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乱)
同光四年,公元926年,二月。
这一年,后唐王朝境内的贝州,大概在今天的河北省清河一带,发生了一场极为严重的叛乱。
贝州将领赵在礼集结重兵,起兵造反,声势浩大,几天之内,就攻下了后唐军事重镇,邺城。
此时的后唐皇帝,是庄宗李存勖。
按理说,这种级别的叛乱,对李存勖来说实在是小意思。
这位皇帝的前半生,戎马沙场,血战累累,脚踢后梁,拳打前蜀,痛殴契丹,历经大小战事二百余场,不仅无一落败,并且从始至终,毫发无损,从来就没挂过彩。
在这位皇帝的身上,作者甚至看到了当年唐太宗李世民的影子。
由此来说,李存勖的战斗力,别说是一个小小的赵在礼,就是契丹人见了他,也得绕着走。
但很可惜,一个人不会一直保持在他的巅峰状态,人是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
在特定的环境下,李存勖是一个枭雄,一个旷世的枭雄,但如果环境发生了改变,或者环境消失,那么枭雄李存勖也将不复存在。
如果一个枭雄不再是枭雄,那么他就会蜕变成一个“莽汉”。
而莽汉李存勖自打当上了皇帝,过上了钟鸣鼎食的生活之后,就再也不复当年的英勇无畏了。
(元行钦 形象)
所以面对将领叛乱,他没有选择身先士卒,亲力亲为,而是派出了大将元行钦出马。
元行钦,生卒年不详,只知道是五代十国时期幽州人。
元行钦不是脓包,打仗很有一套,但人刚到贝州,就被叛军按在地上打了一顿,直打得哭爹喊娘,好不容易才逃窜回来。
素来能打的元行钦出师不利,皇帝震怒,又派出了手下大将李嗣源出征讨贼。
这是皇帝的最后一张底牌。
李嗣源,字邈佶烈,应城金县人,沙陀族,五代十国后唐将领。
李嗣源和元行钦虽然都是武将,但在身份上还是有所不同的。
我们知道,唐朝灭亡之后,丞相朱温篡唐建立了后梁。
后梁家大业大,但也并非是一个全国性的统一政权。
天下间有迫于朱温淫威的,纷纷俯首称臣,而不愿意归顺朱温的,则另起炉灶,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王朝。
在河北东部,有位晚唐时节的节度使,名字叫做李克用。
李克用和朱温素来不睦,所以朱温建立后梁之后,他第一个举起了讨伐反贼朱温,兴复大唐皇室的旗帜。
(后梁太祖朱温 画像)
李克用同志励精图治,默默耕耘,在河东打下了后唐最初的基业。
而李嗣源,正是李克用在创业过程中收下的义子。
所谓义子,就是因为李嗣源作战勇猛,打仗不要命,所以李克用才认李嗣源当了干儿子,顺带让他兼职自己的保镖。
李克用临终之前,把自己的家底儿都留给了自己的亲儿子,李存勖,即刚才我们提到的后唐庄宗。
而李嗣源作为干儿子,在李氏家族里当然也是位高权重,同时也成为了战场上的一员骁将。
所以非但李嗣源本人的身份非常特殊,他和庄宗李存勖的关系也是很特殊的——他们是一对异父异母的亲兄弟。
现在,元行钦已经落败,皇帝又把希望,寄托到了李嗣源的身上。
李嗣源其人,也不是个脓包。
当年朱温在汴州上源驿(当地的一家娱乐休闲会所)用五百精兵合围李克用,正是李嗣源带头冲锋,仅带着十几人就为李克用杀出了一条血路。
如此悍勇,真可谓是世间罕见。
所以,庄宗李存勖只希望李嗣源上了战场,二话不说,嘎嘎一顿乱杀,帮他快速平定叛乱,就算是大功告成。
皇帝是这么想的,受命出征的李嗣源也是这么想的。
(后唐明宗李嗣源 形象)
他原本只是后唐军队里一个籍籍无名的小兵,如果不是李氏父子赏识自己,自己能混到今天这个地步?
皇帝希望将领帮自己平定乱局,将领也希望自己在战场上建功立业,这实在是一种很好的政治生态。
于是,庄宗皇帝李存勖摆下酒宴,为李嗣源出征践行,而李嗣源骑着高头大马,二话不说,奔着战场就去了。
李嗣源的任务很简单,那就是带兵突袭,直取被贼兵占领的邺城。
只要夺回邺城,叛军无处容身,再收拾他们就容易了。
但李嗣源前脚刚到邺城附近,后脚他身边的军士们就发动了叛乱。
五代十国时期,谋逆篡窃成风,今天大臣作乱,明天武将谋反,所以这对李嗣源来说,也并不算什么大惊小怪的事儿。
既然要叛乱,大不了你们脱离队伍,投诚叛军,也不过是与他们合兵一处,到时候我李嗣源直接给你们一锅端了不就得了?
