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危机②高血糖与低血糖

2022-5-23 22:20| 发布者: vqc55105ft| 查看: 2460| 评论: 1

这里是默认签名
我们已经知道,成人的人体大约有60兆细胞构成,无时无刻需要能量的供应,来满足机体基本的生存需求。这些能量的供应虽然可以是来自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的任何一种,但最终在细胞中叫线粒体的场所转换成热量的物质,是葡萄糖。









血糖是指血液中的葡萄糖。糖是人体可以直接利用的能量源,相比起以蛋白质和脂肪作为能量源,糖的转化热量释放会更为直接、快速和清洁。

从人类的进化史上看,在非常长的时间里,我们从食物中直接获取糖的机会及数量是极其有限的,至少有地域、季节和来源种类的限制。以至于大脑根本没来得及进化出对糖的摄入限制。甚至,由于大脑对糖的“奖励机制”——例如在摄入糖的时候,大脑会分泌多巴胺和内啡肽,使人放松并产生愉悦感——糖成了名符其实的情绪安慰剂,糖果、含糖饮料、糕点、冰淇淋等甜食的受欢迎程度是最直接的证据。这就造成了当前很多不仅限于中国的地区,超重和肥胖产生的主要因素——大脑对糖的无上限接受,使得糖的摄入极容易过量。过量的糖类使得其它食物种类和摄入量受到限制,导致其它必需营养的严重不足,整体的营养平衡被打破。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生产力的改变,人类的体力活动强度不断降低,热量的需求大幅度减少,而同时大量摄入又不能即时利用的糖,就会被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形成超重或肥胖。

肥胖人群,是所有代谢类疾病的庞大后备军。

糖类,无疑是大脑的第一诱惑。

因而,我们可以体验到,摄入含糖的食物是一件非常轻松,甚至是非常享受的事情。但天然糖和人工糖的差距之大,常人难以想象。更甚是天然的食物中,糖的存在状态、含量以及被摄入体内后,引起血糖上升的差别等知识,仍是大多数人难以想象的。正是这种难以想象的差别,促成了人类近代史上最大的健康伤害——代谢综合征。









代谢综合征不是一个疾病,是一类疾病的总称。因为由于错误的生活方式所引起,又叫生活方式病;因为在中国早期发病的人群主要集中在贵族阶层,又叫富贵病;因为不具备传染性质,在医学上又叫非传染性疾病;因为发病周期缓慢,又被称作慢性病。如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脂肪肝、肥胖、痛风、各类炎症、类风湿、癌症等大名鼎鼎的病症,都可归属为代谢综合征。

糖与代谢综合征,有何关联?

我们先了解一下自然界中糖的存在形式。在天然食物之中,通常有淀粉、单糖、果糖、葡萄糖等形式存在。可以形象化的理解,葡萄糖当成一颗糖,果糖是几颗不同的糖,淀粉则是一大堆糖的聚合体。

回想一下,在还没有发明烫斗的时代,当人们想让衣服变得笔挺,常用的方式就用淀粉类浆浸泡,衣服的面料就可以笔挺平整。喜欢吃火锅的人也可以发现,即便火锅煮到沸腾,火锅中的油在高温下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但只要加入一些糖,油糖混合物很快就会变得粘锅。这些现象原理是,淀粉可以使蛋白质硬化、使脂肪改变性质,这个现象在医学上称为“糖激化”。

脂肪是细胞膜构成的主要材料,细胞膜被破坏使得细胞更容易受到伤害而发生炎症;蛋白质是细胞质构成的主体材料,缺乏了保护的细胞会方便细菌和病毒的潜藏与繁衍,甚至危及细胞核,而细胞核里面住着我们的DNA,也就是基因。基因不仅决定着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也决定着细胞的修复、分裂、自毁或变异。

变异的细胞就是癌细胞。

不过,人体内的血糖值在处于正常水平时,这些令人担心的破坏性行为在理论上会被人体的强大自愈能力即时修复,并不具备明显的伤害。但问题是,现代血糖水平失衡的人群已经呈现出年轻化、爆炸式的增长势态。









