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锋:五年运营实战积累,我对私域业态的四点观察

2022-5-26 08:36| 发布者: ux3rcrrx9c3z7c| 查看: 2126| 评论: 0

这里是默认签名
本文由36氪企服点评专家团鉴锋原创。



36氪企服点评专家团——鉴锋

————正文————

在之前的文章中鉴锋:私域打法实战总结,运营人应该如何转型私域?,我分别从教育群转、功效型产品、零售电商三部分出发,整理了2020年所有项目沉淀下来的私域全链路模型框架,并且对具体案例完成了详细的解析。

而在方法论之外,过去5年的运营实战告诉我们,私域绝不仅仅是运营的事情,而是一个包含了“公域打法、私域打法、品牌打法、品类战略”的自上而下、由内而外的体系化工程。

所以这篇文章中,我希望从私域代运营服务商视角出发,分享当下对私域的5大观察。

观察一:探底私域爆发背后的隐性逻辑—有限价值


疫情背景下的2020,许多企业是被硬生生推上了“数字化转型”的风口,这里有时代的趋势,也有部分标杆企业通过以往私域的提前布局,在疫情阶段获得了超额业绩,从而引发了行业头部效应,使得大批的企业争相进入赛道,试图通过私域完成营收突围。

而在我们一年来的服务过程中,我们开始注意到一个客观现实:私域并不能成为企业的救命稻草,私域跟公域不应该拎出来单独分析。

至于纯靠私域起盘的生意,常见于美妆类,在未来,也许不太有机会了。

因为我们发现,私域做的好的品牌,公域一定做的比私域更好。

在去年做零售电商的私域服务项目时,曾遭遇一个困境:如果私域端的流量来源只有淘宝店铺的话,整个营收的上限根本没法超过淘宝店铺GMV的20%,这成为了一个无形的天花板。在我们与许多服务商交流时,他们都表达出了类似的困扰。

这背后反映出:假如私域只能从各大电商平台(淘宝、京东、有赞)的公域作流量搬运,私域的GMV占营收大盘的20%是上限,大部分都困在10%。

流量端只能绑定电商平台,过程中必然需要与企业的电商部门持续沟通。

根据我们的复盘,假设某品牌电商有1000万用户,能导入到私域的引流率基本能做到30%,这部分人群进入私域的开单率以50%为最高上限,平均数据维持在20-30%。

至于具体的复购频次,与品类本身有强相关性特性。如果本身并非高复购品类,在现有的SKU不动的情况下,LTV(用户生命周期总价值)无法提升,除了品类扩张没有其他办法,运营端的销售转化能力是有限的。

基于上述一连串的前提推演,我们可以得出私域在品牌GMV占比天花板大概在20-30%。

对于企业来说,如果私域连营收大盘的20%都做不到,“私域很重要”这句话就是站不住脚的,在战略层面上不成立的话,就无法获取资源的倾斜。加上私域本身除了裂变增长,没有产生流量增量的办法。

一旦LTV(用户生命周期总价值)和增量都无法达成,所谓的“留量产生价值”可能只是空中楼阁了。

所以在近期内部项目会时,我们内部总结:过往我们整理过的框架、去年为客户做过的所有事情,以后会成为私域营销的标配。对外分享的PPT内所有框架、SOP,未来或许所有服务商都会告诉企业“我们会这me做”。

然而仅按照这一套运营打法下来,并不能满足客户真正的增长需求,那么增长的机会在哪里?

各类运营打法的价值有限的,尽管可以保证项目不出错,在引流率、开单率、复购情况都有明显的天花板的前提下,仍能够保证10-20%的GMV,但是无法实现规模化增长。

如果希望在私域端完成更大产出,纯粹从运营侧出发,能做的事情可能真的不太多。

这种消耗已有公域流量的私域,几乎近似于“左口袋倒右口袋”,都是品牌自身就能够完成的动作。作为品牌方,没有一个决策层会关心左手倒右手的事情,他们只会在乎增量问题。

增量在哪里,战略方向就在哪里。企业端或迟或早都会意识到私域的局限性,从而调整方向,转向寻找能生产更大蛋糕的办法,而不是局限于已有蛋糕是否有更多种切法。

更大的蛋糕从何而来?我们理解只有从当下的“社交媒体”种寻求解决方案,获取更多新流量。

观察二:新品牌期盼,为什么先公域后私域


在探讨该问题前,我先冒昧地将公域流量简单划分为三部分:

1、线下的门店;

2、线上电商平台,包括有赞、自营小程序;

3、线上社交媒体,比如抖音、B站、小红书等;

