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得越多错得越多”?为何制度的“锅”,却要甩在实干派身上?

2022-5-23 16:45| 发布者: ugxk7r6y0yvuvk| 查看: 1694| 评论: 17

这里是默认签名
家庭会对每个人造成不同的影响,父母的每一句话,都可能将我们推向不同的人生轨迹,而我的父母,是工人出身,朴实的他们从小便教育我,如何成为一个对社会有帮助的人。
在我毕业后步入职场时,自然也遵从着父母这朴实的教育,在一家普通的企业中,拼尽全力的个工作。
“要对得起老板给我的钱”,这句话便是我内心的真实写照,即使是同事们在工作中,表现出各种懒惰与懈怠,我也认为与我无关。
我以一种可以称得上是“单纯”的方式,在这家企业中挥汗如雨的工作,哪怕我的部分工作远超我应有的职责范围,我依然坦然接受。
“付出多少,就会有多少回报”,这是父母对我说过最多的一句话,而我已经进行了足够多的付出,回报自然也要接踵而来。
但在回报尚未到达之前,我却遭到了辞退。



<hr>


干得越多
错的越多?
在我工作的过程中,我从来没有预料到,自己会被公司所辞退,毕竟可以说在本部门中,我是唯一在认真干活的人。
“实干派”,这是我对自己的认知标签,我并没有像同事那般,绞尽脑汁地逃避工作、拼尽全力的拉帮结派、极尽谄媚地靠近领导。
毕竟这些行为,与我从小所接触的教育相悖,我相信公司领导、相信公司老板,能知道到底谁也在干活,而又应该给谁嘉奖。
我的拼搏与努力,自然被领导、老板与同事看在眼中,但这并没有获得他们的青睐,反而遭致了同事的不满。
如今想来,在职场中“干活”是一件性价比很低的事情,因为工作成果出色时,总会被领导定性为“团队的努力”。
而在工作出现纰漏时,这其中的责任却要自己全部承担,并且同时还不免由于同事的不满而遭到落井下石。
直至很久以后,我才意识到老板、领导对我并不青睐,老板并不会关注一位基层员工的出色表现,因为基层员工表现再为出色,所创造的价值依然有限。
相反,他们都很关注基层员工工作中的失误,因为在他们看来“简单”的工作,本就不应该出现问题,一旦失误便是“能力不足”。
在这种情况下,我所有的成果都被团队所瓜分,而我所有的失误都由我自己承担,自诩为实干派的我。
干得越多、错得越多。



<hr>


“实干派”败在

不懂谄媚、不懂人际?

干的越多、错的越多,或许是许多职场“老油子”都能意识到的问题,同事之所以偷懒、懈怠,也是出于这个残酷的现实。
这自然让我十分的苦恼,毕竟这与我从小所接触的教育严重相悖,在我与父母、朋友分享我的苦恼时,却意外地发现,我并没有得到同情。
因为在他们看来,我不够圆滑、不够“会来事”,不懂得如何结交领导、不懂得如何争抢功劳或是“满腹厚黑”。
但如果我够圆滑、足够“会来事”,如果我对职场中的刀光剑影胸有成竹、如果我可以轻易地抢夺他人的功劳,那么我为何还要工作?为何还要当一名“实干派”?
这种疑惑伴随我许久,一直没有得到解答,我有时会认为或许是自己的能力不够高,我过于地高估了自己。
如果说职场中的竞争近乎于原始社会,那么作为“出头鸟”的我来说,自然要遭到同事一致的打压。
我的表现,或者说是我对待工作认真的态度,显然的影响到团队原本的氛围,同事乃至于领导,都希望我尽快地离开。
因为我的每一次优化、每一次建议,虽然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但却在增加本部门的工作量,我的存在让部门前所未有的团结。
这种团结最直接的效果,便是在同事的排挤、领导的打压下,屈辱离职。
但那时的我,还不知道我的离职,可以帮助我解开疑惑。



<hr>


错的不是“实干派”

