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21-10-8 15:00:38

曾国藩——你这么笨,凭什么成功?

老曾家小子曾玉屏,穿着光鲜衣服,农事不做,买了匹好马,每日进城,和一些不务正业的人瞎混。这日,一群人放歌纵酒,一老汉领着孙子路过,老汉悄声教育孙子:“你日后可不要像他们那样,那老曾家小子,家里没啥钱,却整日装有钱,每天游手好闲,他们家迟早被他败完。”
这能成事的人,必不是心胸狭隘的,曾玉屏听到这话没恼,当下心里羞愧不已。自己每日快活,穿得人模人样,却没想到别人是这样看他的。他随即便做了决定,卖了自己的马,徒步几十里路回家。自打这天起,他开始好好做农活。
所谓浪子回头金不换,大概说的就是曾玉屏这样的人,起早贪黑十几年,竟也挣下了一份家业,百十来亩的地,也算是一个小地主了。
有了钱了,曾玉屏又做了一个决定,送孩子上学。在那个时代,把书读好了,才是一个家族最深的根基。

https://p6.toutiaoimg.com/large/pgc-image/31ba7e5901314c1aaeb6420bc66f6ad4

曾家往上数好几辈,也没出一个读书人。到了自己儿子曾麟书,似乎在读书上也没什么气候,屡次考试屡次落榜。曾玉屏又把希望寄托在孙子曾国藩身上,曾国藩五岁开蒙,八岁读完五经,九岁开始作八股文,十四岁就同父亲一起去考秀才。
1832年春,这一年的曾麟书43岁,16次落榜,第17次赴考。曾国藩22岁,这是他的第6次赴考。
一群人,等着看这父子俩的笑话。
考试结果出来了,那张榜上终于有了他们老曾家的名字,曾国藩的父亲,四十三岁的年纪,16次的屡败屡战,终于在第十七次考上了秀才。但与父亲相反,曾国藩不仅落榜了,还因为“文理不通”被抓了反面典型,全省示众。
这里的文理不通,是指文笔不错但是道理不通,属于作文章中作的最不好的。
放在今天,算是社会性死亡了。这对当时的曾国藩来说,也是一大挫折。
其实这也不能都怪曾国藩。虽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但曾国藩的老师,也就是他的父亲,光看这16次的落榜也可以知道,多少是过于中规中矩了,曾国藩学习一事,多是父亲指导,这也压制了他内在的灵光,变成了死读书。
曾国藩也是个有傲气的人,头两次落榜还不觉得有什么,之后屡次落榜给他的打击不小。但就如他祖父和他父亲一样,他们老曾家似乎不知道什么叫做放弃。
就在举家欢喜,吃宴庆祝曾国藩父亲得中秀才的时候,曾国藩默默走进书房,开始反思自己。
反思得出结论,他太笨了。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一个坊间传说,说是曾国藩小时在屋里背《岳阳楼记》,这时顺着房梁摸进来一个小偷,这小偷想着,等曾国藩背完书去休息他好下手偷些东西。小偷在房梁上听着他一遍又一遍的读,不知不觉间竟是睡了过去,但哪知这小偷一觉醒来,曾国藩还在一遍又一遍的读,这把小偷气的,直接从房梁下来,把这《岳阳楼记》背了一遍,然后离开了,留下了目瞪口呆的小曾国藩。
当然这只是个传说,但却侧面看出曾国藩确实不聪明。
该怎么做呢?这次的抓典型,曾国藩不再一味地去学,开始反思自己的学习思路。他找来历年的优秀文章与自己的文章作比较,自己文理不通究竟是如何不通,很快他便抓住了这其中的关键,他的文章过于拘谨,重局部不重整体,从而让文章没有整体的观感和行文的气势。
找到了问题所在,曾国藩更加刻苦了。

https://p6.toutiaoimg.com/large/pgc-image/e09d59ef2ab04b758a623c48b15077be

第二年,曾国藩赴考的路上似乎自信了些,也更加坚定了。
一年的努力,让他在考场上更加的从容,他没急着下笔,而是先在脑中构建文章架构,之后一番行云流水。
放榜那天,曾国藩有些紧张,却又没那么紧张。不出所料,曾国藩榜上有名,中了秀才。相比于他的父亲,他这个秀才意义非凡,他才二十二岁,意味着他还可以再接再厉。
也自此,曾国藩打开了他的任督二脉,接着中了举人。举人之后是考进士,按照当时的比例,中进士约是百万分之0.48,比我们讲的万一这个概率都要小。这考进士不仅要靠扎实的学识,还要有一定的时运。曾国藩是在第三次考上的进士。考上了进士,他又报名了“朝考”,若是得中,就可以进入翰林院。进了翰林院,就意味着有可能成为在朝堂上可以“呼风唤雨”的大人物。本是没有什么希望的他,因为扎实的学识和异常的发挥,得了皇上的青睐,进了翰林院。
喜报下来,全省都沸腾了,曾家算是出了个“大人物”了。

https://p6.toutiaoimg.com/large/pgc-image/f7f021636b2c47099ac45f36ea19a3ab

纵观曾国藩这一路的考试。便可以看出,笨永远都不是一个人的失败的理由。
曾国藩曾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就是说,天下最笨的往往能胜过那最灵巧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可以看看曾国藩这考试的一路经历有所总结。
曾国藩的笨让他更加谦逊。由此他能够潜下心来不断学习,不断巩固自己。量变可以产生质变,如果没有他之前一步一个脚印的打基础,后来便是再怎么开窍,脑中没有东西,也不可能一路考到翰林。
曾国藩因笨受到了很多挫折,磨砺了他的心志,让他受挫之时学会去反思,去迎难而上,而不是自暴自弃。
曾国藩笨得很直,会了就是会了,不会就是不会,而且遇到不会的必须去弄懂,懂了,才会达到学习上的安心。
或许,笨,让我们没那么快的成功,但若有曾国藩这种“笨精神”,成功只会是迟早的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踏实,肯努力,不放弃,这三代人的奋斗,我们看到,只要坚持下去,你的努力终究不会辜负你。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曾国藩——你这么笨,凭什么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