回溯这部分历史,最早做私域的基本都是微博、贴吧的大v,他们主要通过qq、微信来沉淀自己的粉丝群体,当时平台之间的导流限制还不是非常严格。而在近2年则是抖音、B站、小红书的KOL,将流量从社交媒体搬运到私域;零售品牌项目阶段,我们属于将电商平台内的流量,搬运到私域;在门店O2O的私域项目阶段,属于将线下门店的流量往线上私域搬运。

20年前,一切流量与商业机会都在门店。作为品牌方,只需要完成高质量的选址,把门店开在人流量大的地方,就有飞速起盘一场生意的可能;

10年前,流量与商业机会转到了淘宝,PC和移动互联网的兴起,首次迁移了整个消费场景。当淘宝端积攒了巨大的流量后,足以辐射出一系列的“淘系品牌”,其中以“三只松鼠”为主要代表;

当下乃至未来的3-5年,流量机会已经迁移到了抖音,以及一众新锐社交媒体、内容平台。而社交媒体这里,一定也会有许多精通社媒流量获取的品牌杀出重围。

社媒之所以会是未来的机会,在于用户消费习惯、触媒的习惯在发生巨大的改变。

淘宝当时能孵化淘品牌,其实是赶上了第一波消费方式与场景从线下到线上的迁移。

现在场景依然在线上端,只是用户消费的内容形式从图文迁移到了短视频,所以淘宝开展了全面的视频化。在前段时间与淘宝视频化的负责人交流时,我们了解到在全面视频化后,部分品类展现出了显著崛起态势,而部分品类销量却接近腰斩,这反映出了一些品类与视频化相性较差的情况,但从整体来看,流量转化情况有明显的优化。

同理在短视频领域,一定会衍生出很多新的品牌。抖音今年开始扶持店播,那么后续“抖品牌”很可能也会成为一种新的可能性与业态,可近似类比十年前的天猫。

一旦抖音成功扶持抖系品牌,就说明内容、流量端的互动方式,与背后品牌营销、产业供应链,都已经完全打通,形成一个新的业态了。

对传统企业而言,优化线上的内容、玩转社媒,会是扩大流量盘子的一个选择。

从公域端来看、线下、电商都已经拿不到流量了,微信图文同理。

所有公众号的阅读量和收益全面下滑。我们看到过往很多做公众号的,有IP的自媒体人相对稳定,没有IP的营销号业务情况非常惨淡,以前5kw公众号一年可能赚一个亿,现在已经大不如前。

线下和电商呢?以完美日记为例,他们的战略是先在小红书通过KOC尽可能铺开品牌曝光量,导入私域,将社交媒体这个战场打下来后,才进军天猫的618、双11购物节,最后才往线下门店的铺设发展。他们公开去年财报中亏的20几个亿里,应该有近10多亿是用于线下门店业务推进中。

过往常规的品牌发展路径基本上是“线下—线上—社交媒体”,淘品牌是“线上—线下/社交媒体”,而完美日记优先抢占社媒的流量,属于倒置了整个逻辑来推进整件事情。

天猫之所以不再是新锐品牌的战场,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坑位费、投放费用太贵了,如果本身不具备品牌认知优势,在天猫的品类竞争业态下,整体投入产出比会非常糟糕。

业务的获客路径都会随着流量的迁移而流动,当流量都在线上短视频时,品牌一定优先考虑在社交媒体杀出重围,再拓展天猫乃至线下。

相对传统的、线下起家的企业,转型线上时,在社交媒体端都会比较非常吃力。而社交媒体如果玩不起来,公域流量的增量不足,一定程度上对私域会有较大的影响。

社交媒体无法推动,很多时候甚至与背后的产品品类、经营模式都有关系。比如传统的线下渠道商,很多品类不具备品牌溢价,即便有大量的货、品类,由于缺乏定价权、缺乏用户的忠诚度与认知,在内容层面上的发挥空间会相对有限。

观察三:私域促销与价格战策略,跳下去容易跳出来难


相较于新品牌,渠道商在运营私域关系时面临的困境很明显。

现在许多新型的折扣场、大卖场,确实能辐射一部分固定圈层、以及周边领域,但是折扣场本身仍然是渠道商。

私域中促销折扣的活动是不可少的,其中渠道商容易面临的问题是假如需要完成一场引流活动,在价格优惠申请上,需要跟品牌方再三确认。

对于消费者来说,他们只注重相同的品类,在私域中能不能有最好的价格。

然而困境在于,品牌方很可能告知其近期战略重心就是要保证所有直播间的最低价,所有促销都会在抖音里边,甚至连天猫的促销都拿不到最低折扣,在这种情况下,渠道商私域的折扣、价格最优不成立,会使得整个业态处于相对尴尬的境地。

我们在项目运营过程中是确实面临过客户的投诉反馈:“我为什么在你私域买比其他地方还贵?”