英国科学家克里威在长期的研究和观察中发现,只要精制的碳水化合物进入一个国家10至20年,心脑血管等疾病便如期而至。这个发现被称为“克里威法则”,首先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被证实,目前的中国和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也逐步显现出来,发展的形势相当严峻。

什么是精制的碳水化合物呢?就是糖的常见存在形式。我们奉为主食的精白米、精白面以及白米、白面为原料的蛋糕、米粉、面条、馒头、包子等都是精制碳水化合物类的食物。

十年前,当我们在呼吁减少甚至是禁食精制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时,相信很多人都抱着怀疑和不能理解的眼光不置可否。虽然多年来我们用实际的行动来证明了这种认知对健康的重要性。但经过了十年的漫长经历后,我们才发现,主食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比想象的还要严重的多。

十年来,面对着许多怀疑、非议,甚至是诋毁,我们坚持带着信念去实践以影响更多的人,但依然无法阻止主流饮食观念给人们带来的伤害——患上糖尿病的人越来越多。就目前的情况而言,糖尿病勿论被消灭,甚至连控制其在人群中的发展都困难。

1980年,全国糖尿病患病人数约有1000万。2014年,以9800万糖尿病的庞大人群,中国打败了印度,成为世界糖尿病第一大国。2015年,中国糖尿病患者约1.1亿人,130万人死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其中40.8%的人年龄低于60岁,逐渐呈现年轻化的趋势 。根据IDF预测,到2040年,中国糖尿病患者将达到1.51亿。









糖尿病冠军,真要成为中国长久保持的“世界第一”吗?

只是,这个不太光彩的“世界第一”,依然没有使大众清醒,主流的声音依然无比自信的自说自话。大众听从老生常谈的毫无营养的防治宣传;医生执行着程序化的治疗方式;病人一旦确诊,便被告知无法治愈且要终生服药。









面对众的周知的慢病爆发问题,我们应该进行真切而深入的思考。

◆首先,存不存在主食的问题。

我们很容易就可以发现,自然界的动物,很少会出现同人一样的主食观念——它们需要什么就会选择吃什么,猫咪在需要时也会去找青草吃;或者可以吃到什么就吃什么,牛羊在冬天也吃干草。唯一例外的动物是大熊猫,从生物机体结构分析,大熊猫是肉食动物,但在现实中,熊猫以竹子为主食。虽然,科学家发现,这是熊猫为适应冰河期气候所做出的调整,但改变食物结构的结果却是,以竹子为主食的大熊猫正面临着灭绝。

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除去生存本能之外的功能表达非常的丰富,面临的压力和挑战也日渐繁重。因此,在饮食的种类和营养的需求上,比其它动物更加的复杂。我们所提倡的饮食营养结构,是站在人体机能需求的角度,因不同体质、不同消耗、不同需求等实际情况,尽量较为充分地考虑饮食营养的完整性、丰富性、特异性和去信仰选择性。用最简单的话来理解,就是你的身体需要什么,你就吃什么——你的需要就是你的主食。

◆其次,怎么选择主食的问题。

以米面为主食的情况,并非如很多人认为的那样——当成中国几千年来的主食传统。熟知历史的人都知道,在新中国建立之前,老百姓以大米白面吃饱饭的情况,非常之少见。甚至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人能一日三餐吃大米白面的人也是不多的。老一辈的人都知道,因为地域交通和经济的限制,那时的饮食主要是杂粮、水果、蔬菜以及少量的野味。历史上正真能长期食用大米白面的人群,非富即贵,非官即兵。小麦和稻谷作为容易保存和烹饪的食物,它们一般都被征作“官粮”,或是储备作为“军粮”。加之种植技术和种植地的限制,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种植和丰收水稻、小麦的情况只是近代的事,说我们一直以米面为主食又从何说起。

代谢综合症在中国叫“富贵病”,因此很多人想当然的认为是源于暴饮暴食、大鱼大肉的不良饮食习惯,这种肤浅的想象真是害苦了国人。环顾周边,很多患代谢综合征的人听从医生和专家的建议,保持清淡饮食、控制鸡鸭鱼肉、定餐定量少吃。可是,病好了吗?