但好死不死,这伙军士们自己叛变不说,还把李嗣源给劫持了。
并且,叛变的军士们还放出消息,说要发动起义,拥立李嗣源称帝。
结果消息越传越快,很快传到了邺城的叛军头目赵在礼的耳朵里。
赵在礼听说了这个消息,可算是开心坏了。
自己守着空城一座,前无友军来援,后无粮草支援,正担忧自己前途未卜,不知道下一步如何是好,结果听说后唐大将李嗣源阵前倒戈,要和自己一块干,这实在是意外之喜。
(赵在礼 形象)
于是,还没等李嗣源反应过来,他就在军士们的胁迫下,被赵在礼迎进了邺城。
而关于这一段,史书中的记载则更为有趣:
”...至邺都,赵在礼等登城谢罪...”——《旧五代史·唐明宗纪》
李嗣源到了邺城之后,赵在礼二话不说,立刻俯首在李嗣源的面前,诚惶诚恐,心悦诚服。
从这段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此时的叛军头目赵在礼,已经把李嗣源奉为了主心骨。
是啊,他赵在礼不过是个毫无政治背景的地方将领,就算造反成功,也是名不正言不顺,一辈子都要饱受社会舆论的议论,更何况史官们还会给自己记上一笔烂账呢。
相比之下,李嗣源是后唐太祖(追谥)李克用的义子,是李氏家族的亲贵,他来起义造反,出师有名,名正言顺,以后就算当了皇帝,也不算肥水落入外人田啊。
怎么着?别拿豆包不当干粮,别拿义子不当儿子。
我赵在礼以后跟着李嗣源混,那还不是吃香的喝辣的,到时候我就是开国功勋,这样的日子岂不是美滋滋?
天与不取,反受其咎。
事情发展到了这一步,这实在是上天赐给李嗣源的绝好的成就功名的机会。
但让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李嗣源在如此良机的面前,居然选择了在夜晚偷偷溜出了邺城。
他选择了逃跑。
(图为邺城博物馆)
这实在是令人震惊,但也实在是可以理解。
震惊的是,这世上居然有人不愿意当皇帝。
而可以让人理解的地方在于,李嗣源或许也很想当皇帝,但在此之前,他是一个忠臣。
他世世代代饱受李氏家族的恩惠,他对后唐皇室是有感情的,所以他没有理由造反。
你愿意当皇帝,那是你的事儿,我愿意做忠良,那是我的选择。
在这个污浊的世道上,能够干干净净地度过自己的一生的人,是值得敬佩的。
李嗣源虽然问心无愧,但远在洛阳的庄宗李存勖却无法再相信李嗣源了。
他在沙场上征战了半生,见过了太多的背叛,这世上大奸似忠,大伪似真,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能挑动起皇帝敏感不安的神经。
李嗣源从邺城跑了出来,到了魏县,大概在今天的河北邯郸一带。
到了魏县的李嗣源很快在当地又组织起了一些兵力,打算返回洛阳,亲自跟皇帝解释一下现在这个情况。
他知道,现在外面流言四起,到处都在说自己要造反称帝,皇帝必然受到蛊惑,想要解释这一切,自己必须找到皇帝,当面说明,把这一切的前因后果,全都讲清楚。
但问题在于,魏县离洛阳,还是有段距离的。
并且,在魏县和洛阳之间,还横亘着赵在礼的叛军,以及一支所属于后唐大将元行钦的队伍。
这个元行钦的政治成分,也不是很明朗。
不仅不明朗,他还很喜欢捣乱。
李嗣源想要带着兵马返回洛阳,元行钦表示你有造反的嫌疑,我不能让你回去。
李嗣源写了好几封书信,想要送往洛阳,解释一下情况,替自己申辩一下,但信件途经元行钦驻扎的卫州(河南新乡),也都被元行钦扣下。
李嗣源联系不上皇帝,皇帝开始反过来联系李嗣源。
(李从璟 形象)
恰逢李嗣源儿子李从璟在洛阳上班,于是皇帝便派李从璟从洛阳出发,到魏县去谈一谈李嗣源的虚实。
结果李从璟到了卫州,又被元行钦给扣住了。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李嗣源和朝廷的关系,算是彻底恶化了。
对李嗣源来说,这实在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儿。
自己不想和反贼同流合污,但因为元行钦的阻挡,皇帝已经对自己失去了所有的信任,现在自己被困在魏县,是进也进不得,退也退不得,这可如何是好?