由于视频、直播积攒了最多的流量,在可见的未来内还会是最优的流量源。

一切讨好消费者的最优价格,一定会是在直播间里出现,使得品牌方不得不做出战略倾斜。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就是学习传统零售的业态经验,用业态区隔来实现用户区隔、品牌区隔,最终达到场景区隔的目的,但实现这件事情的前提仍然取决于私域在品牌方战略中的定位问题。

如果品牌方决策层认同这件事的合理度,将品类作区隔,这件事就可以推动。问题在于我们作为代运营方,短期内不具备这样的决策影响能力。

于是通常情况下,全域价格无法统一,是短期内难以解决的客观问题。

从生鲜领域出发,在近几年比较火的社区团购冲击下,传统的生鲜渠道商,情况相比于其他行业要更加艰难。由于生鲜是最常见的标品,我们在项目推进时会遭遇社区团购的挑战。

在私域社群内,我们可以通过各式各样的运营手段,将活跃度与氛围打造的非常出色,甚至每天都有一定数量的用户在群里持续活跃。但是一到转化环节、卖东西时,一定就会有用户说:“可是隔壁xxx比你家便宜2块钱啊。”

这类反馈不光丢失掉这一单的成交,还会使得社群内的其他用户心智被影响。前段时间兴盛优选新拿了100个亿的融资,就为了在社区团购领域通过价格战完成突围。

所以在私域领域内标品品类上,我们也有一个不成熟的观察:

只要是标品,私域最后大概率都会走向促销、价格战。这个规律和具体场景无关,无论是私聊、群转、朋友圈、直播间,只要是标品,最后一定是促销。

最初我们的私域业务部门选址龙岗,是考虑到该区域的私域电商氛围浓厚,易于挖掘人才。而在与附近同行的交流观察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在龙岗做私域的品牌选择私域内售卖的产品品类时,都会锚定在非标品上,其中以各类美妆护肤用品为主。

我们后来理解,这类非标品的选择前提均是基于“认知差”的塑造,只有“认知差”能带来高溢价、大幅利润空间。

同样一个产品,卖2块或是20块,取决于这产品是否面对消费者创造了“认知差”。假设现在我的皮肤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一个我信任的品牌告诉我,这个水一定能治好我的所有皮肤问题,我一定会购买。

相应的,这类产品的瓶颈在于难以拓展公域,认知差在社交媒体日新月异的信息迭代速度下,会被飞速抹平。如果缺乏公域增量,大概率会面临我们前期讨论的营收困境,只能基于私域存量用户,持续性完成品类扩张。

而私域中流通的标品,一旦走上促销的道路,很快就会形成品牌间的价格战的格局。

价格战最终不仅取决于是否具备促销的定价权,还关乎品牌方是否有持续的弹药供给,来面对有资源、资金优势的巨头。

观察四:私域是新消费品牌增长的放大器


基于前面的四类观察,我们后续的发展方向以及服务对象选择偏好,应该如何抓更大的可能与机会?比如,寻找能够“激发精神需求,将标品赋予非标准意义的新消费品牌”。

前段时间,我和一家直播MCN(汉服品类)交流经验,对方提到在客户群内,一些女学生群体对这个产品的认可与热爱程度,能够做到不惜连续吃一个月泡面攒钱,只为了买到自己心头好。

这件事跟我们当年买苹果手机、小时候吃干脆面集水浒卡片是一回事。

我们之所以开始看重公域的增量价值,就是发现新锐品牌非常清楚年轻人需要什么,对精神消费的有着深刻的洞察。

这类精神消费的产品本身其实也都属于标准品,但产品背后代表的整个精神却是非标的,他能够赋予产品更多概念层面上的“意义感”,反而形成了与功效型产品一样的溢价。品类我变不了,服务我就很难去做,后面会做的就是往精神属性走,让他们有这种感觉,这种精神感觉是可以运营出来的。

在汉服这一案例中,她们的抖音内容数据很出色,将用户导入私域和群的引流率高,同时在内容上由于属于小众品类,社群用户自发地产出与分享的欲望很强,活跃度极高,但到了出单转化环节时,用户反而会不买账。

由于我还没有深入细节去研究这个案例,不好去下过多的结论。只是基于我的视角出发,我会将这部分的落差理解为在内容与转化话术上,没有将用户的精神需求与产品的结合做好,或是整体转化路径设置、转化节奏出现了问题,使得种草失败。