◆最后,是关于能量和升糖指数(ID)的问题。

在中国,熟悉“热量”的人比了解“能量”的人多,知道“含糖量”的人比了解“升糖指数”的人多。也因为多数人不能够完整的认知食物性质,使得代谢综合症的爆发“雪上加霜”。

对于人体来说,能量就是热量源。热量高可以认为能量不低,但能量高不代表热量也同样高。怎么理解?酒精就是能量,本身并无热量,但酒精炉点燃后就可以释放热量;木头就是能量,本身并无热量,但点燃的木头就会释放热量。不难发现,能量与热量的差别,在于一个点燃的环节。在人体,能量就是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转换成热量的场所是线粒体,点火索是酶,氧气就是能量释放的重要条件。

升糖指数(ID)是指食物摄入后两小时内所引起血糖变化的峰值。这个数值比是通过以摄入葡萄糖数值为100,相比对而得出的参考数值。在研究中我们发现,食物的升糖指数与食物含糖量没有直接关系,比如同等重量的苹果和西瓜比对,苹果含糖量更高,但引起血糖变化的数值却比西瓜更低。另外,食物的升糖指数与食物甜度也没有直接关系,还以苹果为例,相比起香芋,从感官上苹果显然更甜,但香芋的升糖指数更高。

由此可知,以升糖指数(ID)作为代谢综合征,尤其是糖尿病患者选择食物的参照标准,比单纯考虑食物热量数值要更加的实际,在控制血糖和整体康复中的效果也更为明显。









其实,高血糖甚至是糖尿病都可看作机体对各种原因导致能量代谢失衡出现的自救措施,本身并没什么可怕的。可怕的是长期错误习惯持续累积的伤害——糖尿病合并症,以及最容易不被重视的低血糖。

过去,我们听到的都是糖尿病,高血糖可怕。但我们要知道,糖尿病要发展到死亡,往往要20-30年,而且是因为治疗方法不当才有可能。而且还不是死于糖尿病,是死于糖尿病的并发症。所以高血糖并不可怕,医生也会告诉你,高血糖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它的并发症。所以,高血糖不可怕。但是低血糖呢?如果你正走在楼梯上,你突然间低血糖,你就可以从那个楼梯上摔下来。如果你正在过马路,走到一半,如果你低血糖,你可能就在马路上倒在地上,车子可能就会撞到你。如果你正在开车,突然间低血糖,你可能开着开着就睡着了……

所以,你根本就不知道,其实你的身体从来没害怕高血糖,它害怕的是低血糖。









如果你经常饥饿,经常不吃早餐,经常饿过头,经常过度疲劳,你就会经常低血糖。当你经常低血糖的时候,你的身体就会启动高血糖的基因,就是糖尿病基因,来应对你经常低血糖的现象。这个糖尿病基因的作用就是帮助你把血糖升高,使你不至于因为低血糖而导致身体各个器官的枯竭、衰竭。

所以,糖尿病也不是病,真正有病的是你经常出现低血糖,使身体不得不启动下一个折衷方案,这个折衷的平衡就是帮助你得个糖尿病。去检查所有糖尿病人的历史,一定都有低血糖的历史。饿过头,不吃早餐,疲劳过度,经常很紧张,紧张到把血糖消耗完,导致血糖不足,又没有及时补充新的血糖。

所以为什么这么多年来,你会发现,很多的电视台主持人,很多的演员,很多20-30岁的年轻人,像高以翔,突然间猝死。很多人都以为,他们是因为工作太过疲劳,他们是很年轻,付出了太多的代价。而从生理的角度上来讲,很简单,他们经常会低血糖,而且他们大多数是低血压,如果低血压加低血糖,他死亡的概率就会大幅度增加。
这里是默认签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一篇:血压、血糖、血脂、尿酸标准对照表,忌口清单全都有

下一篇:宁波楼市现状:浙江的“陆家嘴”,杭州湾房价崛起

sitemap.txt | sitemap.xml | sitemap.html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彩虹邦人脉系统 ( 皖ICP备2021012059号 )

GMT+8, 2025-1-10 06:05 , Processed in 0.205034 second(s), 46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