汽车产业园等载体建设。全年,国家级孵化器新增1家、众创空间新增3家,形成立体联动“孵化器”的空间布局。
https://uufuuf.com/s/6AB7W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一篇:血压、血糖、血脂、尿酸标准对照表,忌口清单全都有

下一篇: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西安经开区综合发展水平排名稳居西部第一

sitemap.txt | sitemap.xml | sitemap.html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彩虹邦人脉系统 ( 湘ICP备17022177号-4 )

GMT+8, 2025-4-24 02:16 , Processed in 0.208127 second(s), 48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