而是慕上情节

曾经,面对我“干的越多、错的越多”的疑惑,我的朋友与父母,都将问题归咎于我个人的身上。
而随着我被迫离职,进入一家全新的企业后,我仍然延续着曾经的工作方式,我并没有听从他们的意见,变得圆滑、腹黑。
但在这家公司,我所遭遇的却完全不同,我并没有遇到贪图安逸的同事,更没有遇到满含嫉妒的领导。
我踏实肯干的性格,获得了同事、领导的一致认同,很快我便获得了薪资的提升,而随着领导升任,我也顺利地“接班”。
在这个过程中,我并没有改变自己,但我的待遇却完全不同,这意味着父母、朋友的看法,本身便是一种偏见。
此时的我,已经探究到“干的越多、错的越多”背后真正的问题,问题并非是出自于员工,而是出自于企业、出自于制度、出自于领导与同事。
我时常觉得,国内的许多人,有“慕上”倾向,也就是在生活中,时刻的表现出“为尊者讳”的特质。
当一家企业、一个部门出现问题时,人们首先考虑的,并非是企业、部门本身的问题,而是喜欢将问题聚焦于“受害者”,并从中推导出“受害者”的不足之处。
这种“慕上”情节在许多工作环节中都有表现,人们总说员工工作失误、却很少说领导决策失误;人们总说员工导致企业倒闭,却很少提起老板自身的错误。
甚至于,在社会中有一种论调认为,一个人只要坐到领导的位置上,便必然在能力上远比员工高。
因此在员工与领导的争执、分歧中,许多人会不经思索地站在领导这边,表现出十足的“慕上”情节。
但真的是这样吗?企业、老板、制度、领导不会出错吗?显然不是,毕竟每一天都有企业在倒闭、每一秒都有领导因为失职而被辞退。
很难想象,这种慕上情节所表现出对“受害者”的指责,到底“毁了”多少年轻人?



<hr>


“慕上情节”

使受害者有“罪”

如果仔细观察我们的文化特征,不免可以发现我们社会中一直存在着“慕上”情节,高位者的每一句话,都会被当做金科玉律一般。
而之所以会产生这种特征,我认为与古时上位者对下位者拥有绝对的压制权、处置权有着必然的关联。
如果当一个人,会由于一句话、一种观点的分歧,而被上位者处以惩罚、甚至是波及到生命的威胁,那么自然每个人都会学会“祸从口出”的道理。
这种以千年计的文化遗传,显然无法在短时间内被打破,许多人的“慕上情节”,已经深刻到潜意识之中,成为一种本能性的思索方式。
但如果国内的企业想要发展,想要将产品对外输出,则需要去打破这种“慕上情节”,才能得以实现。
我在许多企业中,都看到领导“一言九鼎”的决策,本身便是充满漏洞,甚至是可以称得上“可笑”的。
而这种充满漏洞、可笑的决策,却在提出时,没有遭到任何直接的反驳与委婉的提醒,所有人都持着必然失败的理念,去执行。
在近几年我们看到许多企业由于标语、口号的错误,而导致“触犯众怒”,难道企业中便没有人能意识到其中的不妥之处?不见得吧。
这种“慕上情节”大大地降低了企业的运行效率,在国内市场竞争中,由于“同行的衬托”,还不容易得到显现。
如果要参与到全球化的商品竞争之中,则不免会落败。



<hr>


“干得多、错的多”,从来不是“实干派”的错误,也从来不是因为他们不会谄媚、不懂腹黑、不会交际。
而是企业、老板、制度、部门中存在着极为恶劣的问题,存在着无能的领导,才使“实干派”被欺压。
而企业生存的一大准则便是:别怪干活的人。
这里是默认签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一篇:成由勤俭败由奢,让我们重温那些勤俭节约的故事

下一篇:乱世中的贫困少年,立志为学,坚持理想,终成至圣先师

sitemap.txt | sitemap.xml | sitemap.html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彩虹邦人脉系统 ( 皖ICP备2021012059号 )

GMT+8, 2025-1-16 15:55 , Processed in 0.384820 second(s), 58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