当人们购买的决策不再围绕“我需要”,而是“我想要”时,如何让用户相信这个产品是他需要的?如何赋予精神价值?这就是具体运营端能够发挥作用的空间了。“想不想”需要适度的刺激与煽动,我们去年为教育行业做群转的案例沉淀已经充分验证了这件事的必要性,转化节奏与对应的话术非常重要。

人们越发注重为自己的感觉与体验付费,重视“悦己消费”。未来国内的消费是否会走向精神层面,与时代背景、国家发展阶段是同步的。

许多新消费品的投资研究报告都与一个结论相关,那就是纵观美国、日本的历史,我们能从经济发展的历程中,看到民族自信心的提升,再到民族品牌的崛起。

美国的经济腾飞始于二战,一直到1973年的第一次石油危机开始有所下滑,而NIKE等国际大牌,都诞生于1970年代左右,与之对应的时代背景就是国内的民族自信心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顶点。日本与美国情况相似,作简单类比的话,在消费品类中,日本走过的路就是中国下一步的方向。许多日本已经崛起、中国仍然空缺的品类赛道,未来有巨大的想象空间。

国内的民族自信心顶峰应该会在未来3-5年到来,随之崛起的一定是国内新品牌。

国潮与新品牌绝非局限于质量、品质优势,这只能作为一个基本保障,核心一定是围绕品牌精神与文化价值观的对外输出。

拿碳酸饮料举例,元气森林和可口可乐,我们很难说元气森林真的就比可口可乐好喝多少,成分是否更加营养等等,抛开无糖碳酸饮料本身赛道的空缺,很多时候选择的背后,更多会是一种精神上的偏好。

再比如鲜花品类的“花点时间”,两年前花点时间的CEO在混沌大学的课程,就曾提到他在调研日本的消费情况后,发现日本人均在花上面的消费,是中国人的10-100倍,为什么?日本有花道的历史沉淀作为其文化底层,商业逻辑上则是随着日本的经济物质基础愈加丰富,会有更多生活上的悦己需求。国内现阶段没有,但未来一定会有,所以他选择了这个看起来相对小众、甚至冷门的赛道。

而“悦己”行为,最适合在短视频领域内爆发品牌势能。比如日本SUNTORY的啤酒广告,已经摆脱了多数效果广告中对“便宜好喝”的直接洗脑,取而代之的是拍摄一段场景短片,选择下班后回家的上班族和爱人一同小酌的场景,以此传递一种氛围,让观众向往这种场景,将产品与场景绑定,仿佛在告诉观众:这个时候就该喝我们的啤酒。

品牌本身锚定了精神消费,同时具备内容基因、能够在抖音突围,就一定能抓住公域的机会,私域也将成为最有力的放大器。

以往我们做消费决策,优先考量因素有没有能解决我需求的功能品类;当功能品类齐全后,决策就取决于质量情况,判断产品是否耐用;随着所有产品背后的供应链能力相近,质量没有太大差距时,就到看颜值、看品牌精神的阶段了。

结语:


在私域的1.0阶段,基本打法与“运营SOP”可以为大家建立整体的基础认知。而到了2.0,我们开始注重升级打法、公域跟用户的互动,借助公域的优势来发挥私域放大器。

未来的3.0私域,我相信机会在场景化,如何借助工具、平台构建场景,在场景里完成用户体验与用户精神消费,会是所有运营方需要解决的核心命题。

私域绝不会是公司的全部,而是为了企业未来生意和经营服务的。

对于企业方,只有想清楚了未来如何经营,去向何方,私域才能发挥真正的业务放大价值。而我们作为服务方,也能够有更大的空间发挥自身的专业性,为客户完成业务上的赋能。

#推荐阅读#

鉴锋:私域打法实战总结,运营人应该如何转型私域?(上)

鉴锋:私域打法实战总结,运营人应该如何转型私域?(下)



www.36dianping.com

[免责声明]

原文标题:《鉴锋:五年运营实战积累,我对私域业态的四点观察》

作者:鉴锋

本文来源于36氪企服点评
这里是默认签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一篇:血压、血糖、血脂、尿酸标准对照表,忌口清单全都有

下一篇:案例拆解丨3大角度,12个细节,母婴顶流品牌的企微私域运营全解析

sitemap.txt | sitemap.xml | sitemap.html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彩虹邦人脉系统 ( 皖ICP备2021012059号 )

GMT+8, 2025-1-10 05:37 , Processed in 0.223548 second(s), 59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