在这个节骨眼儿上,李嗣源的女婿,石敬瑭站了出来。
石敬瑭,山西太原人,
眼见老岳父受难,石敬瑭提出了一条计策:
与其困守魏县,不如我们夺得汴州(开封),一来有一块安身之地,二来也可以独自图谋功名大业。
不得不说,此时的石敬瑭,在看事情的问题上,还是有两把刷子的。
李嗣源听从了石敬瑭的建议,直取汴州,并且很快以汴州为据点,极大地发展了自己的势力。
(后晋高祖石敬瑭 画像)
势力越来越大,但李嗣源的心情却不是很好。
因为他发现,自己在无形之间,已经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皇帝也不相信自己了,汴州城也让拿下了,现在自己不受朝廷节制,拥兵自重,这不纯纯就是一个反贼么?
罢了,罢了。
反贼就反贼吧!
权力,只有权力,才有驱使人们的魔力。
这就是这个世界的真实面目,十分的残忍,但却是无可置疑的真实。
面对这个残酷的世界,李嗣源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
那就是,自己脚下的这条路,不仅是一条不归路,更是一条绝路。
他终于明白了什么叫做“逼上梁山”(当然那个时候还没有梁山),他终于明白,无论自己多么正直,多么忠诚,有多么伟大的理想和抱负,但想要活下去,都必须要懂得两个字,那就是——变通。
只有变通,才能切合自己这荒诞无稽的命运,才能让自己更好的适应这个世界。
李嗣源大彻大悟,而此时后唐庄宗李存勖也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
自己将永远也等不回李嗣源了。
当年那个亲如手足的兄弟,如今已经拥有了数万兵力,并且获得了朝廷内外很大一群反动势力的支持,成为了自己的死敌,站到了自己的对立面。
终于,李存勖披甲上阵,他要御驾亲征,他要像年轻时的自己一样,靠自己的努力,去结束这纷乱不休的局面。
但命运再一次地捉弄了李存勖。
(后唐庄宗李存勖 画像)
在皇帝即将出征的前夕,洛阳城里的军士们突然哗变,想要杀害皇帝,另谋出路。
而李存勖被军士合围,力战不敌,最终中流矢而死。
如此枭雄,居然就这么仓促的死在了几个无名鼠辈的手里。
虽然李存勖并非本篇文章的主角,但作者并不介意为他留下一段评语: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我很喜欢李存勖。
很多人都说,五代十国里,最可惜的人物,是后周世宗柴荣,但实际上,我一直觉得,最可惜的人,其实是后唐庄宗李存勖。
柴荣固然惋惜,但他面临的毕竟是天命,生老病死,是规律,是人们不可抗衡的规律。
但李存勖并非如此,他是横死。
从李存勖到李亚子再到李天下,这实在是让人意难平。
李存勖的死,除了当了皇帝沉迷享乐,导致思想滑坡之外,还有一个十分惋惜的地方,那就是:
如此英豪,他的死去竟然如此平凡和普通。
他死在了那些不足道尔的藩镇势力手里,死在了那个时代的无名鼠辈的手里。
作者以为,像李存勖这样的人,其实本该是在一场轰轰烈烈的大战里,了此残生的。
柴荣是顶天立地的英雄式人物,可李存勖又逊色几分?
(后周世宗柴荣 画像)
以上这段关于李存勖的评价,非我原创,而是一位粉丝朋友在我之前的文章中留下的评论。
@医学博士不掉头发感谢这位粉丝朋友的留言,正是因为有了像你们这样的读者,才能使作者有继续创作的动力。
同光四年,公元926年,后唐庄宗李存勖死于兵变,同年四月,李嗣源率大军直入洛阳,随后登基称帝,史称,后唐明宗。
李嗣源登基了,成为了后唐王朝的新主人。
山河万里,九州五岳。
百官俯首,高呼万岁。
李嗣源坐在李存勖曾经坐过的皇位之上,俯瞰天地,心里却横生出一种悲凉之感。
万岁?谁能活一万岁?
他的耳边不停的响起一句话,那是他在心中已经重复了千千万万遍的话:
这是一条不归路,踏上了这条路,你就再也不能回头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