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22-4-25 11:52:04

范仲淹:生于卑微,长于贫贱,却为宋朝立下大功

众所周知,宋朝的基本国策之一就是重文抑武,这就意味着,宋朝注定是文人的天堂,这不,有一个人,他的伟大,就连后来以品评历代人物为己任,把刻薄当乐趣的南宋大圣人朱熹都不吝赞誉为“宋亡而此人不亡,为国朝三百年间第一人!”

https://p26.toutiaoimg.com/large/pgc-image/6364f8fcf6614e21a2e0d8b891e6e3a9

范仲淹

但是,这个人的生命却起源于贫寒,甚至是卑微,为什么这么说呢?我给大家说一件事情大家就明白了:以宋天圣二年(公元1024年)为界,他拥有自己的姓氏才刚刚9年!而在这之前,他姓朱,名说(yue)。这个朱说,是邠州人,他从小就与众不同,他家里非常有钱,但,他却喜欢读书,并且为了求静,他主动上山,去寺庙寄宿,与山僧们过着同样寂寥的生活。这是好事,相信老朱家也对这个孩子非常地喜欢,为什么呢?因为人往往富了以后都盼望着贵,而宋朝的士农工商各个阶层的人都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这是一条光宗耀祖的正路,想来朱说本人也觉得前途一片光明。

可是,在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他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之后,这一切都变了,他竟然不是朱家的儿子,而是苏州范家的儿子,他的父亲叫范墉,任武宁军节度掌书记,也就是徐州军区长官的秘书。范墉先娶了陈氏,后娶了谢氏,而朱说是谢氏所生,那也就是庶出,更糟糕的是,在他出生的第二年,父亲范墉就死了,而谢氏因孤苦无依只好改嫁到朱家,那为什么会孤苦无依呢?难道范家没有产业,朱说不是儿子吗?另一个事实是:朱说只是范墉的第三个儿子,他上面还有两个哥哥,而且都是嫡出的,那么,陈氏怎么可能容忍朱说分家产呢?朱说母子是被赶出范家家门的!
屈辱袭来,不要说养父的养育之恩,也别说母亲的迫不得已,纵然那个时候还没有歧视改嫁,可是,朱说受不了啊,他身上流淌着另一个人的血液,在朱家,他是拖油瓶,在范家,他是被赶出家门的,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他的生命都是耻辱,没有任何光荣可言!想到这,他立即收拾行李,拜别母亲,徒步去外地求学,立誓必有所成才回来接母亲。为了养父多年的养育之恩,而且母亲还需要朱家的照顾,他保留了朱说的名字。

https://p6.toutiaoimg.com/large/pgc-image/b0de5325b514467cb5b5908e0e06c11b

一个传奇就这样开始了。一个生于卑微,朱说的起点可以说是低无可底了。宋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朱说来到应天府书院(今河南商丘)求学,投师戚同文门下。这是他当时最好的选择,也可以说这是宋朝对他的恩赐,因为应天府书院是当时四大书院之一,藏书数千卷,师生云集,硕儒辈出,然而,就是这么一座书院却不收学费,就这样,朱说的苦读生涯就此开始。

关于他的艰难,史书上有那么一个记载,说他每天的饭只有一盆稠粥,等粥凉了以后,就把一盆粥划成四块,早晚各吃两块,至于菜,是几根咸菜拌于醋汁,这就是他一天的口粮,然后长年累月,千篇一律,最后,终于有同学看不下去了,那是南京留守的儿子,就是南京市长的儿子,这个孩子也是好心,给他送些美食,但是过几天来看,东西是原封未动,都腐烂了,同学很生气:“你搞什么啊,我给你东西你不吃,你是不想给我面子吗?”朱说听后,作揖道谢:“我已经习惯吃苦了,我怕我吃了你的东西以后,就吃不下我的苦东西了!”同学一听这话,也就释然了。

然而,这位同学可能没想到,朱说这样做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君能管得一饥,可管得百饱?嗟来之食我如果能咽的下去,我就不会来到这么远的地方求学!”孟子告诉子夏:“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可也没说要承受精神上和出身上的折磨,连那些都承受下来了,小小的口腹之欲又算得了什么呢?
经过这件事,朱说更加勤奋了:别人赏花他看书,别人游戏他看书,就连皇帝到亳州朝拜太清宫路过应天府书院,别人都忙着瞻仰天颜,他还是看书,同学来叫他,他只回了一句话:“将来再见也不晚!”果不其然,第二年他考中了进士,在崇政殿参加殿试,生平第一次见到了真宗皇帝,从此,开始了他崭新的人生。这时,是宋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他终于可以重回山东接自己的母亲,并且恢复自己的姓氏,从此,他姓范,名仲淹,字希文。

https://p9.toutiaoimg.com/large/pgc-image/05a815caae3d4d468f2280aa2416a706

范仲淹剧照

范仲淹"文武兼备"、"智谋过人" ,无论在朝主政、出帅戍边,均系国之安危、时之重望于一身。他对某些军事制度和战略措施的改善,使西线边防稳固了相当长时期;他领导的庆历革新运动,虽只推行一年,却开北宋改革风气之先,成为王安石"熙宁变法"的前奏;即使在担任地方官时,他也殚精竭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皇佑四年(公元1052年),调任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行至徐州,与世长辞,享年六十四岁。十二月,葬于河南洛阳县尹樊里万安山下 ,仁宗亲书"褒贤之碑",赠兵部尚书,谥号文正,追封楚国公。

范永 发表于 2022-4-30 15:52:50

范家人强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范仲淹:生于卑微,长于贫贱,却为宋朝立下大功