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交僧道,便是好人”,这话有道理吗?

2022-5-26 22:11| 发布者: ohp92chp2n| 查看: 2571| 评论: 8

这里是默认签名
如果你不知道上一句说什么,单看这一句就容易断章取义。
就会认为这是儒家在恶毒攻击佛道两家。
儒家不会这么傻,两头出击,惹火烧身。
这一句的前句是:“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悟性高的,一看到此句,就明白半分。
学过《论语》的朋友都知道,儒家对“好人”的评判标准是很严格的。





图片自拍
首先是孝悌
《论语》里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做到孝敬父母、敬爱兄长”。
所以,“孔门十三贤”之一的有子说“考悌也者,其为仁之夲矣。夲立而道生。”
孔门弟子学的第一门课就是考悌教育。
《增广贤文》是儒学著作。孝文化在里面无处不在。
如:“堂上二老是活佛,何用灵山朝世尊”
父母就是佛。何必向僧道捐功德?
有的人不孝敬父母,却和僧道打得火热,吃斋念佛,捐钱捐物,实在是舍夲求末。



图片自拍
其次,有博爱之心
博爱之心就是《论语》里说的“泛爱众”。
儒释道三家在这一点上是相通的。
《道德经》里说:“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佛家讲慈悲为怀,普渡众生。慈是给你欢快,悲是解脱痛苦。
所以,在《增广贤文》里,这句话的含义是:你已经做了个好人,做的就是佛道提倡的博爱之事,再去交佛道中人,岂不是多此一举吗?





图片自拍
第三,亲近仁者
这一点很关键,可能是作者说“不交僧道,便是好人”的重要原因。
儒家是入世的学问,讲究“修齐治平”,是要求功名的,最终目标是要“平天下”的。故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之说。
在儒家的字典里,德才兼备的人才有资格叫君子,或者被称为“仁者”。
儒家讲究“里仁为美”,交友要交仁者。而和尚和道士,在儒士眼里,不是仁者。
因为佛道都是出世的学问,不求功名的,他们的生存完全靠人供养。当宋明理学盛行的时代,和尚、道士在士大夫眼里,是旁门左道,是闲人,是懒人,是寄生虫。
道不同,不相为谋。
自然要和他们划清界限,不和他们来往,才称得上正人君子。





图片自拍
最后,还有一种原因,就是交僧道是在走修行捷经。
很多人平时不注重自已的修为,希望靠向佛道捐钱财以求功德,以消祸免灾。像梁武帝就是这种人。
他为了所谓的功德,几次出家为僧,然后再用民脂民膏把自已赎回来;还有就是劳民伤财,广建寺庙,养一大堆懒活尚。
梁武帝广交僧道,名为修德,实为造孽。
所以,有一天他遇见达摩祖师爷,很得意地指着遍地的寺庙,满街的和尚,问达摩:“我有功德否?”
达摩道:“你没有一丁点功德”。
他这种和僧为伍,修行走捷经的行为,也广为后人诟病。
杜牧有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就是对他的讽刺。


总而言之,一个好人,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与人为善,前程自然好,还有必要向僧道问前程求功德吗?
这和孔子的“善易者不占”有异曲同工之妙。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尽人事,听天命。好人自有好报,与僧道无关。
世事皆虚,唯因果不虚。





图片自拍
这里是默认签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一篇:“善良”的你为什么过的不好?怎样才能算得上真正的好人?

下一篇:为人、处事、心境、品德

sitemap.txt | sitemap.xml | sitemap.html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彩虹邦人脉系统 ( 皖ICP备2021012059号 )

GMT+8, 2024-11-22 18:39 , Processed in 0.211065 second(s), 46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